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与物的纠缠

2022-05-30光乙

科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祭司巫术国王

光乙

编前语: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首先纠正一下,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其实,任何文明在诞生之后,都需要面临如何解释“世界源于何处、去往何处;人类源于何处、去往何处”的问题。在蒙昧时代,人类会将那些当时无法解释的事情归因于“神”,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深入,逐渐掌握了名为“科学”的方法,对世界进行归纳和总结,“神”的领域开始退缩。科学和神学并非前后相承的关系,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只是因为仍然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所以神学依然统治着那些未知的领域。

本期的惊奇档案将为大家带来一篇探讨“巫术”的有趣文章,用科学的方法来还原神学最初的模样。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说,如果把当下文明看作所有个体思想、记忆和意识的集合体,那么探寻文明精神世界的起源,就绕不开巫术。巫术,是人类自然原始心态最朴素的表达。巫术中存在着种种匪夷所思的禁忌、仪式与规则,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原始人无法改造自然进而自欺欺人的可笑行为。然而,文明来自野蛮,要理解文明,须先了解野蛮。要深入了解野蛮,必须要了解巫术的原理。是的,巫术是存在原理的。它源自人类本能式的认知方式,并没有随着巫术的消失而消亡,反而随着时代更迭,槲寄生般扎根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大众思维的模式中。

元是一位出生于二十四世紀的人类学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之前,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时空跃迁技术都民用化的今天,还会有人在家里供奉祖先的灵牌,大小诸事以占卜决定。为此,在征得了上级教授的同意,获取了时空跃迁考古的权限之后,他迫不及待地钻入跃迁仓,准备跳跃到久远的过去实地调查。

临行前,他想起上级教授一再告诫他的话,“必须要牢记巫术原理的两大规则:相似原理和交感原理。这是所有巫术的基石,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理解远古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奇怪仪式。”

圣餐食神

元的首到之地是非洲以北的西海岸,背靠丘陵,面朝大海,海风呼呼,骄阳肆意。从跳跃的原始人装扮和工具来看,元能大致判断出,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一个照面时,那些原始人纷纷下跪,口中咿咿呜呜,双手起起伏伏。元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开启光学伪装迷彩,以至于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来自天外的神。他打开翻译器,示意他们引导自己前往其部落,那些人依着他的话语应允。

然后,当他真正到达部落聚集地,已经可见木质的棚屋探出简陋的顶角——四个手持石矛的家伙跑上来,把他架上了图腾,绑得严严实实。紧接着,他们生起篝火,准备将元烤熟了分食。

他这时打开远程窃听和翻译器,听远处长老帐篷里的谈话,发现他们并没有诓骗或是诱捕的意思。直到现在,他们依然将元看成是圣洁而高贵的天神。这让元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是神,为何又要烤食?

然而,在一些部族的原始文化中,将强壮又尊贵的个体分食,是对其的最大尊重。食人的习俗一向被认为是未开化民族野蛮的象征。通常,关于食人族的习俗由来,大部分资料都解释为“一种震慑敌人的行为”。但是从巫术原理的“交感规律”,即“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地互相作用”,原始时期的一些人认为,吃下了含有神性的圣洁物体,会让自己也获得相应的神性。

这也是很多古老文化中“神圣体餐”的由来。其中以阿兹特克文明的祭祀最为出名。大众认知中,阿兹特克人将活人送上血祭台,是以此侍奉他们的主神维兹里朴茨特里。实际上刚好相反,那些被送上祭坛的,是作为主神的表象。所谓献祭,是他们模仿杀死神明并分而食之的过程。这一现象的变种,还体现在古婆罗门的风俗中。他们将米饼替代人身,以人身代表神明,这样,当他们吃掉米饼时,就获得了神的力量。

总之,这或许是他们崇拜神的一种方式,非常的实用主义。这种圣餐式的迷信思想,在现代也多有出现。例如大多数的保健品,宣称原材料采自某种拥有奇特功能的生物,食用了它就能获得同样的奇效。同样,还有对高科技产品的盲目崇拜,认为使用了某种高端设备,自己就拥有了同样的智能,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在篝火还未燃起时,元赶紧按下了“紧急逃逸”键。伴随着时空穿梭的涟漪效应,元瞬间消失,这让原始人们目瞪口呆。之后,他们纷纷围到捆绑元的图腾面前,贪婪地舔舐表面,试图获得一样的“神迹”。

国王造反

元的第二次跳跃,来到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埃塞俄比亚。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利用翻译器和光学迷彩,伪装成美罗伊王朝的一名祭司。此时此刻的埃塞俄比亚,国王美罗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真正的掌权者却是黄金神殿里的这帮祭司。他着实享受了贵宾的待遇许久,但也为这些祭司们的工作感到困惑。

据老祭司所说,自他成为祭司之后,已经亲手杀死了不下七任国王。这不是叛乱,而是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要在位的国王出现生病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感冒,祭司们都会带着国王的继承者,大摇大摆地来到王宫中,当着卫兵和群臣的面,用一根绳子把国王勒死,或是干脆用棍子把他活活打死。当元问老祭司,为什么不试着治好国王时,对方用一种鄙夷的眼神回瞪,反问他:“为什么要治?”

国王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吗?实际上,在有史料记载的多数史前文明国度中,国王的确面临变成任由祭司甚至平民宰杀的献祭品的风险——中国似乎是个例外,也可能是史官不愿意记录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在古老的柬埔寨,代表水和火的双王,往往只要出现重病未愈的迹象,长老就会果断地将其杀死。还有我们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印加帝国惨案,被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绑架的黄金国王,为什么其治下的民众宁愿不惜筹巨资赎回国王,也不采取武力夺回?如果按照弑杀国王的原始习俗来说,恐怕是印加人宁愿自己亲手杀死国王,也不希望外来者“代劳”。

那么,为什么要杀死国王?

世界各地远古的风俗各不相同,但是基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原理,这其实不难理解。“相似规律”是巫术原理中与“交感规律”同等重要的规则,即“拥有相似属性的物体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因果效应”。简单来说,两个相似相同的物体,只要作用其中一方,另一方会产生相似反应。例如,制作一个类似某人的木偶,只要对其造成伤害,就能“远程且超距”地对木偶所相似的人产生类似的伤害。这一简单质朴的巫术原理,演化成了今天已知的许多巫术仪式:东南亚的降头、苗疆的蛊术、道家的法坛等。日本都市传说“五寸钉”更是为人所知:在深夜四点,对着木制玩偶钉入五寸长钉,玩偶所指代的对象就会罹受不幸诅咒。

这一规律被复杂化延展。原始人没有权力系统的概念,祭司长老等统治阶级被认为是自然在人间的“相似物”,是自然规律的代表,那么一切就很好理解了。一旦这些自然的相似物本身出现病状或是衰退,乃至只是时运不济,也被认为会影响到自然本身。于是,为了防止灾难的到来,原始人们会选择“换掉它”。所以在早期,大部分祭司一旦被认为是自然的化身,进而演变为神,就难逃自身衰弱被弑杀替换的命运。虽然随着文明的发展,有些部族祭司兼任国王,有些部族国王让位祭司,但这种“衰退即更迭”的巫术思想并没有变,以至于演变成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当国王康健,他享受百般尊崇;当国王衰弱,屠刀旋即而至。

随着文明的发展,国王更替这一巫术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以任期为标志的更迭仪式,以任期结束后国王的更换,替代原本血淋淋的弑杀。例如瑞典王国,因为神话中奥丁的神启,每十年更换一个国王。而中国古代的禅让制,也可以看作这一机制的变种。进一步,近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度,也可以看到“国王代表国家”的巫术原理的影子。

不过对于元来说,第八任国王的更迭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国王美罗伊深受希腊文化熏陶,显然不相信祭司们这套迷信的说法。某日早晨,他咽喉疼痛,预感即将患病,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着亲信卫兵冲入神殿,把曾弑君无数的祭司们杀了个干干净净。这天下午,元不得不再次落荒而逃。

驱魔仪式与节日

时空跳跃仪再次运作,兜兜转转,元来到了明初洪武年间的中国南京城。恰逢阴历十二月最后一日,古城里四处迸发焰火,爆炸声声震耳欲聋,宛若战时。元着实被吓得不轻,直到他看清当地人脸上的笑靥,方才明白,这是新年岁末,除夕辞旧的仪式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元曾经读过那些关于春节的历史典籍。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名为“夕”的可怕怪兽,每逢农历十二月底,便会下山侵扰村庄和城镇中的百姓。后来,灶王爷为了守护百姓安宁,从上天请来名为“年”的神童,以红绸和火中爆燃的竹节,彻底消灭了夕。从此以后,为纪念这一天,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天便称为“除夕”。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头可怕的怪兽是为年兽,生性凶猛,每逢年夜便会下山獵食人类,直到第二日破晓才归去。为此,除夕夜又有“年关”一说。所谓的年夜饭,在更早的古时,实则有每年最后一餐的意思。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年兽的弱点:红色、烟火与爆炸声。

从神秘学的角度来看,除夕夜晚的种种风俗:挂对联、放爆竹、请门神、吃年饭、过年关,都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驱魔仪式。这一仪式的核心在于“以类似战斗的方式,攻击概念塑造出的不详指示物”。放眼全世界,不难发现这样的仪式屡见不鲜:巴厘岛的安宁日,白天人人装死,晚上燃烧魔鬼人偶;西班牙夏日的跨婴儿节,成年男人在新生儿父母的同意下,装扮成的魔鬼,从婴儿身上跳过;加利福尼亚波莫人每七年一次的驱邪——乃至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还诞生出了以燃烧巨大假人而闻名的“火人节”。

在那个刀耕火种、万事万物皆是灵的神话时代,原始人类无法找出天灾、瘟疫和秩序崩坏等乱象的成因,没有现代化的自然气象科学、生物科学和经济政治学抽象知识体系,有的只是具象化的直觉思维,便只能把这些自然和社会的现象等效为某一个具体的事物。魔鬼、怨灵和未知生物等,既然看不见摸不着,那就寻找一个一般等效物。结合我们之前所说的巫术“相似律”和“接触律”,那么只要“驱逐”或是“杀死”等效物,相应的灾厄就会消除。“解决了魔鬼的像,就等同于解决了魔鬼”。而个体驱魔行为一旦达成共识,就变成了集体驱魔的大型仪式。这些仪式历经数千年的迭代,便成了风俗,最终形成了以驱魔为主题的各种节日。

当然,并不是所有风俗节日都是由集体驱魔仪式演变而来,为了庆祝丰收,所有生产停工,这些以“休息”为主题的节日,本意并不是让劳作的人休息,而是让生产工具休息。进入农业时代,巫术文化让人们认为,在土地上播种、耕种和丰收的过程,类似于母亲的受孕、生产和分娩(几乎完全一样)。为了让收成更高,大地母亲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安宁安息的日子,古老的守则会要求你除了吃喝睡觉和祈祷,什么都别做。

我们要感谢巫术原理的一点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正是因为那些约定俗成的原始巫术驱魔和促产仪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古老文化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节假日可以休憩。

科学是现代巫术原理吗?

回到二十四世纪之后,元试图将几次时光考古的记录汇总,再从中寻找共性,归纳成巫术原理的一般方法论。这样,当日后碰到类似不可理喻的荒谬现象时,他至少能找到合理的成因。然而,在数据汇编的过程中,他的脑海里几度闪现那样的画面:原始人用棕榈和竹条编出他衣服的模样,然后穿戴一新,学着他时空跃迁时残像消失的模样,缓缓地走入河中。

巫术的文化和原理,并没有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而彻底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哪怕到了二十四世纪也依然如此。现代科学诞生前的漫长时代,古老直观的巫术有如千年古树深入地底的根蔓,与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盘根错节。

拆解巫术原理的两大原理,不难发现,无论是“相似律”还是“接触律”,竟然都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准则。

对于未知现象,科学的方法往往是先寻找相似的已知现象,以此作为理论模型,无限贴近地模拟现象成因。最有名的当属电子运行模型,波尔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运行类似行星轨道,环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量子隧穿观察之后,量子力学以概率分布模型,定义了电子运动云;人工智能的模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计算机运算中的模拟,更是将“相似律”演绎到极致。

而“交感规律”,不但是现代形而下哲学的基底,也是科学中研究事物运作因果影响的基本运算符。迭代和递归运算,从果至因地找寻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继而形成通式原理,演绎预测其他类似现象。“交感定律”所崇尚的不同物体、现象和因果之间的关联,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打通各个学科研究成果的关键。一个现象的产生,不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多原因、多參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参数,何为主要,何为次要,对于结果形成的正负贡献如何,互相之间的关联度等,都需要“交感原理”指导下的多因素双盲实验一一排查。

综上,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巫术原理,实际上都是人类以可知的知识体系认识不可知现象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方法等同于巫术原理。科学和巫术虽然都在平衡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天平,然而前者需要完整且严密的论证过程,而后者却总在对着答案倒写过程。科学迥异于巫术的最大不同在于,面对业已能预测一万个现象的相似交感模型,只要之后出现第一万零一个异常特例,也会毫不犹豫地被推翻,并且重头再来,重建新的模型。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两大乌云: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无法验证光在以太介质中传播的相对性、黑体辐射无法证明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导致本可以盖棺定论世间一切运动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崩塌,之后才有量子物理学体系,踩着宏观物理学支离破碎的尸骸,在微观的、不确定和离散的新尺度上另辟疆土。这种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却因为发现寻找真相的过程存在瑕疵,转而质疑自身的气魄和勇气,是巫术不具备的。

【责任编辑:阿吾】

猜你喜欢

祭司巫术国王
贪吃的国王
好玩儿的国王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当当吃国王饼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国王的死敌
浅谈埃及祭司的世俗化
“大地祭司”的无限之光——读吉狄马加的诗集《身份》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西藏歌谣中的巫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