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 让留青竹刻雕出新高度
2022-05-30陈曦朱迅霖
陈曦 朱迅霖
不久前,一部英语微纪录片《留青竹刻》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一时间,留青竹刻被来来往往的游客所关注。
留青竹刻这一诞生于民间的传统工艺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审美好尚的绝佳体现之一,如今更成为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留青竹刻偏爱有加,其也展现出不俗的市场号召力。
那么,留青竹刻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何处?素朴的竹材为何能在拍场上备受青睐?留青竹刻的市场现状和行业前景又如何呢?
小竹器大行情
留青竹刻工艺最早可溯源至唐代,兴盛于明清。此类竹刻作品原多为文房实用器,如臂搁、笔筒、镇纸、台屏、香具等,现因人们书写方式的更迭,一些文房雅物退出生活舞台,留青竹刻的实用性也日渐式微,转而向审美性的纯艺术品方向发展。
2022年6月,《留青竹刻》微纪录片亮相美国时代广场。这段3分16秒的微纪录片聚焦5位常州留青竹刻传承人,将这门已绵延千余年的古老工艺娓娓道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为何政府选择向世界推介一门小众工艺?纪录片片尾给出了答案——0.1毫米的青筠记录了祖国河山的繁华,镌刻的是一方文明。(图片来源:常州网)
概括而言,留青竹刻绵延千年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清雅的竹材、极致的刻艺与朴茂天真的文人雅趣。虽属小众,但其与民族审美气质相契合,且居工艺美术中的“竹木牙角”等杂项之首,因此拥有稳定的文人墨客及收藏家群体。那么,哪类留青竹刻作品最受市场欢迎,能在一众竹器中脱颖而出呢?
不难发现,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传承有绪的明清名家作品或宫廷御器。明清时期为中国竹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家辈出。明末清初有留青阳文开宗立派者——张希黄,清代有尚勋、周芷岩等大师。凡有这类名家刻款的作品,必定是藏家竞相争夺的对象。而纵观留青竹刻历年成交价前十位,明清大师的作品可谓独占市场鳌头。
17/18世纪 竹雕留青《山水庭阁》图笔筒
款:“丙辰初夏仿元人笔意”“张希黄”
印:“张宗略”“希黄”
成交价:482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拍品
图片来源:香港苏富比
留青竹刻历年拍卖成交价TOP10
这之中,张希黄一人占得半数席位,可谓打下了古代留青竹刻市场的“半壁江山”。张希黄创立了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将竹刻工艺推至一个新高峰,被誉为“留青圣手”。他的两件拍场领衔之作均穷工极巧,曲尽画理,在厚度仅0 .1毫米的竹皮上尽细微变化之能事。他运用竹皮与肌理的色阶对比,遵循阴阳向背原则,借清筠的去留多寡产生深浅层次和明晦变化,雕刻出掩映得法、巍峨壮丽的山水楼阁。张希黄的存世作品并不多,即使留存下来的,大多都庋藏于博物馆中,能流通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张希黄已成为文玩收藏界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一批技艺超群的清代竹刻家也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作品名列拍卖纪录前十的尚勋即为这一时期雕刻家中的佼佼者,带有“尚勋”款的作品传世仅6 件,其中4件为留青器,尤为珍贵。目前,清代留青御器多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公立博物馆收藏,少数流入二级市场的精品也表现不俗,像2 0 1 3 年在北京保利春拍中成交的一件清早期留青竹刻砚屏,也出自宫廷刻师之手,成交价跻身历代竹刻前十位。
此外,近现代竹刻家与书画大师的珠联璧合之作也备受市场热捧。例如民国竹刻家徐素白与江寒汀、沈尹默、邓散木、唐云、程十发等沪上书画名家往来甚繁,合作的竹刻精品颇受藏家欢迎,每每现身市场必有亮眼表现。
17世纪 张希黄制竹雕留青山水
楼阁图笔筒
款:希黄 印:希黄
成交价:488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6年拍品
图片来源:香港苏富比
酬赠书画是历代文人之间重要的社交形式。书画家写就线稿,竹人以刀代笔,将墨稿的笔情墨韵巧妙转化为金石趣味,各逞才艺。此类联袂之作不仅是竹人与书画家之间交游寄兴的见证,也展现出刀墨相生的独特韵味,是精彩的艺术再创造。
瓶颈中期待发展
拍场之外,留青竹刻艺术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瞩目。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当代竹刻大师徐秉方的作品《黄雀安在》入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标志着中国当代留青竹刻走入了世界级艺术殿堂。
但在种种令人欣喜的表现之下,留青竹刻的发展出现了瓶颈,亟需关注与解决:首先,竹刻底稿题材创新不足。留青竹刻画稿大多摹古,从中国传统书画中撷取意象,以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为题材,文人气息浓郁,却较为缺乏时代精神。
受文人竹刻“纯以韵胜”的审美标准影响,现当代绘画几乎从未成为过竹人的奏刀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留青竹刻在風格主题、表现技法上的突破创新,也会使其与大众审美日渐疏远,无法满足藏家们多元的品位。此外,当今的留青竹刻家大多采用他人画稿,能自画自刻者较少。留青竹刻要求雕刻家具备一定的书画修养,若画稿由刻者自绘,抒写胸中逸气,呈现出来的作品会更加刀笔纵横,气韵深厚。
其次,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处在价值洼地。崇古贬今是一种常见的收藏心理。目前明清留青竹刻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存在着“寡头”倾向。现当代留青竹刻艺术家在形式、技法与意境营造上都突破了前人窠臼,但除极少数大师精作在市场流通中已突破百万元外,其他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通常在几千到几万元的区间徘徊,处在收藏市场的价值洼地。一味地崇古并不利于留青竹刻的传承与振兴。
最后,市场定位两极分化。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竹刻作品往往市场价格高昂,令人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为促进非遗旅游新业态发展而开发的竹刻纪念品又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在文化消费中的深层审美需要。不同档次竹刻作品的格调与质量悬殊过大,顶尖艺术收藏品与批量化生产的旅游纪念品的两极分化加剧,对于竹刻的整体市场定位会产生不良影响。
文人审美盼回归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发展瓶颈几乎是所有工艺美术行业在新旧时代更迭之间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想突破瓶颈,需要艺术家的传承、藏家的保护以及政府的支持、拍卖行的引导、文博界的展览推介等多方合力。
“ 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这是清代竹刻家潘西凤在笔筒上的一句阴刻题铭,道出了中国历代文人对竹刻艺术的摩挲叹赏。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留青竹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呼唤文人审美的回归;竹刻家们在传承技艺与修养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能使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生;藏家们应摒弃厚古薄今的思想,更多关注留青工艺在当下的探索发展。
徐素白刻 江寒汀画月季草虫笔筒
高11厘米 径6.1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王世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28页)
徐秉方刻 青山流瀑竹刻留青台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