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义词辨析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2022-05-30仇俊豪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炼字辨析古诗词

仇俊豪

【关键词】同义词,辨析,古诗词,炼字

刘勰曾说:“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词凝练,往往通过炼字酌句来畅明旨趣。汉语词汇系统发达,同义词现象突出,我们要品味炼字之妙,则必须明白诗人何以在诸多同义词中披沙拣金,选择甲词而非乙词组句。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同义词辨析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主旨的理解能力。

王宁指出,同义词在义项或义值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既可以求同,又可以辨异”[1]。只要抓住同义词之“同”限于某个义项的基本事实,运用切实可行的辨析方法,就能准确找到同义词不同义值的差别。本文以同义词辨析为切入视角,借助形义分析法、异词置换法、反义推定法、语源系联法对古诗词的“炼字”之妙进行探讨。

一、形义分析法

“形义分析”指的是根据汉字因义构形的表意特点,追溯汉字原初字形,把握语词的形义联系,从而区分同义词的不同语义指向,体会炼字之妙。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见”能否替换成同义词“视”和“望”呢?

“见”的甲骨文字形作,金文字形作,像人跪坐而视,突出目形以示事物进入视野。“视”字甲骨文字形作,金文字形作,像人站立正视,表现出观看的自觉主动。它们体现出坐着见到未必是本所欲见、起身观看则显然是有意为之的构形意图。“望”字甲骨文字形作,金文字形作,像人站在土堆上极目远望,也具有观看的主动性,以站在高处突出所看之远。

通过字形明确语义指向后,“见”“视”“望”在诗词中的区别就很明晰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为各家称赞,就在于南山是诗人不经意间抬头时映入眼帘之景,而非主动迎视之“视”,更非极尽目力之“望”,“见”是“悠然”所得,表现了诗人随性的生活态度以及与山水相融合的精神境界。再如李白《古风》中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虎视”描写秦王横扫诸国的威武神态,尽显秦王主动进击的豪迈霸气。又如潘岳《悼亡诗》中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望”字表示从远处翘首以盼,进而触及心绪,可见睹物思人之甚。

利用形义分析法来辨析同义词,可以使词语的概念义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同义词义值上的差别,在古诗词赏析中形象地感受不同用字的语境妙用。

二、异词置换法

“异词置换”指的是将诗句中的词语进行同义替换,通过比较词语置换前后诗词意境的变化,直观感受表达效果的差别,体悟炼字之妙。以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为例,杨载《诗法家数》评价道:“非炼‘归、入字,则是儿童诗。”那么,“入、归”二字妙在何处,能否换成其他同义词呢?

“入”字在诗句中表浸染义,以花色浸渗引出桃花之嫩。因为桃花透着粉红,望之柔嫩欲滴,“嫩”是“红入桃花”的结果,“入”字体现循序渐进、点滴渗透的动态过程。如果换用近义词“染”,将其置换为“红染桃花嫩”,表达效果则是花嫩先于花红,“红”是在“花嫩”的基础上增染的变化,不符合人们由色觉(红)至触觉(嫩)的感官联想顺序,整体不如“入”字以红化嫩更为生动。

再看“归”字。《说文·止部》:“归,女嫁也。”“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引申出回来之义。凡言“归”者,往往都与精神寄托有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蕴含思念的情感,如果用同义词“回”替换,则无法收到相同的效果。“青归柳叶新”妙在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幻化于具体可见的颜色之中,与下句“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体现出的漂泊无依之感相照应,传达春色尚有归处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的感伤和喟叹。若改成“青回柳叶新”,在景语上虽然与之相类似,但在情语上却大为逊色。可见,“归”字的置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倾向。

三、反义推定法

“反义推定”是指通过比较一组与同义词对应的反义词,反向推定它们在义项或义值上的不同,进而深化理解它们在古诗词中的意义内涵。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为何诗人不用“断”字,而要用“绝”字呢?

近义词“断”与“绝”在古诗中常同时出现,要辨析“断”与“绝”,或许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反义词来考察它们的差异。“断”的反义词是“续”,如《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绝”的反义词是“继”,如《墨子·非命上》“绝长继短”。“续”表示两两相连,重新组合;“继”则侧重前后传承不断,继往开来。由此反推可知,“断”和“绝”的义值差别就在于“断”着重突出对事物完整性的破坏,“绝”則强调对事物延续性的影响。“弦凝绝”“声暂歇”是琵琶曲本身的一部分,乐曲渐渐中断凝绝,在听众耳中是前后延续性的变化,而没有破坏乐曲的完整性,短暂沉寂后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更非断曲的续章,而是原曲的继续推进。“绝”字巧妙地说明停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有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琵琶女琴技的高超精深。

四、语源系联法

“语源系联”指的是通过探求同义词各自的语源,寻找“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来把握语义特点,体悟它们在具体古诗词语境中表达效果的差异。以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例,“潜”能否换成同样表“隐没”义的“沉”或“没”呢?

《说文·水部》:“沈(沉),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声符“冘”所记录的词往往有下垂义,如“髧”表示头发下垂,“紞”表示冠带下垂。[2]在方向上,“沉”突出垂直向下的意义特点。春雨“随风入夜”,既然有风,则雨不会垂直向下,故不宜用“沉”。《说文·水部》:“没,沈也。从水从。”“没”字与“灭”字古音相近,二者同源,都有消失义。[3]春雨虽然隐于夜色,但是牵系万物,故形隐而实在,不可谓“没”。

“潜”字繁体以“朁”为声符,而“朁”所记录的词往往表示“深入”的语源义,如“噆”字表深入口中,“簪”字表一物深入另一物。[4]由此可知,“潜”除有“隐藏”义外,更突出的是深入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说明春雨悄然入夜,还表现入夜之深,与夜色浑然同体,更可见春雨化随万物而深藏不露,润泽四方而悄然无声的美好品质。

结合同源词来鉴赏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源声符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作用,并结合古诗词语境具体感受语源义的词义特点,体会用字之妙,提高语义理解和阐释的能力。

综上,同义词辨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词,在对比中感受古诗词的炼字之妙,明确诗人想表达的具体意境和情感指向,进而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同义词辨析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增强语词敏感性,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大语文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猜你喜欢

炼字辨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古诗词中的新年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