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校园区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试点进一步提升北京垃圾分类成效
2022-05-30靳敏宋歌曹虎苏明明
靳敏 宋歌 曹虎 苏明明
【摘要】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新模式逐渐成为完善垃圾分类机制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以高校园区为试点开展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借鉴现有的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从模式创新探索、标准体系搭建和市场机制注入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政府主导、社会资本介入和全民参与的多层次生活垃圾回收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高校园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
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家庭,是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内在要求。随着2020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实践推进步履维艰,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公众的充分参与,但现实中,作为主体的居民却表现出“高意愿、低行动”的知行不一。
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占城市居民总人口的10%以上,高校园区生活垃圾的品类和数量呈现一定的独特性、周期性和聚集性。校园生活垃圾主要由快递包装、外卖餐盒、饮料包装、废旧书本、废旧衣物和废旧电子电器等组成,与其他社区相比,可回收物比例高、组分相对简单。因此,校园垃圾管理更易于操作,可选择高校园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垃圾分类工作试点。此外,大学生是高知群體,也是祖国的未来,推动校园垃圾分类的普遍开展,对其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可以为社会公众树立榜样,也有助于使他们成为未来参与和指导绿色生活的主力军。因此,选择在京高校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十分必要。
二、大学校园开展智能化回收试点的可行性
通过对国内外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设施进行调研分析,课题组发现,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线上信息技术手段与线下无人值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对全部或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前端分类回收、中端分类运输和末端分类处理,并通过数据监测、采集与分析获取信息,以实现实时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未来相关信息预测的新型绿色O2O(Online To Offline)回收模式(以下简称“智能化回收”),更适合高校园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可以试点推行。
根据不同高校园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可以选择自主分类投放、上门分类回收和无人化垃圾自动分选三种不同模式,并采用经济激励、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三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助力智能化回收的推广。通过将智能化回收设施、激励机制与宣传教育等其它要素结合起来,提炼出激励机制下大学生参与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模式。
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相对于传统的回收模式有其创新和特色之处,为供需双方提供了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的无缝衔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绿色发展路径,可以有效突破垃圾分类回收的瓶颈。首先,通过线上订单管理和线下固定回收点,解决社区居民与回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不畅通问题,让居民拥有更多便利选择,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资源的流通性。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地挖掘和匹配闲置流通车辆、容器、人员,第一时间找准最佳回收渠道,优化回收路径,大幅度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率。最后,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基建”,实现海量信息精准高效共享,通过大数据平台连接政府、回收企业、社区居民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有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多元共治。针对高校园区生活垃圾管理的简便性和大学生群体的高知性等特点,这种线上线下智能化回收模式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的行为选择和智能化设备的精准高效收集。
三、国内城市经验借鉴
现阶段,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以浙江省杭州市“虎哥回收”实践为例,2018年,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与“虎哥回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支持该公司在主城区的试点社区通过“线上互联、线下物流、过程信息采集和跟踪、末端分选、再生利用”的一体化方式,对社区生活垃圾实现源头分类、收运和分选处置的全过程智慧管理。
余杭区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拨划仓储地,以及指标考核等方式对“虎哥回收”进行支持与管理。“虎哥回收”负责对小区居民的垃圾“干湿两分”工作进行宣传和回访,对干垃圾进行回收和运输。回收垃圾通过分拣分类,再销售给下游企业,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周转。社区居民通过智能化回收,实现了垃圾分类的便利化,逐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并可获得每公斤垃圾0.8元“环保金”的激励。这提升了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良性推进的内生动力,为全面垃圾分类打牢了基础。“虎哥回收”的回收项目几乎包含所有可回收物品,提高了不同种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了垃圾填埋及焚烧压力,降低了有害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分拣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总体减量3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当然,生活垃圾智能化回收行业也依赖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足够的试点积累与合理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
四、政策建议
(一)以高校智能化回收试点为突破口,开展机制创新与模式探索
在典型地区(如北京市海淀区)选择参与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高校开展各类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模式试点工作。政府全面推动试点计划制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逐步形成社会、企业、政府共同出资的资金机制。引导媒体舆论加强正面宣传,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试点院校配合政府制定可落地的总体路线图、阶段性任务及具体实施方案。引入行业协会作为技术指导,帮助政府、企业和院校布局差异化、特定化或多样化的智能回收设施和编制区域管理规划方案,及时总结和推广可复制的案例和经验。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化回收网络体系,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的数据收集和考核评估体系,编制智能化回收优秀案例集、实践成效报告等,推广试点经验,逐步扩大智能化回收的应用范围。
(二)制定统一的智能化回收管理标准体系,构建良性的分类回收市场
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回收管理标准体系。首先,从行业规范入手,建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配套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化体系。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定价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创新型智能化回收企业或回收模式参与,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引入智能化回收企业与新模式,激发垃圾分类市场活力
采用具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政府采购服务手段,引导实践经验丰富、可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社会环境效果良好的智能化回收企业参与到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中。通过头部企业带动,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为垃圾分类引入新模式,以期产生“鲶鱼效应”,激发整体行业活力。
(责任编辑:陈希文)
作者简介:
靳敏(1967—),女,辽宁宽甸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
宋歌(1994—),女,山西原平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绿色消费、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
曹虎(1990—),湖北荆门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风险评估。
通讯作者:
苏明明(1980—),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旅游及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