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情感表达与国家认同建构
2022-05-30蒋瑞璇
蒋瑞璇
[摘要]短视频作为受众接收日常信息的重要渠道,已成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新阵地。近年《党员,请选择!》与《抉择》等系列红色短视频相继涌现,备受青年群体青睐。而互动视频作为新型视频样态,也成为当下党史宣传的新方式,其高度交互性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顺应社会价值导向,强化内心的国家认同。以《抉择》为例,其作为建党百年的主题互动短视频,在B站上吸引了众多爱国青年,好评不断。基于此,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启发下,文章通过深入互动群体,结合访谈法探究《抉择》互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机制,挖掘青年群体在互动仪式推动下通过情感表达达成国家认同的新路径,为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互动仪式;互动视频;青年;情感;国家认同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革新开创出新的媒介景观,开启视频化生存时代,短视频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其作为当代青年寻求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还承担着引导舆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互动视频作为新型视频形态,虽起步较晚,但因其交互性,成为党史宣传采用的热门形式。近年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的《她的故事,“觸”处动人》《党员,请选择!》与《抉择》等互动视频,吸引了青年群体观看并参与,好评不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进一步做好党史宣传工作,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阵地,积极采用互动技术,推出了系列红色互动视频。其中《人民日报》联合Bilibili网站推出了首个建党百年主题的互动短视频《抉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科研事业和祖国发展的艰辛历程。作品在“中国最非主流的文化社区”[1]B站上线,吸引了青年群体围观讨论。青年作为B站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具有崭新的时代特征与思想观念和独特的爱国话语表达方式与情感样态。视频平台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并让他们的表达行为带有交互性和仪式化特征,由此也更易引起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产生共同符号[2]。Bilibili平台已成为青年群体情感互动及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并在互动技术的加持下,以其更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年。基于此背景,文章探究青年群体为何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又是如何将个体情感表达发展为一种集体仪式,从而实现情感升华与国家认同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取10名观看互动视频《抉择》的资深B站青年用户作为访谈对象,分别从受访者的体验感受、互动仪式对他们的意义、互动仪式对他们是否有整合与强化认同作用三个角度出发,探寻互动仪式背后深层次的情感能量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
一、《抉择》视频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柯林斯认为形成互动仪式链的前提是“身体在场”,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观看同一短视频因而处于相同的具体情境,且由于互联网媒介介质而实现虚拟在场,从而突破现实身体接触在场的条件限制[3],为互动仪式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文章将从《抉择》短视频的互动技术、视频内容与弹幕评论三个方面入手,对构成仪式的要素、互动仪式的结果进行考察,探究用户在其中是否能形成“互动仪式链”,并分析其中的互动仪式机制。
(一)构成互动仪式的基本要素
1.虚拟空间中身体共同在场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身体在场”的必要性体现:“拥有情感反馈、参与者可以互相进行情绪的分享、进行实时交流与产生团结感”[4]。而他也提出了疑问:如果无法实现亲身在场是不是就不构成互动仪式呢?对此,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物理空间的亲身在场已不是仪式发生的必要条件,在网络聚合时代,互联网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从“身体在场”到“虚拟在场”的转化,开创了更广阔的仪式发生空间[5]。
短视频为用户营造了虚拟情境,用户通过观看视频发表弹幕与评论做出情感反馈,与其他用户共享情绪。B站还有查看实时观看人数的功能,能让用户知晓同一时间内实时在场的人数,让在同一视频场景下的他们做到虚拟身体的共同在场。这不仅满足了上述“身体在场”的必要性,且匿名的虚拟空间还可能使互动效果优于现实身体在场的效果。短视频互动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带来了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加强了用户在虚拟情境的互动,还能通过点赞、发送弹幕与评论功能,让用户间产生实质性交流,从而留下“在场证明”,这将带动新用户作为参与者加入进来,进一步扩大跨时空的互动仪式空间,构建起虚拟身体共在的“想象共同体”[2]。
2.互动主体关注的焦点相同
人们通过虚拟在场而汇集一处,这样才能关注到同一事物,进而促进彼此的情感分享,引发情感共鸣。这时,成员之间的互动将表现“共同行为”特征,从而给群体成员带来团结感和更强的参与感。
网友“小豹翰可汗”:“用自己的命换祖国的未来和许教授三个人的命,不亏。”网友“L-Marksamn”:“爷用爷的命换了许教授三人的命,爷一生无悔。”从《抉择》视频下的评论可以看出,大部分网民聚焦于剧情讨论与情感表达,并通过点赞、回复以表赞同。例如,上述评论中网民的关注点为“归国巨轮”中男主角为救许教授而牺牲的情节,其中网友“L-Marksamn”的评论获1148个赞。可见,用户会对视频内容产生大致相同的关注点。另外,通过观察视频弹幕可以发现,人们在同一场域,视频中主角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观看者的注意,用户的每一次选择、某一剧情的高潮、一句特别的话语,往往会引起“弹幕海”现象,此时所有弹幕发送者会有着共同焦点[2]。《抉择》视频就不乏此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国万岁”等弹幕充斥屏幕,网民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信息而即时产生集体互动,可大大激发其情感能量。
3.互动主体分享即时情绪
在观看短视频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对象或情节,通过发表言论相互传递关注点,当人们发现彼此关注的焦点信息相同时,便会产生共鸣,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分享情绪,而这种情绪是即时的,通常只是短暂的情感体验,但其在用户互动间相互传递,产生的情感强度甚至比单独观看视频的更加强烈[6]。
在《抉择》中,用户在情景互动下增强情感体验,并通过点赞、评论、收藏等方式来分享即时情绪,将情绪传达给其他用户,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例如,用户发表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一弹幕引起了用户的情感共鸣,许多用户便在下方刷队形表示赞同。访谈对象3号表示:“当我在‘红色起点听到老师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那一刻我感到十分骄傲。特别是看到片片‘弹幕海,原来大家和我有着一样的感触,随即我也加入了队形。”还有些用户会通过谈论剧情内容来分享即时情绪,比如表达对男主角泄密的气愤、对自己选择的懊悔等。访谈对象2号表示:“在‘归国巨轮这一章节,我选择没有和许教授互换身份,然后导致许教授没有回归祖国。当时很多人发弹幕表示非常懊悔,因为自己的不勇敢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也深有同感。”
4.互动对局外人设定界限
柯林斯认为一个成功的互动仪式需要参与者有清晰统一的群体成员身份认知,“并对互动仪式外的局外人设限”[4]。在《抉择》短视频中,这种限制体现在爱国圈层的门槛上。首先,只有进入视频主页才能参与互动,而那些没有进入主页的用户,则会被隔离在外。另外,《抉择》是由《人民日报》推出的建党百年专题视频,视频封面有三个不同年代的青年人形象,视频内容为党的百年历程中三大历史节点下青年人的抉择。因此,《抉择》从封面与内容就筛去了一部分对主旋律无感的受众。访谈对象2号表示:“因为我之前经常在B站看一些诸如《后浪》的主流视频,当时首页正好推送了《抉择》给我,而且这个选题与互动本身都是非常有趣的,再加上它是《人民日报》推出的,所以吸引了我点击进入观看。”
其次,观看《抉择》的用户通过发表评论和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这种参与感引起了用户情感共鸣与群体团结。同时,对视频内容不关注或不理解的用户便很难进入这个团体,只能作为整个过程的局外人。值得一提的是,因互动短视频吸引的人群不同,玩转互动特性也有一定门槛,所以互动短视频的主用户一般是爱国青年,其他不熟悉互动视频的用户就无法参与其中。
(二)《抉择》的互动仪式结果
在互动仪式链中,构成互动仪式的四要素有效结合,“当它们循环演进、不断强化到高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4],就产出了三大仪式结果:共同符号的诞生、建立一种成员身份与个人情感能量。
1.共同符号的诞生
“共同符号”的诞生是互动仪式的重要结果之一,也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重要基础。共同符号一般与仪式参与者紧密相连,作为一种可以代表群体成员身份的标志物,也被称为“群体象征符号”[4],比如,有特殊寓意的文字、姿势与标志等,这便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及的“神圣物”。共同符号被群体成员共同关注并投入相当的情感能量,能使成员产生集体归属感,而共同符号作为仪式语言,又将进一步升华成群体身份的象征[2]。
在《抉择》视频中,青年群体通过情景互动,感知视频中各类型符号与文本,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建立起成员间的联系,并通过情绪感染加强互动,促使大批参与者产生刷屏行为。比如,视频中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国万岁”“致敬”等话语构成了“弹幕海”,这种重复性表达成为群体成员表明情感与身份的话语模板,进而在集体行为下发展成仪式语言,随着互动仪式的结束,仪式语言又转变为“共同符号”。
2.建立一种成员身份
在互动仪式前,青年群体在虚拟场域中构建“想象共同体”,参与互动的主体便获得了一种“虚拟共同体”的成员身份。随着互动仪式进一步發展,参与者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表达有重复性与代表性的仪式语言,对共同体身份做出更深入的描述和界定,进而将仪式语言演变成代表群体成员身份的“共同符号”。当“共同符号”诞生并获得认同时,“这种共同体身份将具化为一种群体身份认同”[7]。因此,观看《抉择》视频并参与互动的青年用户在这一过程中便建立了一种成员身份,即爱国青年群体的成员身份。访谈对象6号表示:“我在发表评论与弹幕时感觉,观看视频和参与互动的人应该都是有着强烈爱国情感的。像那种对国家大事和党史完全漠不关心、没有兴趣的人应该都不会点进这个视频吧,更别说把它看完后发表这样慷慨激昂的言论了。”此外,并不是所有成员参与度都相同,比如,发表弹幕评论的成员往往比其他只点赞的成员更具身份认同感。
3.个人情感能量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指出:“个人情感能量是一种采取行动时热情、有力量与主动进取的感觉,它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要素和结果”。[4]一般来说,一个完整且成功的互动仪式会产生持续且强烈的情感能量,而这种情感能量将是参与者共同行动的黏合剂,也是形成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驱动力。在文章研究的《抉择》视频语境下,通常认为个人产生的情感能量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情景互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与他人互动产生共鸣,进一步强化个人情感。在相同情感的刺激下,参与者不断产出具有代表性的仪式语言,并通过重复行为强化它,使之演变成高参与度的弹幕刷屏现象。随着互动仪式的进行,参与者的情感达到高潮,促进相互间的情感联系,随着共同符号的诞生,个人就获得了一种持续、稳定的情感能量[8]。
二、仪式场域下当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
柯林斯提出,作为互动仪式构成要素的情感是短暂的,但产出的仪式结果却是一种长期的情感能量,即成员对此群体的强烈归属感。在《抉择》视频中,互动主体在情感萌发与汇聚的情况下,个人情感表达转化为集体仪式,带来情感升华。其中互动仪式作为一种中介机制,不仅让情感表达得以实现,还推动着青年在情感表达下构建国家认同。
(一)萌发与汇聚:情感表达过程
“互动仪式的目的是唤醒情感”[9],而情感唤醒的基础是身体的共同在场,在互联网空间中,集视听功能于一体的短视频为用户情感表达提供平台[10]。在《抉择》中,用户在情景互动下产生情感,并通过发表评论或弹幕进行初次情感表达。首先,《抉择》不同于其他短视频,其利用技术调动用户的兴趣,让用户能以第一人称视角观看视频,设定属于自己的故事结局,从而促进情感的产生。其次,紧凑的情节在技术加持下,更易让用户亲身体验视频中三位青年为工人运动泄露而后悔、为保护许教授而拼命、为乡村发展而苦恼的各种情感,进而迸发强烈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在评论区与弹幕区进行初次情感表达。这种初始的即时性情感表达,建构了“我们”这一共同体,为集体仪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初次情感表达后,引起多数用户共鸣的观点与其他观点能在互动传播中让情感汇聚,并通过一次次点赞、附和,使群体逐渐形成一致观点,推动集体行为的出现。访谈对象6表示:“看第一个剧情‘红色起点时,男主角向他女朋友泄露了工人运动,我愤怒地发了一连串弹幕后发现,所有弹幕都如出一辙,便瞬间激动了起来,接着就把和我观点相同的弹幕全点赞了一遍,以表赞同。”像这些引起强烈共鸣的弹幕不断增加,会让情感大量聚集,进而引发弹幕刷屏现象。此时,用户通过“弹幕海”进行集体情感表达,个人情感转变为集体共享情感,并持续产出情感能量。
(二)情感驱动:作为中介的仪式
“情感”被视为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是互动仪式的真正驱动力和关键结果[9],也是促进社会团结的有利工具。在互动主体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情感始终扮演着持续性动力的角色,为互动仪式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互动仪式作为情感表达的运行机制,在其构建成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一方面,情感作为驱动力能推动互动仪式的形成,互动仪式继而促使互动主体情感表达得以实现。用户观看视频时产生的情感能推动用户做出初次情感表达,为仪式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在情感聚集下,情绪不断蔓延,会激发集体仪式,此时互动仪式又能推动用户进行集体情感表达,参与者持续生成的情感能量又会促使互动仪式扩大范围。另一方面,互动仪式作为一种中介机制,使用户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加强国家认同的建构。随着集体仪式中情感能量的不断累积,仪式语言所指向的“标志物”—“国家”,会进一步发展为群体成员高度认同并一致守护的“神圣物”,而“想象共同体”这一虚拟群体身份也具化为“国族身份”。在互动仪式完成后,长期的情感能量将作为持续性动力推动着群体成员在身份、文化与情感认同下建构国家认同。
(三)身份、文化、情感:国家认同建构
搭建群体边界可有效提高群体内部的传播效率,增强群体归属感,以保证群体成员间互动交流得以稳定进行,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11]。《抉择》通过塑造阻挠剧情的“他者”与爱党爱国的“自我”形象,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促使受众在仪式下产生身份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会产生愤怒、自豪等情绪,并通过集体情感表达对局外人进行区隔,以此实现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认同,获得一种具体化的国族身份。访谈对象10号表示:“当我为保护许教授安全奔波时,我感觉我重回到1949年,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义务为国家发展与安全做贡献,我当时有这种觉悟。”
每个国家都有专属自身文化特性的象征符号,象征符号的合理运用可以引起本国民众的共鸣[12]。《抉择》就融入了多种代表中国的象征符码,例如工人、学堂、茶叶等与国家文化息息相关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其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与深厚情感,唤醒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意识[13],更易发展成互动仪式,使他们在高度互动中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访谈对象1号表示:“三个故事串联在一起,系统地呈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加深了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在‘红色起点中听到彷徨、呐喊等词语,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中描述的当时社会的景象,让我非常有代入感。”访谈对象7号表示:“当在视频看到一些国家标志物时,会激起我的爱国情怀。特别是玩到‘圆梦茶香中为乡村扶贫宣传茶文化时,我学习到了很多茶叶知识,也重温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情感要素在高度互动中不断累积壮大,强化了青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抉择》弘扬了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传输的价值导向,进而生成浓厚的爱国情感。其中主要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与视频价值导向相吻合的用户,在互动下共享情感,使其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部分价值倾向不同的用户,在大量的价值认同和情绪感染下会加入其中,调整自己原有的价值取向,成為虚拟共同体中的一员,产生与群体相同的情感。
因此,在互动仪式的催化下,青年群体在身份、文化与情感的认同上构建出国家认同,产生维护国家“神圣物”的道德感,即对群体价值、群体符号与群体团结的捍卫,反对破坏国家团结、形象等一切不正义行为[2]。访谈对象9号表示:“如果只是出现意见不合的言论,我会与他进行争辩,但是如果出现一些侮辱国家或对国家形象不利的言论,我会直接拉黑举报。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为国家奉献的前辈们,也体现了他是一个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人!”另外,这种持续性效果也会从网络空间延伸至现实社会,不知不觉渗入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与实际行动。访谈对象8表示:“当看到‘中国万岁等弹幕时,我会点赞并跟队形,看着与我一样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让我意识到青年作为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是一家人,必须为我们的母亲尽一份力量。”而互动仪式作为中介,真正成为一种延续性的认同机制,强化了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2016上海网络视听季开幕 B站董事长陈睿:90后00后们是发自内心地爱国[EB/OL].(2016-09-20)[2022-07-04].https://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09_21_375027.shtml.
[2]徐明华,李丹妮.互动仪式空间下当代青年的情感价值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B站弹幕爱国话语的探讨[J].中州学刊,2020(08):166-172.
[3]刘林曦,杨萌芽.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四川观察”抖音号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01):51-53.
[4]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孙瑜,王圣祯.互动仪式视域下VR视频传播策略探究[J].传媒,2022(03):93-95.
[6]郑富锐,李俊良.互动仪式与模仿创作:抖音短视频的大众影像实践[J].当代电视,2021(12):10-14.
[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婷婷,王彬凯.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7(03):205-218.
[9]乔纳森·特纳,简·丝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05):27-39.
[11]刘国强.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12]诸葛达维.游戏社群情感团结和文化认同的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102-108.
[13]殷冬水.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6(08):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