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的高校景观营造探究

2022-05-30刘娜梁雪原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高校动物

刘娜 梁雪原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城市动物的栖息环境逐渐恶化,动物栖息地的范围逐步缩小。高校作为城市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之一,保护与提升高校校园野生动物栖息地,对构建多样的城市生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选取影响高校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的指标因子,利用ArcGIS等软件定量化分析高校动物生境适宜性。结果显示,区域生境适宜性高的区域多分布在绿地,生境适宜性低的区域多分布在硬质活动空间。基于评价结果,文章从区域规划、校园景观规划和校园景观提升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景观营造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境适宜性评价;动物;高校;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动物生境是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一切环境资源之和。对城市来说,城市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被誉为城市的“免疫系统”[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动物栖息环境的逐渐退化,适宜动物生存和栖息的城市自然绿地逐渐萎缩,城市物种多样性受到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动物生境和栖息地保护的研究多聚焦于森林[3]、湿地[4]、河流[5]等自然或半自然的大尺度栖息地,鲜少涉及对高校这种城市小尺度栖息地的研究。高校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城市动物生活的栖息地。通过景观营造保护高校动物栖息地,对构建多样的城市生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高校景观的研究仅注重游憩和美观的需求,鲜少关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功能,及其在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的作用[6]。

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动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构建高校动物生境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ArcGIS软件,定量化分析评价结果。基于评价结果,从区域规划、高校规划和生境提升专项规划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景观的营造策略,从提升动物生境适宜性出发,为我国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建筑大学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雪山片区的南部和西部,北边主要是居住区,东侧主要是学校及绿化用地,南侧紧挨着城市快速路经十路,北临城市干道凤鸣路、世纪大道。学校周边分布着华山风景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千佛山风景区等绿地。该校地势起伏较大,植物层次多样,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东西高差20 m左右。雪山高80 m左右,雪山上草木葱茏,是该区的环境景观中心。教学区、生活区地形平坦开阔,乔木、灌木、草植物种类丰富,不同的植物搭配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景观,多样的地形以及植物空间为多种动物栖息提供了场地。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以及网络数据爬取,获取到校园动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目前来看,校园的陆生动物有流浪狗、流浪猫、刺猬、老鼠、松鼠、黄鼠狼、蛇等,鸟类有麻雀、家燕、喜鹊、鸽子、鸳鸯等,两栖动物主要为青蛙、蟾蜍和龟类,水生动物有螃蟹、小龙虾和鱼类。鸟类散布于校园各地,多分布在树丛或人少的休憩区;猫多分布在人群聚集地,如食堂前、宿舍附近;狗多分布于食堂附近,偶尔散布于环山路附近;松鼠、黄鼠狼等多分布于雪山附近;靠水生活的水生和两栖动物,多分布于映雪湖里及其周边。校园雪山及山脚下分布的动物种类最多,基本覆盖校园内全部动物种类;自雪山向宿舍区和操场过渡,动物种类逐渐减少;宿舍区和运动场动物种类以流浪猫和流浪狗为主。

2 研究方法

2.1 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体系

确立科学合理的测度指标是校园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前提和关键。虽然生境评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评价因子以地形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以及人为干扰因素为主,气候因素较多用于宏观尺度,不适用于校园小尺度区域。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动物种类、动物的主要分布、动物活动的影响因素等问题。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0份,有效率为92%。校园内存在大量流浪猫和流浪狗,这与人类活动有关,食物因素也受到关注。通过相关研究以及问卷分析,经专家筛选后,最终确定以人为因素、动物因素、地形因素和食物因素4个评价维度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其中人群活动干扰、校园车辆干扰、伤害性因素、环境整洁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为人为因素,植物空间结构、乔木覆盖率为植物因素,空间地形为地形因素,食物供给为食物因素。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指标赋值,指标层括号内为赋值。评价指标分类与赋值如表 1所示。

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yaahp软件建立判断矩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表1可知,对生境适宜性影响最大的是人为因素,其次为食物因素,之后是植物和地形因素。在人为因素干扰中,人群活动干扰权重最高,其次为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洁净程度和校园车辆干扰权重相差不大,最后为伤害性因素。

2.3 评价校园生境适宜性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根据表 1绘制9个指标层评价地图,经多次测试后,最终确定校园以0.5 m×0.5 m的网格作为绘制基本单元。收集并运用ArcGIS矢量化评价结果,并将各指标的评价地图均值叠加,得到9个指标层的动物生境适宜性图。根据表 1的权重将9张图加权叠加,得到动物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图。最后依据评分结果,将场地分为高、中、低三级,得到动物生境适宜性分级图。

由圖1可知,学校操场、篮球场等体育用地和南侧月泉广场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最低,不适合动物活动与生存;其次为人流量大且植物覆盖率较低的教学区;再次为宿舍区;映雪湖周边绿地、雪山山脚绿地以及开发建设程度低的校园南部绿地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最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较高的利用率与开阔程度,情人坡的动物生境适宜性不及周边绿地。人为干扰少、植物丰富以及地形复杂的区域生境适宜性高,多分布在绿地;反之,则生境适宜性低,多分布在硬质活动空间。其中,高生境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映雪湖周边绿地、山脚绿地以及开发建设程度低的校园南部绿地;中生境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宿舍区;低生境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学校操场、篮球场等体育用地,以及南侧月泉广场和教学区。

3 基于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的高校景观营造策略

3.1 区域规划策略

《济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了“三环三横四纵、多楔多点多线棋布”的网络空间。山东建筑大学位于整个生境网络中,与经十路带和绕城高速环相近,是区域生境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建议将山东建筑大学纳入此体系中,改善由于道路和建筑的割裂使动物生境破裂的现状,构建基于“廊道—斑块—基质”的动物生境廊道网络。

3.2 校园景观规划策略

3.2.1 构建校园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为“一核四心三廊多点”。“一核”为雪山区域生态保护核;“四心”分别为映雪湖和情人坡的校园生境保护中心、南部发展用地的校园生境保护中心、月泉广场的校园生境提升中心、北部体育活动场地的校园生境提升中心;“三廊”分别为运动场—映雪湖—雪山互动保护生态廊道,逸夫楼—映雪湖—榴园互动保护生态廊道,南部发展用地—雪山发展保护生态廊道;“多点”为宿舍区和教学区的分散绿地互动点。

3.2.2 设置校园功能分区

校园的功能分区主要为重点保护区、互动保护区、边缘放养区、运动交流区、活动举办区。重点保护区位于映雪湖周边、雪山及其周边和南部发展用地,以保护动物的生境为主。互动保护区位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主要促进学生与动物的互动。边缘放养区位于学校西侧,以不干扰动物活动为主。运动交流区位于体育活动用地,打造人与动物共同运动的空间。活动举办区位于月泉广场,作为举办活动的临时用地。

3.3 校园景观提升策略

动物生境适宜性提升策略以提高动物安全性、激发人群互动积极性以及提升生境适宜性为主,并为不同的生境适宜性区域选取不同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高生境适宜性区域位于校园休闲生态区,以维持现有生境为主;中、低生境适宜性区域以校园活动区为主,建议中生境适宜性区域以提升动物生境适宜性为主,低生境适宜性区域以激发人群参与积极性为主。具体策略如下。

3.3.1 提高动物安全性

(1)构建动物通行安全廊道。为了提升动物活动的安全性,根据动物的活动轨迹构建动物活动安全走廊,在动物走廊与校园车行道的交汇处搭建动物生命桥,引导动物通过生命桥穿越车行道,降低车辆对动物生命安全的威胁。

(2)定点设置动物之家。在校园内定点为过冬的鸟类和“流浪者”搭建温暖舒适的家;同时,为生病、受伤或未打疫苗的小动物设立易搭建的集装箱式动物救助站。

(3)建立完善的动物标识系统。在校园范围内构建四个方面的标识系统:投食标识系统、导向标识系统、种类习性标识系统、互动标识系统。

3.3.2 激发人群互动积极性

(1)打造动物与人的互动空间。根据活动类型和人群的不同,将互动空间分为教学区、景观区、生活区、运动区和救助站康养互动空间。在教学区互动空间,利用教学楼中庭打造宠物伴读空间;在景观区互动空间,通过在映雪湖边设置浅滩区和增加木栈道,打造与两栖动物的互动空间;在生活区互动空间,与动物投喂相结合,打造人与动物共存空间;在运动区互动空间,设置动物运动场地,促进人与动物共同运动;在救助站康养互动空间,打造爱心小屋,记录参与救助的人员信息,并科普救助知识。

(2)建立完善的动物保护机制。通过设立相关社团协会,科普动物救助保护知识,帮助师生树立科学救助的观念,并尝试与政府和民间团体合作对校园的动物进行管理和保护。

3.3.3 提升生境适宜性

(1)提升植物丰富度。营造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提升动物生境。主要营造的植物群落类型有阔叶林—栎林、针叶林—松林、针叶林—侧柏林、杨柳湿地、灌木丛、竹林以及草地。通过增加果实类植物的种植吸引鸟类、松鼠等食果动物,同时在硬质空间较大的地段软化硬质景观。

(2)提高环境洁净度。目前,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垃圾,应通过提高环境的整洁度提升动物的生境。增设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将投食点固定;组织学生或聘请外来人员定期清理垃圾。

(3)降低人群活动干扰。生境的提升需要适度减少外在的人为干扰,通过平地、微盆地、微山地、复合地形等不同的微地形创造动物多变的活动空间,减少人为干扰。

4 结语

本文研究山东建筑大学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分析影响校园野生动物生境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校园生境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规划、校园景观规划以及校园景观提升三个维度的景观营造策略,为高校野生动物生境保护景观规划提供借鉴。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少、植物丰富以及地形复杂的区域动物生境适宜性高,多分布在绿地;反之则动物生境适宜性低,多分布在硬质活动空间。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提出以下景观营造建议:第一,在区域规划上,构建动物生境网络;第二,在校园景观规划上,基于评价结果构建“一核四心三廊多点”的景观结构,分区管理动物生境;第三,在校园景观提升策略上,以提高动物安全性、激发人群互动积极性以及提升生境适宜性为主,并有针对性地对高、中、低生境适宜性区域提出景观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秩通,张恩迪.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野生动物学报,2015,36(4):447-452.

[2] 徐诗,王成,孙振凯,等.北京综合性社区鸟类与植物的关系[J].中国城市林业,2022,20(2):15-22.

[3] 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4):16-18.

[4] 張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11(1):129-135.

[5] 孙樱绮,王海洋.基于动物生境的重庆主城区近自然河岸带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7):221-224.

[6] 彭子嘉,高天,师超众,等.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生境特征与鸟类多样性关系[J].生态学杂志,2020,39(9):3032-3042.

作者简介:刘娜(199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梁雪原(199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高校动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