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要点探析
2022-05-30杨晓琴
杨晓琴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数量显著增多,显示了语文教育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趋势。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风格为基础的文本,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既要展示文本自身的美感与文化意蕴,又要以易于小学生理解的方式施教。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握教学要点。本文拟结合六下《两小儿辨日》一课的教学谈谈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指导自读课文,初步领会内容
小学生学文言文虽存在语言上的难点,但是仍不能以教师直接翻译解析的形式进行教读,而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的过程。在小学阶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材右侧的注释和文中注音进行阅读。教材中的这部分线索能帮助学生排除关键难点,是促进学生建构语言意义的重要信息。教师可在课堂导入、揭题之后引导学生开展自读活动。在此环节中,学生将凭借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文本。
自读与互读是密切结合的,二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增加读文的乐趣,也可通过同伴互助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师鼓励学生:“请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总结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在互相听的过程中,会发现“读”的一些问题。从“读”中不仅可以暴露字音等基础知识的问题,还可能涉及理解维度与欣赏的问题。根据学生对停顿的处理情况,可以判断学生能否把握句子的意群划分方式,是否对文义形成了初步理解。自读过程中对问句的处理方式,则可以反映学生能否体会到文中的争论之意。在学生自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倾听体验进行初步评价,再自主开展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领会内容,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借助多元支架,疏通文本含义
在自读环节中,学生将会了解本文的主题是谈论太阳的远近,初步感知文本中三个人物的关系。然而,自读毕竟只是对文本的简单通读,学生的领悟程度有限。在自读之后的教读,则能够在师生互动之中疏通文本含义,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外部灌输而来,而是学习者在各种支架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而成的。
“文本解读”仍是教读的首要支架。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积累、背诵、理解,但对詞法和句法没有过高要求。因此,教读应以促进学生从总体上理解文本为目标,减少逐句解读式的讲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孔子不能决也”一句,提问:“这个句子里,‘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决断”“决定”等义,然后再提问:“让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情是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学习任务”的支架。教师将辩斗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观点和理由。然后创设学习任务: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用波浪线画出两小儿的理由。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后,教师让学生举手分别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在教学板中以表格的形式板书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通过这种方式,便让文本意义的骨架显得非常清晰,而且明确显示了“不能决”与“辩斗”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很有帮助。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发现时,教师进一步引入情境的支架,分别用两组图辅助学生理解“车盖”与“盘盂”、“沧沧凉凉”与“探汤”的区别,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多元支架的引入铺就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而且丰富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体验。由于语言不易理解,文言文阅读活动往往会给学生留下单调乏味的印象。引入多元支架后,学生不再是单调地读文本,而是能在读中进行思考、表达、感知,认知的主动性被调动,在思维的深度参与中理解了文本。
三、紧扣关键语言,体会辩斗之趣
陈述理由与观点的文字是这篇文言文的主体部分,对有关的语句展开品析是本课关键的教学目标。其中渗透着朴素的科学思维和辩证法,表明古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多方探索、把握联系。这是本文的义理层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此产生切身的认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融合运用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引领学生深刻品味这些语句,体会其中的辩斗之趣。讨论环节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两小儿说的是不是事实?
生:是。
师:你对这两小儿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生: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一个从大小的角度论述,一个从温度的角度论述,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他们都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推论。
生:他们聪明、善辩,而且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因其他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两小儿辩斗中的情感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再发起角色扮演式的诵读活动。首先,让学生同桌结对展开学习,相互辩斗。然后,指定两组学生上台演示,要求学生在辩斗中加入神态与动作,展现出文中的情境。最后,再将全班分成两组,两组分别扮演两小儿展开辩斗。教师提示:“两名小儿的辩斗各有道理,因此他们的辩斗是很激烈的。同学们在诵读时要读出据理力争的意味,要体现出本文内容上的特色。”在这轮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感情地大声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对辩斗的趣味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开展讨论活动,共探人文主题
收入小学教材的文言文虽篇幅短小,但都是世代传承的经典名篇,带有言约而意丰的特点,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题,凝聚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学生经过自读、教读、诵读等环节后,对文本都有了自己的领会,而且能够初步认知文中的人文主题。教师可以从文中的重要语句引出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共探人文主题。
本文“孰为汝多知乎?”一句发人深省。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两小儿这样反问的理由,疏通句义,然后再提问:“那么你的观点呢?你认为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是否‘多知?”对这个问题的辨析其实涉及传统文化中何为“知”的命题。教师创设开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只要表达了个性化的思考即可。通过思维的交流,学生都认为孔子虽然不能决断他们的辩斗主题,但是他能够坦承“不能决”,承认自己知识的有限,因此仍是一个“多知”的人。通过本轮交流活动,学生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中谦逊、善问的美德,传承了传统文化。
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这部分教学既要教出文言文的深度与趣味,又要顺应学情,做到深入浅出,符合学习基本规律。在《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从自读出发,让学生逐步经历大意疏通、情感领悟、主题辨析的过程,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让学生收获了快乐的学习体验,令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以后我们将继续基于以生为本的思路展开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