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科学意识”,优化科技作品教学策略

2022-05-30邬铭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物候说明文意识

邬铭敏

说明性文章在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其在教学实践中处于被刻意忽略的状态。八年级两个“说明文”单元的编写组织,分类为事物性说明文与事理性说明文。但教材中呈现的科技作品并不能简单归为“说明性文章”概念。叶黎明教授认为,“对科技作品的认识要下移到具体的这一篇”。而传统说明文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一般文体知识无法指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文章,也不能培养学生将来阅读这些具体文章所需的能力。

科技作品与传统意义的说明文不同,需采用新的阅读技能与策略。同时在能力学习中应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法支持,防止语文能力训练异化为单纯科学领域探索。从文本表述方式看,科技作品是以阐述和论证为主的学术性议论,包含对科学事实、科学过程的客观精确记叙与论述,是作者科学意识下创作的产物。从科学角度看,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精神与方法。科学精神即求实、理性、实践、探求、进取等精神。科学方法包括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各专业领域具体的科学方法。显而易见,文学领域也在其中——作者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合理表述,最终将写作的意图科学地呈现,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科学意识”统领文章的内容与表述,能够映射作品各方面特点。以“科学意识”作为方向性指导,有其意义与价值。

一、转换解读视角,挖掘内容与表述的科学特点

基于“科学意识”解读科技作品,是从更高维度的科学创作角度来统领与考察,对文章内容设置与文本表述目的、作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科学意识不是外加其上,而是在内容和表述上天然蕴含的特性。

《被压扁的沙子》中,“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似乎可以肯定地说,石英石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对于这里的“通常条件”“似乎”,以往教师会强调其限定了条件范围,对结论的可靠性做了说明,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从科学意识的角度分析,两个词背后的事实应当是在查阅检索各种情况,并明确各种特殊情况后,发现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而这些特殊的情况与文章所介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不必完整分条列述,所以用“通常条件”“似乎”代替。语言取舍背后蕴含了科学精神的严谨求实与实事求是态度。所以,其本质上体现的是科学思维的客观、缜密性。

对文章内容的设置,也应从科学意识解读。《大雁归来》用一整段写人们得出“孤雁是伤心的单身”,《时间的脚印》用9个自然段解释岩石破坏过程,不应仅解读到“丰富文章内容”,应认识到目的是为将人们的结论与自己观察的结论对比,以证明自身正确性,以及在叙述岩石形成过程之前解释其材料来源。内容增加的目的是实现研究与表述逻辑的完整。

介绍学术知识、科学规律的科技作品,往往不仅限于介绍,而且涉及如何应用知识与规律,或是其发展前景。《大自然的语言》解释了物候与物候学的原理,在结尾提出应用方面的意义、作用与前景。《时间的脚印》除了解释“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还阐述了“这种记录能帮助人们了解什么”。从“科技作品”的文类特点考量,“科技作品”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三要素。其中科学解决理论问题,即这是为什么;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用来干什么。科学技术的研究服务于现在与将来,而“知识与规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正是服务的具体体现。科技作品内容的实用主义倾向,体现了在认识世界基础上力求改善世界的科学精神。

这种研究与行文过程的严谨充分、刨根问底,以及实用主义的倾向,都是在解读文章中应当挖掘,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的。

二、改进教学设计,领会作品背后的科学意识

在科技作品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体会、领悟与应用科学意识。着眼引导学生研究逻辑,领会思维缜密性。作者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明确的逻辑关系,具有完整性与可验证性。作者在行文中也会运用推导证明、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恐龙无处不有》有明确的逻辑推理链条:化石在各分离大陆上—恐龙曾生活在每一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独立生存—各大陆在远古曾是一整块大陆或泛大陆—泛大陆逐渐分裂为现在各大陆—板块构造被证明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文本,筛选与提炼关键词,自行设计、完善图示化推理链。要引导学生适当调整关键句位置,添加逻辑关联词,反映要素间的联系。

教师还要着眼文本逻辑,领会表述的实用性。科技作品的创作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某方面内容愿意看,而且能看懂。如《时间的脚印》2~4段说明顺序“哪里能找时间的踪迹—岩石能记录时间—铜壶滴漏能记录时间”。教师可将顺序调换,引导学生在理解两种顺序时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若顺序调换,读者就会不清楚为什么要写铜壶滴漏,甚至误以为文章要介绍古代计时方法。而原文顺序可以突出“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还可以将铜壶滴漏原理与复杂的岩石记录时间原理类比,帮助理解。

三、优化评价方式,侧重过程性与动态评价方式

基于“科学意识”的阅读,既要理解作品科学精神,感受作者科学品质,还要将之内化为自身思维和行为方式。其重点在于以科学的证实与证伪态度,批判性评价文本。

卡尔·波普尔提出,“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科技作品的内容具有科学属性,也应具有可证伪性。对于学生而言,即是否能以批判态度接收、反驳与改进科技作品的行文逻辑、内容介绍、理论阐述。

学生提出,《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时,对纬度、经度、高下因素都有案例为支撑,有依有据,体现出研究严谨、全面的科学精神。但关于古今差异部分,“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模糊不严谨。于是教师布置“比较竺可桢原文与课文,分享发现”活动任务。比较后学生发现,原文提到“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并为说明数据可靠性,强调“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学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做了比较”,课文将其省略。就竺可桢原文而言,足够严谨全面。

批判性评价文本能够考察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引导文本理解走向深入,在过程中动态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全面、真实、动态、可持续的优点。

“科学意识”导向的阅读教学,是科技作品教学需要重點推进与研究的方向。亟待一线教师从内容挖掘、教学改进、评价优化上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物候说明文意识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说明文阅读专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