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文化”视域下幼儿创设物质环境的行动研究

2022-05-30沈春霞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基于“树文化”视域指导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造中,使幼儿在创设物质环境的过程中提升审美和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明确活动主题,尊重幼儿的个性想法,多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材料,协助幼儿对原先设计进行合理调整。其次,教师要指导幼儿运用丰富的色彩表达情感,巧用留白手法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最后,教师要将区域装饰活动和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等区角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树文化”;创设物质环境;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9-0094-03

引  言

人类起源于森林,和树木有着不解之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搬进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对树木缺乏亲近和尊重,甚至出现了乱砍、乱伐等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亲近感,将“树文化”融入创设教室物质环境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构建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树立整体意识,确立主题

(一)尊重烂漫想法,设计框架

在布置室内环境时,教师要以“树文化”为主题,启发幼儿想象自己徜徉于美丽的森林世界,引导他们围绕该主题精心设计,将独特的创意融入其中[1]。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特想法,帮助他们整体策划并设计好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动手操作的效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幼儿讲《白雪公主》这则童话故事,使幼儿在听讲过程中好似步入如梦似幻的森林世界,见到了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树木。此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交流讨论,说说如何布置教室环境才能体现出“树”主题。幼儿一开始只想到了色彩和形貌,提出可以用绿色的纸张剪成树木的枝叶贴在墙面上。教师可从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材料运用的多样性这两个角度加以引导,让幼儿调整设计框架。幼儿探讨了如何让表现形式更丰富,除了展现树木,还可以设计一些蝴蝶、小鸟的造型粘贴在枝叶上,体现出多样性。在材料运用方面,幼儿逐步从单纯使用纸质材料进行拓展,决定从大自然中寻找材料,用真实的树枝、花草装饰教室,这样能让室内变得更丰富多彩。

教师不仅可以给幼儿讲述一些和森林、树木有关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展示与树有关的图片或播放介绍树的科教视频,将他们带入特定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结合幼儿园教室的具体环境进行构思,重点突出“树文化”的主题。

(二)搜集自然材料,动手操作

在幼儿动手操作环节,为了体现绿色环保和“树文化”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来到户外,从自然界中就地取材,看看能否收集一些有用的材料。比如,幼兒可以收集树木的枝叶、花朵、石头、动物的羽毛等,并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装饰。

幼儿提到了可以从大自然中收集材料用于创设物质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入花园寻找材料。当幼儿观察到各种花草树木的枝叶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注意一下不同的位置,看看还有哪些事物具有美感。如有的幼儿发现一些石头的形状、颜色都很美,提出可以用来装饰森林,铺设石子小路;还有的幼儿提出将石头和蓝色的丝带放在一起,制作成“小河”的样子。当有的幼儿注意到被丢弃的塑料瓶盖时,教师可以利用此机会引导其思考能否将废旧物品用于创作,并探究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幼儿认识到这些塑料会污染环境,不如废物利用用于室内装饰,既活跃了生活,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室内,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圈。例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等都可以作为物质环境创设的备选材料,而且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物品可以再利用。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集,既能帮助幼儿完成室内装饰任务,也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展示个性作品,灵动调整

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先自主设计“树文化”装饰品,然后将其展示出来并进行互动交流。在探讨中,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关注自己此前忽略的地方,思考要如何调整改进。幼儿从色彩、形状、层次、结构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提升了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

完成了室内设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提升美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大部分装饰品都是绿色的,这样的设计是否过于单调。如果能适当点缀红、白、黄等颜色的花朵,是否会更美一些?”又如,幼儿可以讨论自主制作的“花朵”形状,回忆大自然中的花朵有哪些不同的形状,看看能否嫁接到美术创作中。他们发现自己制作的花朵大多数都是圆形的,但是实际上还有喇叭状、鸡冠状等各种不同形状的花朵。在结构上,幼儿自主发现了问题,他们设计的装饰品过于整齐,而真正的森林树木都是高低错落的。在有所感悟后,他们自主修改了作品,进行微调后让室内装饰在色彩、形状、层次上都有所提升,变得更多样化。

教师可以给幼儿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供其他幼儿欣赏、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挑选优秀作品上传到家长微信群,让家长欣赏幼儿室内装饰设计的成果,有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以便幼儿及时调整设计的构思,提升创作水平。

二、懂得画龙点睛,加入吊饰

(一)丰富色彩,渲染浓郁情感

在结合“树文化”创造物质环境时,教师除了要让幼儿学会整体构思,还要指导他们画龙点睛,加入一定的装饰品,进而提升其审美修养。树木常常给人枝叶垂落的感觉,如果能将吊饰融入其中装点一二,就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教师指导幼儿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装饰吊饰,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2]。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吊饰能呈现出垂挂感,和树木的形貌十分相似,既能创造出森林茂密的环境,又不会占据地面的活动空间,所以是很好的室内装饰选择。在幼儿自主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何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表达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回忆自己在不同色调的房间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幼儿发现绿色的环境能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蓝色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黑色给人压抑、窒息的感觉,红色会让人觉得热烈、兴奋。在探究色彩和情感的关系后,幼儿对设计基调有了一定的想法,认为森林是一个能让人身心放松的地方,所以要以绿色为主,间或加入红色、粉色等其他色彩,在宁静中激发人的兴奋感。

在运用色彩装饰吊饰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幼儿介绍关于冷暖色调等方面的美术知识,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实践创作,提升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二)赋予层次,发展生态思维

“树文化”注重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如果要围绕它设计装饰类的主题活动,教师就要将焦点放在激发幼儿的生态思维上。幼儿可以思考如何让吊饰设计显得有层次感,既体现出植物的美,展现出树木是动物生活的家园,又要体现出人类和树木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发展生态思维。

在最初进行物质环境装饰的时候,幼儿只想到了用纸张剪出树叶的样子,再粘贴在墙面上,这样的设计未免有些单调。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层次性体现在创作中,分析原先的设计比较单调后,引导幼儿思考在森林中还有哪些事物,以及它们和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例如,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用羽毛贴画的形式制作一些小鸟的图样,还有的幼儿提出用黏土制作小猴子、小松鼠等小动物的形象,粘贴在枝叶上。接着,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态思维,引导幼儿讨论人类和树木、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幼儿认识到如果砍伐树木,那么小动物就失去了家园,而人类也会觉得很孤独。教师要让幼儿在层次化设计的基础上探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森林资源。

生态思维不仅仅是要让人热爱大自然,还要分析其生活的环境。在吊饰设计中,幼儿如果能体现出层次感,探究人、动物和树木的关系,那么他们的生态思维定会有所发展。

(三)指导留白,赋予艺术气质

留白原本是一种中国画上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留下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幼儿在创作吊饰的时候,常常会将装饰品安排得十分密集,忽略了适当留白。对此,教师要寻找契机指导他们探索留白的韵味,让他们体会艺术气息。

在设计吊饰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提出制作枝叶的纸张不够了,墙面上留下很大的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幼儿提出再找一些纸张,也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用其他的装饰品覆盖。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将空白留下会给人什么感觉。幼儿回忆自己看过的绘本作品,发现很多作品中也有留白,这些留白常常会让人浮想联翩。于是,幼儿提出可以将吊饰上的留白保留下来,就好像是留下了一片等待开垦的田地,让人们种植更多的树木。这样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艺术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逐步理解了留白的作用,并在创作吊饰的时候加以运用。教师还可以结合留白引导幼儿积极想象,并一起交流讨论,说说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是什么,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索意识。

三、融合不同区角,无缝衔接

(一)语言区,助力绘本阅读

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到区角活动的设计中,并将“树文化”融入进去,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在语言类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绘本,让幼儿看看绘本中描绘了怎样的树木,如何体现出森林的情境,并将其中的画面运用到实际装饰中。

结合“树文化”,教师可给幼儿提供很多相关主题的绘本,如《了不起的大树》《老树之歌》《树孩子》《长了一百年的树》等。幼儿在阅读绘本后,对创设物质环境就有了新的想法。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鼓励他们交流讨论,说说从绘本中获得了哪些创作提示,要如何修改室内装饰效果。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增加树木枝叶的长度;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将绘画和吊饰结合在一起,在墙面贴上各种画有大树的图片。在交流讨论中,幼儿的创作思维得到了提升。

(二)益智区,渗透探究意识

益智区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益智区物质环境的设计中,如结合“树文化”设计“森林迷宫、森林寻宝”等,将环境设计和益智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益智区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森林寻宝”游戏的物质环境。首先要注意体现出“森林”这个主题,要用各种装饰品装饰游戏区域,营造出森林的感觉。其次,还要注意展现出益智性,避免将“宝物”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最好能和吊饰等装饰品结合在一起,放在不易觉察的地方。幼儿通过互动讨论,积极探究如何创设“寻宝”的环境。例如,有的幼儿在吊饰上放置了用碎纸片制作的“鸟巢”,并用橡皮泥制作小鸟放入其中,还将“宝物”藏在小鸟的肚子底下。在活动中,他们都展现出才能,想方设法让“宝物”和“森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寻宝的难度。幼儿可以自主分成两组,一组藏宝物,另一组寻找宝物,相互竞争。

(三)美工区,提升审美能力

“树文化”不仅能让人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意义,还能让人体会到自然美。将美工区设计和“树文化”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仔细观察,让幼儿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在创造中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我和树的故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创作了和树木有关的绘画作品。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主布置展示区,创设区角物质环境。幼儿围绕展示区的容量、美观度、新颖性等自主思考,认为用架子的形式能将作品一层层堆叠起来,进而展示更多的作品。在探究美观性的过程中,他们尝试将树木的形象融入进去,将架子设计成树木的枝叶,将作品想象成树上结出的果实。在新颖性上,教师引导幼儿适度改变架子的形貌,他们发现树木的枝杈有一种不规则的美,认为如果架子能呈现出这种不规则的感觉,就会体现出别样的美。在自主设计展示环境后,幼儿收获了成就感,他们的审美能力也随之提升。

结  语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基于“樹文化”选择教学策略,让幼儿尝试用树木装扮生活环境,体现出创新思维,并采用系统化整体教学的方法,将“树文化”和各种区域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无缝衔接的效果,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树木在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张芬.树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利用[J].黑河教育,2021(12):40-41.

孙霞.大班幼儿项目课程案例:幼儿园的树[J].好家长,2020(78):94-95.

作者简介:沈春霞(1993.3-),女,江苏南通人,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