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游戏理论对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启示

2022-05-30傅曼颖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

摘要:游戏论是西方由来已久的艺术理论,其蕴含了一种自由主义精神,在追求自由精神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由状态及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形而上的方法论。美术教育是艺术活动维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美术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经验性和手艺性师徒式教育,但在我国目前整体重视经验传授、轻视知识传授的美术教育现实面前,如何综合考虑作为经验的美术和作为学科的美术这两者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重点。文章借助游戏理论探讨其对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游戏理论;中国美术史;教育;自由性

中图分类号:J120.9;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3

游戏与艺术起源、艺术创造、艺术批评之间相互关联的论述在中西方存在已久,在国际影响较大的有席勒、斯宾塞、康德、伽达默尔以及我国的庄子之论述。从日常语义来讲,游戏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儿童的玩耍,另一层则指成年人玩世不恭的出世行为。从哲学和美学的意义上讲,游戏说是指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由过剩精力转换而来的一种不带有功利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不知不觉地诞生了。

这一学说的哲学根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之一的康德。康德认为美是无功利性的,而美感产生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由于艺术创造美感,所以需要无功利性的自由意志的参与[1]。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从原始艺术的表现来看,舞蹈的起源表现为原始人无意识、无规则的跳动,歌曲的起源表现为发之于情的人声,如此种种皆表现为一种无功利性、无目的的自由游戏,并且经由过剩精力转入审美状态,实现感性与理性思想的互融。斯宾塞受康德和席勒的影响甚大,他认为游戏和审美的活动都无关于真正的生存需要,并非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它们的产生条件便是在自由发泄过剩精力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产生艺术。

伽达默尔所认为的游戏与阐释学联系在一起,即游戏是一个由游戏者、观赏者、游戏三者有机构成的统一体,这种认识将游戏说的理论视域扩展到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成果,即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的闭环系统。我国老庄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自然自由,“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特性,也是自然美的特性。自然无为,意味着无功利性、无目的、非刻意,这都是美的基本性质。虽然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关于游戏理论的论述,都没有直接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讨,但游戏说蕴含的自由意志不仅为艺术的生产提供了可能,还给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1 游戏存在论之于中国美术史教育

游戏存在论首先见于伽达默尔的理论成果,其提出的“存在论游戏观”不同于康德等人提出的“游戏主体观”,他提出游戏是由游戏者、观赏者和游戏空间共同构成的游戏活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是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他的艺术存在论游戏观对之后的接受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观点的基本立场是: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活动者本身,而是游戏本身,例如猫会选择玩线球、狗会选择玩骨头、人会选择玩纸牌,这些活动并不会更换主体进行选择,即猫不会选择玩纸牌,人也不会选择玩线球,这是因为活动本身吸引人或动物进入游戏状态,正是游戏的属性使人或动物得以表现,并且使游戏包含自我表达和主体性。可见,当游戏的主体不变,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来吸引主体进入状态,通过看似被动的过程彰显主体性。

作为人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自我的积极意愿下完成审美活动与自由意识的实现。通过艺术教育完成的审美活动是自我选择主体性、实现自由的最佳途径。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属于传统的美术类理论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基本史实、事件、理论等内容,运用传统的讲述、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的“重构”。但这一过程往往会出现单向输出的问题,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被动接受的乏味感。对此,可以借助游戏存在论的理论成果,学生主体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游戏本身,将中国美术史的教育过程视为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美术教育)中实现主体性。

例如,改变传统的口述性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生动地理解历史。贯彻“让生活走进历史,让历史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教学资源,通过与社会的亲身接触了解历史。配合国家现已上线的优秀节目和纪录片,例如《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首先在课下让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内容,再根据课上相应内容展开现场模仿,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再现表演,旨在“让国宝活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某文物的相关背景知识,亲身感受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艺术的热情。

2 游戏互动论之于中国美术史教育

互动、对话、交流是游戏理论的重要论据。伽达默尔认为,游戏中存在对话的行为,通过它使艺术作品展现出“自行呈现的、自行更新的结构”[2]。艺术作品本身不能讲述其故事,在当下产生的意义也与以前有着区别,需要充分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依靠政治学、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帮助,真正实现美术史教育的外化。每理解一次美术作品,就是在当下的语境中实现相互对话,完成能够传达美术作品价值的历史时间转换,使其不只是置身于文物馆或书本上的静止视觉艺术,更能够通过互动性的批评得到不断更新的阐释。

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者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艺术活动拥有问答般的双向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其意义具有流动性、多变性和生成性。艺术的每一个“接触时刻”都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艺术是一个兼具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双重属性的造物,其创造性并不只存在于被诞生的那一刻,而是在不断的接触、理解、展现中,呈现出当下的意义生成。

游戏互动论对美术教育的启发,可借用其思路开展互动性的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形式,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结果,记忆背诵历史,为学生制定了一系列课程评价标准和要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互动式的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话语权,从“作者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变,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视为一个具有豐富情感的独立存在,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和互动完成与创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引导、提问的导向式教学,将美术教学转化为类似游戏的存在,化解其严肃属性,启发学生关注美术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思考问题,并独立作出解答,启发其联想、发问、阐释。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话者双方是平等的,其中包含着阐释学的问答逻辑,通过该理论的启示,伽达默尔认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往往包含着对观众自我境遇关系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听众与其说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不如说是使内容发生变化的触媒剂[3],艺术作品必须在创作者和听众双重理解下才能体现真正的意义。中国美术史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传统只教只听的方式,在教育中实现真正的艺术对话,培养学生的艺术批评、言说与表达能力,不再仅仅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上,而是通过互动、对话的方式达到自省,在意识层面提升自己。

例如,交替使用情景式、开放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程环节设计中融入情景再现教学实验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某个文物的历史背景、相关人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各方面,再以短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增加学生对史论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史的开放观念与介入行为。

中国美术史的教育应当是史和论不分家的,对艺术史的评论绝不属于某权威的绝对真理。因此,“被教化者”的自由意识应该被尊重,实现教育目的应该建立在自发意愿的行为动机基础上。

3 游戏自由论之于中国美术史教育

我国老庄美学的核心在于自觉自由,虽然庄子没有像康德、席勒、伽达默尔那样建立系统的游戏学说,但庄子的《逍遥游》中包含着与游戏类似的思想,与康德的非功利性、不涉及利害以及自由游戏的内涵是一致的。庄子论“自由”,以一种“外物、外生、外天下”的状态,以超越世俗的虚化审美心理,达到“心斋坐忘”的静观境界,只有在这种抛弃了世俗杂念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真正自由自主,实现最高的人格。

将美术史教育转化为游戏美学,需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现实准备的情况下,全身心进入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体悟系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消化,实现对知识的真正转移、更新、改組、熔铸性的生成综合性学习。我国的美术作品将自由的精神意志发挥到视觉层面,例如线条。在诸多形式美的因素中,线条是中国画造型艺术之魂,具有非凡的艺术造诣。线条的干枯浓淡、起承转合、长短粗细等形态与组合的变化统一以及在勾勒中的用笔美学,体现了“道法自然”“无往不复”等美学思想,这是一种不需要阴影、色彩、立体构图就能实现的造型与造意的独特创造,在挥洒天地间实现了自由意志的表达。我国书法中的狂草便将线条艺术发挥到极致,张旭、怀素的狂草书法体现了绝对的自由精神,是放荡不羁的灵魂外化,更是人格魅力的表现。

我国美术对写意精神的塑造也别具风味。文人画创立时,题材局限于水墨花竹、梅兰之类,以“野逸”区别于宫廷花鸟的“富贵”。明代文徵明开始把禽鸟画进文人画中,实现题材突破,沈周又以水墨花竹笔法取代工笔勾染,陈淳与徐渭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取代了明代前期边景昭与吕纪代表的工整妍丽的花鸟画,发展出“大写意”花鸟画。

另外,游戏自由论的本质在于精神塑造,也强调情感教育,通过诉诸情感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因此可以一反美术教育局限于技能、风格、史实的训练传统,在看似无意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精神审美和思维塑造的全面价值,通过美术作品直指内心深处的特性,其比语言的感情表达更加生动刻骨。对学生来说,思政美术史课程能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其更加爱国、爱党、爱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促进其全面发展。

将游戏自由论融入美术教育,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精神犹如游戏般自由、愉快,就可以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需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自由是教育(游戏)的主题,他们才是解释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意义的掌权者。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绝对不能是“失语”的一方,如游戏之于游戏主体不可缺失一样,二者的共性建立在学生的同一性基础之上,学生看似为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充满了主观性。

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积极进入,让学生在精神世界中得到超自我实现。当前的艺术教育需要完成从教会和服从到自我选择和精神自由的转变,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这对改变我国美术教育照本宣科、千人一面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 结语

从游戏理论对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是当下美术史教育的必选项,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美术的欲望,并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在民主和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应自主参与教育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验中国美术史,接受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独立性,让学生始终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充分感受中国艺术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变的主题,而美术教育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作用和最具感染力的教育形式之一。美术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审美思维,一种认知世界的智慧,而非一种技能或技艺,教学方式不应是传统的“教”和“学”,更不应是“记”和“背”,游戏论带给美术教育的最大启发是不断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师与生的融合、交流、互动,也让学生得到“身”与“心”的自由,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对严肃的学术理论课程改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此过程应该是充满魅力和激情的。

通过美术教育的开放性和未确定性,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兴趣,这更符合后现代教育观的理念,即多元化、个性化、差异性、边缘化、去中心性等,在没有明确的形式基础上,让学生有权从自身情况和兴趣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的反思与评价,实现艺术生命的不断生成与交融。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79.

[2] 王岳川.现象学与阐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44.

[3] 乔治娅·沃恩克.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和理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84.

作者简介:傅曼颖(1992—),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史、美学、艺术文化学。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