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元素 灵动音乐课堂
2022-05-30梁素梅
摘 要:音乐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挖掘音乐中的生活元素,通过聆听、探究、表现、评价等课堂模式的转变,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灵动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生活元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9-0080-03
引 言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强调了教育的功能和真正价值,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和回答了“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音乐学科“以德为先”“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各单元主题中潜移默化地彰显了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的功能。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1]因此,在不同的学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从贴近生活的音乐入手,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音乐,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感受和模仿;通过搭建不同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让音乐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鼓励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实现音乐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美感化和艺术化。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灵感诞生于生活,不同年代、不同音乐体裁的作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简单的说教课堂模式使学生缺乏生活情感体验,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的理解不深刻,无法主观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的审美感受是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现,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必定制约学生创造力、表现力的发展。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创设灵动的音乐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将课程内容与生活有效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音乐表现,搭建不同的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教学评价,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音乐内涵的表现力。
一、资源整合,创设生活化情境
(一)信息技术情境化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听觉和感觉两个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美育作用,通过直观的画面,构建生活情境化课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信息技术在音乐课上的应用,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音乐融为一体,有效利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音乐情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利用画面把学生的认知和对内容的情感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在生活化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湘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課《多年以前》教学中,笔者以同单元乐曲《森林的歌声》为音乐背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蓝天、白云的和谐环境下,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场景;接着,再播放以《阿根廷在哭泣》为背景音乐的一组图片,展示森林消失、河水干枯、垃圾成堆、鸟儿消失等多幅令人震撼的描绘环境污染的景象,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直观上的认识。教师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与图片的有效结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直观播放,将现实生活中有关环境污染的现象与音乐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通过震撼的画面,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笔者在情感体验中引出课题《多年以前》。
(二)角色扮演情境化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活动,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歌曲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亲身去探寻、领悟、体验歌曲中的角色。在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热烈,印象深刻,充分调动了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到音乐的艺术美。
以湘教版一年级(下册)《农场的早晨》一课为例,在教学节奏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平时生活中最喜欢的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叫声,再通过结合各种动物的叫声长短进行角色扮演;出示二分音符模仿羊妈妈的叫声,请喜欢羊妈妈的学生模仿并表演;出示四分音符模仿小鸭子的叫声,让学生模仿小鸭子边“嘎 嘎 嘎”,边摇摇摆摆地走动;出示八分音符模仿小鸡的叫声,让学生形象地表现小鸡短促的叫声及点头吃米的生动画面。在本节课,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画面,构成一幅热闹的农场场景。
又如,在湘教版三年级《采山》一课教学中,导入环节,教师可引用歌曲《郊游》作为背景音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出示课题内容做好铺垫和预设。在解决歌曲难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平时劳动的生活经历进行创编。学生有了生活体验,答案形象生动、精彩纷呈,有采呀采草莓,摘呀摘葡萄,捡呀捡贝壳等,一个个俨然采山的小主人。节奏练习正确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歌曲的情感,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寻音响情境化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觉和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根植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从贴近生活的声音入手,聆听感受身边的音乐。如田园的虫鸣声、落雨的声音、此起彼伏的雷鸣声、山谷的回声……我们只要细心留意,无一不是流动的旋律。例如,在湘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大钟和小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观察家中大小钟表的形态特征及声音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曲,结合观察的大、小钟表进行交流总结。大钟的声音强而稳重,用“当”的声音来表示,小钟的声音轻巧有弹性,用“滴答滴答”的声音来表示。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
又如,在湘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课声音表现《风雨雷电的交响》中,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回忆总结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的声音,使其学会观察生活中的音源素材。在课堂上,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将自己观察、记录、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分享。通过纸张煽动的声音表现风声,沙锤的声音表现雨声,大鼓的声音表现雷声……人声、乐器声、其他声源构成了一幅幅自然声效图。
二、关注音乐表现,拓展课堂生活化交流平台
音乐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种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结合并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现要素中的内容涵盖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生活经验,通过声音、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表现简单的旋律、节奏及情绪,也可以把描写生活经验的歌曲通过课堂艺术进行更深入的表现。
(一)趣味内容生活化
音乐是表现艺术,表现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湘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小黄帽》是一首活泼欢快、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歌曲,歌曲通过说唱结合,简洁生动地体现着平时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放学排队时的情境,通过喊口令“立正,稍息!”,运用领队指挥的形式,让全班学生边聆听音乐边踏步。在歌曲的第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模仿放学背书包集合时的情境,通过音乐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在歌曲中间的念白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模仿过马路时应注意的安全要领。歌曲第三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语言情境交流,充分展现小黄帽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教师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生活认知领域,能提高学生探索、表现、创造生活的能力。
(二)节奏创编生活化
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满声音,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丰富的声音来源,如汽笛声“嘟嘟——”,雨滴声“沙沙沙”,鸟叫声“布谷、布谷”,羊叫声“咩咩咩”……各种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都有自己的韵律美,而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主心骨,是音乐美感的体现。在聆听声音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音乐中的节奏。为了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音乐内容,教师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音乐节奏对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在进行八分音符节奏教学时,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水果名称进行身势训练,可先出示简单的节奏型:苹果 梨 | XX X ||,再层层递进,苹果 苹果 | 苹果 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水果的名称掌握节奏要领,
结合身势动作进行表现,念到苹果时可以双手击掌,念到梨时可以拍腿。通过拍打身体的声音,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节奏概念,激发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沟通交流生活化
音乐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沟通交流生活化,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从生活化的音乐体验出发,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音乐学习充满生活乐趣。
例如,在湘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藏族舞步律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中。在教学二声部合唱环节,教师可根据高声部的旋律音域拉宽、音域升高的特点,把高声部旋律假设为高山上的小朋友向山下的伙伴发出的邀请声。有了山上的歌声呼喊,山下的小朋友必定要用歌声呼应,由此引出低声部的旋律。学生利用生活化的交流方式进行声部练习,能培养默契配合的集体意识,展现生活乐趣。
三、丰富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改善音乐课堂上的评价模式,以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贴近生活,调整和优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评价活动要讲求实效,要发挥“正能量”,减少负面评价,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评价的内容参照要求,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反应,使其发展音乐上的潜能,增强学习信心,实现全面发展[3]。
(一)温馨评价生活化
音乐课堂中温馨的生活化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态度。例如,在湘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可爱的家》一课中,合唱部分,教师可以让男生模仿低声部的爸爸稳重、雄厚的歌声,高声部由女生演唱妈妈的歌声。教师让学生通过男女生的角色对唱进行相互评价,从家庭的角度结合音准、节奏、音色等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感受家庭中各个角色和谐相处的幸福。
(二)情趣评价新意化
教师应将评价结合充满自然气息、生活情趣的情境,用富有新意的评价方式丰富对学生的评价;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例如,在湘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土风舞》一课中,教学切分音乐节奏时,教师拿出水果,让学生运用符合生活场景的节奏进行练习,如苹果 苹果|甜甜 的|真好 吃|,并结合现在流行用语,如“请点赞”“你真棒”进行评价,这既帮助学生巩固学习了切分节奏,又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有趣的评价,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童趣评价贴心化
教师温和的神态评价及激励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在课堂评价中,教師可以用“你笑起来真可爱”“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感受很准确”,“你的表述很到位”等一系列与生活贴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结 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在亲切、自然、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引发情感共鸣,进而构建灵动的音乐课堂,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蒋佳琦.小学音乐课堂如何展开生活化教 [J].小学生,2022(03):37-38.
作者简介:梁素梅(1977.9-),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莆田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