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辨伪,求实慎取

2022-05-30张晓毓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2期

张晓毓

【关键词】整合阅读,求真求实,《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

一、设计依据

关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生通过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文章主要以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的出现时间为线索,梳理各学说论争的经过,并对之进行科学审视和哲学思考。作者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评价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旷世之争,肯定了古代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结构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

《石钟山记》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篇理趣游记,文章通过记叙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提出探究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如同课后学习提示所说,本文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两篇文章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各自表达了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内容,但都传达了古人大胆质疑、重视校验、求真求实、辨伪存真的精神。基于文本主题的相似性和课程标准关于选择性必修的教學要求,本节课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整合这两篇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情感体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先贤“求真求实”的精神,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与写作目的,增强文化理解力。

二、学习目标

跨越学习任务群界限的整合教学,能使各任务群的教学价值相互补充,使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虽传达了相近的人文精神,但不同类属的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表达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本节课以“如何把握自然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写作目的”为基本问题,通过整合两类文体的阅读技能,指向更通用的、可迁移的、跨越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和核心观念,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1.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梳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文章脉络,把握关键概念和基本观点,把握《石钟山记》的行文思路与主要内容,完成两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品析语言,把握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2. 由篇及类,深入探究,理解自然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写作目的。

3. 整合阅读,阐发拓展,体会两篇文章中古人严谨求实、重视实践的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真理的热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读,完成学案1. 自主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完成学习任务。

(1)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画重要概念与观点,提取文中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单。

(2)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

2. 课前学习《石钟山记》,完成学习任务。

(1)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梳理虚词用法。

(2)厘清写作脉络,画出思维导图。

(3)苏轼探究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经历有哪些可贵之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条概括。

(二)导入课堂,激发兴趣

社会生活中,人们因不同观念和想法难以避免地会产生讨论、争辩。所谓“理不辩不明”,在思想论辩交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认识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接近真相或真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篇关于中国古代两场“旷世之争”的课文。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了解这两场论争的基础上,体会古人不断探索问题的勇气,学习他们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学习活动一:天上的旷世之争——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理结构:文章是怎样讲述这场旷世之争的?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说明。说说这场“旷世之争”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梳理主要概念、行文逻辑,把握作者观点。小组讨论后,投影展示并作说明。

示例:

(1)旷世之争的讲述

这场“天上的旷世之争”是指中国天文学史上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即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文章并没有开篇就直接讲二者之争,而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重要学说,作者先简要说明早期出现的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的观点及其缺陷,然后分别介绍盖天说与浑天说的各自观点、代表人物、历史贡献、理论缺陷,以及这场争辩的影响与意义等。这样的结构能够让读者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发展的完整过程,理解古人探索未知、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

(2)旷世之争的启发

正是因为有了古人对于宇宙结构方面的理论探索,才引发相关发明创造;古人重视实践的精神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有学生在课前导学案中这样写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在想,如果没有古代天文学家们对梦想的执着探索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或许古代天文学的诸多重要成就都只是一场空想,足以见得执着追求的重要性。我们应同样秉持这种态度去学习,我相信我们会在史书上留下一抹属于自己的痕迹。

2. 谈体会:在表现古代各家学说优劣时,作者的用词很值得回味。请结合对下列学习任务单上各语句加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特点。

(1)理解用词

“一针见血”指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表明天圆地方说的缺陷非常明显。

“似乎”一词表明宣夜说的观点从表面看合乎宇宙实际,但因其本质反理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富有科学意义的”“尽管”表明盖天说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理论有合乎科学的因素。

“软肋”形容浑天说具有明显的缺陷。“从观测的角度”指出浑天说的正确性是有条件限制的。

(2)这些词语表明:科学性文章必須表达准确,措辞严谨,虽然也会使用修辞性的词语,但是用词讲究分寸。

(四)学习活动二:地上的旷世之争——读《石钟山记》

从公元6世纪的北魏到公元11世纪的北宋,出现了一场关于一座山的“旷世之争”。苏轼在游记《石钟山记》中记叙了历代的人们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不同看法和他得出自己观点的过程。请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 梳理文脉:梳理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不同看法以及行文思路,说说你从这篇关于石钟山的游记中,读出了苏轼的哪些精神品质。

要求:画出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并展示说明。

示例:

(1)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先写人们对郦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的质疑。第二段又写对寺僧解释的不信服态度,这既表明李渤的观点影响很大,也引出了下文作者月夜考察石钟山,探究其命名缘由的行动。最后一段作者以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得出了结论,并对郦元、李渤和寺僧的说法进行了评论。

(2)感悟精神

从“ 余尤疑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徐而察之”等句可以读出,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体现出大胆质疑的精神、独立不盲从的思想、探究真相重视考察的品质,以及深刻的反思意识。正如《古文观止》评论的那样(投影显示):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快目。

(《古文观止》)

2. 理解情感:苏轼虽然在文章最后阐述道理,表达“理趣”,但显然本文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读来潇洒随性,表现了明显的“情趣”。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并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叙述时通过用词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如用“固笑”二字表达对寺僧做法的不认可,对见识浅陋者的嘲讽。写到实地考察时,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下的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营造幽深、怪异、艰险的氛围,表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此地,这种环境是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的原因,也与下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在议论部分,作者用“可乎”的反问表达强烈的情感,用“叹”和“简”、“笑”和“陋”直接表达对郦元和李渤的不同态度。总之,我们读这篇文章,既要读出其闪耀的理性精神,也要看到作者强烈充沛的态度情感。

(五)学习活动三:整合阅读,深化理解

1. 整合阅读:虽然两篇文章都传达了重视实践、大胆质疑的精神,但它们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体验绝不相同。我们可从文体、语言、风格等角度来探究二者不同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创作旨归。请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发言。

预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史文章,语言平实力求准确,文风平易严谨,重在提出有实证意义的结论,以帮助读者了解科学事实与演进过程。《石钟山记》是文学类的游记散文,苏轼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方法和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让语言生动,描写传神,情绪充沛,文章畅达洒脱。他关于石钟山因水石相击而得名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体现了宋朝理趣散文的特点。

须要注意的是,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虽然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求真辨伪、求实慎取的精神与追求,但指向了两类不同的高度:自然科学的论争指向科学的进步,人文科学的论争则指向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而无论哪一种争辩,都让我们对世界、生活、自我的认识走向更高远的境界……

2. 深化理解:古往今来,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为了真理争鸣争论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对于这些论争,你有怎样的感想?

事例: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之辩、中国古代关于空间无限性之争、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之争、进化论与神创论之争、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

感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了研究自然世界、探究宇宙奥秘的历程,尽管他们的成就没有直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了解古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论争现象,是为了今天能够更好地传承先贤的启示,更有底气地开创美好的未来。这个底气就来源于先贤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入钻研、求实慎取的态度,对于真实、真相、真理的不屈不挠地求真辨伪的精神。这种精神时隔千百年仍然令人感动,仍然是指引我们在科学、哲学、伦理、生活等各方面不断摸索前行的火炬。

(六)联系实际,设计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风格、旨趣迥异的课文,希望这节课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士大夫的探究精神,能够激发大家了解古代科学成就和文化现象的兴趣。

老师做了一项关于高中生对古代科学技术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在参与调研的476 名同学中,有23%的同学认为中国古人求真求实的探究精神“没有意义”,有27%的同学除了四大发明,对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茫然无知……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段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