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教学效果优化措施探讨
2022-05-30黄煜镔钟轶峰
黄煜镔 钟轶峰
[摘 要]“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的主题词,在线课程教学也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如何保证线上学习的质量,不断提升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学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一些不足,此外,在线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线课程教学在未来教育中不可或缺,需要各教学主体共同努力,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学效果;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98-04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也在经历着深刻的革新。信息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先导,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当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影响无处不在。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新宠,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促使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在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为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课程建设,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此后,国内各高校相继推出以在线教育为新形式的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部在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l1—2020年)》时就强调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出加快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大环境下,融合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教学创新是大趋势,不断探讨和完善大学教育的在线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促使我国的高等院校不得不改变教学方式,各种网络直播方式(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 课堂、微信课堂等)有力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国高校在线上教学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是党和政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也是高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1]。当前,在线课程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对不同教学环境下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给出解决对策。
一、在线课程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
广义的在线课程可以看作是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优点不言而喻,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即便是间隔万里,教师也能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学校教育超越校园范畴,成为面向社会且辐射广泛的开放式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使无论身处何地的学习者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既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社会问题,也促进了学习者各种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便捷、灵活的在线课程教学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特点和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线课程将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可通过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记录个人资料,实现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愿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托在线课程建立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可以围绕学习诊断、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设问答疑、课程深化甚至学习社交等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面对面教学的解决方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在线课程作为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包含着开放、共享的理念,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方面
受现实国情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在线课程看作一种辅助或不得已的选择,其工作侧重点在于建设精品课程和宣传学校的教育实力,对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不够重视,也缺乏完善的系统性方法。部分非“211”“985”院校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在线教学的政策机制缺失。
(二)教师方面
广大教师需要逐渐适应在线授课模式,熟悉新型技术,掌握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更好地营造和培养课程气氛[2]。事实上,在线课程教学对教师热情的保持是一种挑战。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和各种管理及社会活动较为繁忙,对在线课程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学生方面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在线教学,实质上是单纯地将线下学习模式的教学、教材搬上互联网,所进行的仍然是对所有学习者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此的评价也不高。
部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较强,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教师传授、自我理解记忆的学习方式,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够强烈。他们在相对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变得散漫,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支持系统
在线课程教学辅助与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在线教学平台方面,课程数量不多,而且部分课程重复建设问题较为突出,还有部分在线课程建设形式主义问题比较严重,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在网络空间方面,存在网速慢、网络拥堵、网络信号不稳定的情况,这对课程的顺畅进行有不利影响[3]。
二、在线课程学习的关键
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但从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教育活动始终是要实现被教育者的自身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被教育者身上,因此在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育中,学习者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評价这一模式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生对在线课程教学的评判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基础资料,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实效进行。
在线课程教育的首要难点是如何保障学生的上课效率[2]。当前“0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充分、关爱有加的环境中,再加上新媒体对理想生活氛围的营造,其性格更加自信乐观,对生活也富有热情,对未来愿景较高,但由于缺乏困难生活的历练,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容易受挫折和各种诱惑的影响,学习心理存在明显波动[4]。在线课堂由于缺乏纪律约束,部分学生只是在线上挂着甚至不出勤。而目前高校的在线教学模式,无论是直播+在线互动、录播+在线互动,还是自主学习+在线讨论、录播+自主学习+在线互动等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985”“双一流”院校也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出现缺席或隐性缺席、学习功利性较强的现象。因此,保障线上教学效率并非易事。
总体而言,在线教育中的线上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既要加强线上教学基本载体的建设,包括网络的顺畅、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各类教学软件的开发,又要加强学校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建设,还需要实现教师的自我创新以及强化对学生的引导等,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
我国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育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以适应在线教育的要求,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线上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与学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但客观上在线教学对学生有更高的参与度要求,学生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线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性
我国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育不能局限于直播、录播、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满足于面对面要求的教学形式,而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积极、自主、有效的学习,这就需要积极探讨与引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源远流长。在教学方法上,我国古代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较为重视采用对话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平等的师生互动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维护了学生的自主性[5]。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明确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基于该教学理念的教学形式。
自2000年以来,在美国出现和发展的翻转课堂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浪潮,已经在全球教育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目前翻转课堂方兴未艾。所谓翻转课堂,是学生课下通过教学视频以及相关学习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学习,课中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课下遗留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要点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上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学习。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明显不同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进行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有效交流内化知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促使学生课前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就要完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翻转课堂这样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视频内容的学习,完成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认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主线,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率的学习、探索的学习、拓展的学习、增强的学习,满足E-Learning時代的需求,具体见图1。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无疑使其成为在线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之一。
四、在线课程学习评价的完善
完善在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恰当的评价,教师能把握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学生能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学管理人员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秉持着“以我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的重点也往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而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要求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在线课程教学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两方面的评价,包括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方面
教师评价的依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做出合理化的、系统化的安排。例如要考量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具有有效教学的九大特征:1.正确的目标;2.充分的准备;3.科学的组织;4.清晰的讲解;5.饱满的热情;6.促进学生的学习;7.融洽的师生关系;8.高效的利用时间:9.激励学生的学习[6]。在教学内容上要考量是否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1.精彩的教学视频;2.优质的学生提问;3.丰富的学习活动;4.多样的学习作品;5.多元的评价方式;6.即时的联系反馈;7.随取的学习资源。
(二)学生方面
学生评价可以结合主客观反映进行。客观上,教师可通过考查学生在线学习的行为表现, 如出勤率、课堂纪律、提出问题和交流互动情况等,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必要的练习或作业明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观上,学生可在课程是否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符、是否有积极良性的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组织、自己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知识是否充分内化等方面评价在线课程学习效果;通过课前学习的完成率、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小组协作成果的等级、学习平台交流的频次等学习成果评价个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进程度。学生评价还需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意见,学生的反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也可针对课程的某一部分进行评价,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学习状况的平台。
(三)教学环境方面
教学环境评价不仅涉及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和教学软件的使用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整个在线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分析,从资源保障、过程保障、监控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保证在线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
此外,在线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的外部评价。这些评价机构在学校内评的基础上展开评价,其中教育成果要求涵盖学生学力、素质、能力方面的评价[7]。构建一套适用于在线课程的客观、动态、系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对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做出有效评价,更是完善一系列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针对不同目标和使用者分别设定评价维度量化表,根据定量化的结果持续改进,使教学结果满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总目标等各方面的需求。评价维度量化表的设定可结合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的发展及时更新算法,常见的就是价值分析法、单纯矩阵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以常用的层次分析法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教学效果各级维度的权重值,进而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设定实现目标的评价维度的各分值,以百分计,即可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分值情况。
五、 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的大趋势,线上教学作为线上教育的重要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课程的普遍推广,如何保证线上学习质量,不断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高等院校在线课程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较薄弱点,需要各教学主体共同努力推动教学改革。教师需将线下课堂的教学经验与在线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学生应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学习问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管理部门也要逐步明确在线课程的授课要求与管理方式。
可以预见,在线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当前情况下,在线教学還不能代替线下课堂,开展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新的挑战。但随着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与理念的更新、学生新知识观的树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在线课程教学将逐渐成为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参 考 文 献 ]
[1] 侯建明,孙 晶.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9):147-150.
[2] 鲁琴. 线上教学质量保障研究[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5):119-123.
[3] 杜佳,禹文东. 特殊背景下的高校线上教学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198-199.
[4] 隋京欣,杨智国.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为分析视角[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11-120.
[5] 杨帆. 两种教学理念比较及其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D]. 江苏:苏州大学,2015.
[6] 于淑兰. 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维度研究[D]. 河北:河北大学,2016.
[7] 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33-39.
[责任编辑:李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