古代考场上的“猫鼠游戏”
2022-05-30曾龙
曾龙
每年高考考场上都会爆出有考生作弊的新闻。从最开始的打小抄,到现在使用各种高科技工具,作弊方法层出不穷,而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规来打击高考作弊。
事實上,作弊古已有之。在科举考试中,考生的作弊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当时的官府为了打击作弊则绞尽脑汁。
比如,古代银盐变黑就是颇为“高科技”的一种手段。作弊者会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燃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了。
和用银盐类似,乌贼汁也是当时作弊颇为高超的一种手段。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待烂泥巴干了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
虽然在古代科举,作弊者方法繁多,技巧精妙,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官方防止作弊的方法也多而全面。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搜身,当时金国搜检考生达到了必须解开发髻、袒露衣服,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的程度。后来,为了防止搜身的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官府又发明了准考证。准考证在古代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后,考生才能进入考场。
为了遏制舞弊,提前预防是其一,惩罚同样也是官方双管齐下的手段。最常见的是罚科,即一段时间内取消之后参加考试的资格,少则罚一届,多则罚五届。与此同时,明代为严打考场作弊还采用发配制度。凡参加科举考试时夹带、在考场上跟人换卷的考生都要发配至边疆。如若作弊者是官员则直接贬为庶民,情节严重甚至还会被处死。
(苏珠玉荐自《甘肃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