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随文练笔切入点,巧架阅读和写作之桥
2022-05-30尉思锋
尉思锋
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找准随文练笔的模仿点、交流点、想象点、发散点、结合点等,加大随文练笔的密度,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让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那么,如何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才能使训练点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一、找准模仿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选篇中大量词汇的使用,典型句式、段式结构的应用,细致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都是学生最佳的模仿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行悟出某一语言表达规律后,教师便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以课文为模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此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如学习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时,你是否也想到了你曾做过(或玩过)的玩具?那是什么玩具呢?你是怎么做(或玩)的,当时的心里感受如何?请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段话来描写自己制作玩具的过程和感受。
二、找准交流点,畅所欲言,内化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交流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完成课文语言的内化与运用。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化与应用,“共情”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情境,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让学生转变成为文章中的某个角色(或人或物),根据自已对文章信息的处理,形成自我思考,进而进行表达,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与作者情感上的交流。如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时,让学生化身为成“蝙蝠”,进行以“蝙蝠的自述”为题的小练笔。或是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也去“花园”里做客,通过让他们置身其境,再来写写自己想对巨人说的话。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中学会写作。
三、找准想象点,合理想象,加深理解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统编版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教学时,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语言文字,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信息对插图中人物、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安排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学完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草原》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假如你就是草原上的那匹骏马,你会回味草原上哪些乐趣呢?
四、找准发散点,发展思维,体验感悟
有些作者在行文时,会將有的内容一笔带过,“一笔带过”的内容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教师应针对简略处,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加深理解,通过情感碰撞进行深层的文本对话,然后对作品的简略处进行创造性的扩写。如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安排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又如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时,让学生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写一写。学生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课文中习得的写景策略,在自己写作中进行了有效迁移。
五、找准空白点,化虚为实,加深体验
有一些课文,作者往往不将故事全盘托出,不将情节完整表述,而留有的“空白”正好给了学生想象、推测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结合文章背景充实文章情节、挖掘潜在信息饱满人物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增加文章画面感等,都是空白点上最美的一抹色彩。由点到面、由虚到实、由“白”到万花竞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如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时,可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时,安排“雨来脱险记”为题的小练笔,让学生补白。通过补白,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找准结合点,增强理解,培养能力
读写结合,旨在寻找典型的、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这与学生的思维、表达、阅读、写作并重,好的读写结合能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点”是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是学生学与做的桥梁。如学习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团结就是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后,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深化观点”的思路对所提观点进行论述,实现由阅读到写作的转化。
七、找准推理点,合乎逻辑,提高能力
有许多课文所安排的情节、结尾都是可发散的。教师可以对原文中的故事情节加以改动,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当情节发生变化时,又会有怎样的情景出现。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从文中找出对医生沃克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从这些细节中体会他的内心变化,以他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通过这种转化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后,可以设计练笔:如果将这篇充满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将课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
八、找准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
教材中“语虽完,意未尽”的文章也有很多。这种写法或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或给人以好奇的悬念,或给人以空白的结局。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并追求完美,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文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结尾加以延续,让学生自当导演,设计“剧本”,让故事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学生通过延写将自己不满意的结局转化成自己所期待的,用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预期。这种续写不必设置固定的格式,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如学习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后,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延伸情节、补充结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是阅读与写作之间一座隐形的桥梁。在小学中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因文而宜,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习作的自由与乐趣,从而让他们的真情实感在习作里自然流淌。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