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驱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022-05-30陈镇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近年来,对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探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应用策略与意义,以启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核心问题的设置,尊重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9-0017-03
引 言
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如果设计得好,就可以明确整节课的中心和重点,使整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但如果核心问题设置得不好,则会影响整个教学流程,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阶段,核心问题是数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1]。
一、小学数学中核心问题应用的现状
(一)缺乏核心问题,教师没有做好引领
在一些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直接以教材顺序为依据進行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容易没有侧重。如果教学活动比较随意,没有中心,教学流程就会偏离教学目标。没有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也可能会出现找不到重点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力,甚至顾此失彼,学习效果不佳。有时,教师设置了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属于基础性问题,没有涉及核心层面,不具有挑战性,学生不用调动思维深入思考就能回答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挑战性,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性问题。此外,部分教师会设置过多的问题,其实,设置过多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但部分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只考虑到知识层面,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参与度。这就使核心问题的设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核心问题,也就难以从核心问题出发思考和解答问题,这会打击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从学生的思维能力角度考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角的概念作为基础知识,而把重点放在了对钝角、锐角和直角的区分上。但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角的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没有深入理解角的概念,也就更难以掌握钝角、锐角和直角的区分。
又如,部分教师只是把核心问题当作其中一个教学流程,只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集体回答,这样就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当大部分学生理解,但一部分学生不理解时,大家同样会齐声回答。这样,教师就很难注意到那些还没有完全学会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落实,核心问题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问题设置平淡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来吸引注意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如果平淡无味,只是对教学目标的重复,就很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教师将核心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或以一种创新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有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会很宽泛,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一节课,教师设置的问题是“百分数是什么?”“百分数要怎么运算?”“百分数的读写”等,这些问题都不够具体,学生心里明白也很难说清楚,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进行回答,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核心问题的设置和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合适的核心问题运用的技巧,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中核心问题的应用策略
(一)以本质为中心,设置核心问题
教师要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来进行数学教学,首先就要确定核心问题,但每一课时可以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同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把握本质,确立核心问题,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活动的推进“偏离航线”,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掌握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需要先对教材进行梳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理清教学思路。同时,教师也要将本节课的内容放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进行对比分析,将它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找准本节课的定位,抓住本质,确定核心问题。教师只有设计好核心问题,才能够使课堂内容主次分明[2]。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核心问题的教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在上课时也可以有侧重地学习,把注意力更多地分给主要的、困难的问题,减轻学习负担,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包含很多问题,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概念、特征,他们的顶点、面、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等,但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只要正确把握了这两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以启发为策略,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启发性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3]。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启发、引导,可以确保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将启发性教学与课堂活动的核心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将自己知识体系中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内容相联系,使学生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启发性教学就是推动学生吸收理解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恰当的启发可以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时,学生刚开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用坐标系表示方向的概念。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教室里同学的座位为例,在某个学生的座位上画一个十字形坐标轴,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方向判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与在图纸上画出的坐标系中的方向相比较。此时,学生才开始慢慢接受和理解坐标系定方向的设定。
(三)以问题为引领,激发学生兴趣
“以问导学”即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分析探究得出答案,以此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主动探索,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的形式解答问题、学习知识,这是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思考,即使是错误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探索、一种进步、一个记忆加深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打电话”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王老师带领的舞蹈班一共有15人,在一场演出活动前,突然需要通知大家换服装,王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同学,如果只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通知大家,大约一分钟只能通知一个人,请你为王老师设计一个方案,使王老师用最短的时间通知到所有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学生讨论了半节课,教师只是在旁边适当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行探究。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在教师的集中分析比较下,一致认为王老师通知完一个同学后,再让这个同学通知其他同学的方法速度最快。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由教师通知小组长,再由小组长通知组员的方法最靠谱。通过这次的“以问导学”、自主探究,学生对此类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也能做到变通和灵活运用。
再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拆解圆柱体,再结合之前学习的长方体及圆的面积的知识,探索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用纸制作圆柱,再自己进行拆解,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对圆柱表面积的探索也有极大的热情,虽然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如一些同学没有弄清楚底面圆的周长与侧面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或者把底面圆的直径错当成侧面长方形的宽,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了错误,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最后,经过努力,学生得出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节课中,虽然教师讲述的内容并不多,但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牢固地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并且对圆柱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圆和长方体的面积公式等知识点也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四)以学生为主体,灵活掌握进度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教师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的核心问题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于核心问题的设置,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核心问题用学生能够理解且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设置核心问题时可以巧妙地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代替数学中的一些数字,赋予这些抽象的数字以实际的含义。有了实物,就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听懂、学会为目的,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当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有误差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尝试更换教学方法,或者将一些不重要的小问题留到下一节课再讲,把重点放到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上。而如果大部分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核心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速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厌倦懈怠。
三、小学数学中核心问题应用的意义
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设计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驱动进行教学活动,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使课程内容自觉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进而减轻教学负担。做到有主次地讲解,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對核心问题的讲授上,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来说,核心问题的设置可以使课堂更有连贯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整个思路是连贯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对核心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学生会对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探索多种解题技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
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整个教学活动就有了重点,其他的教学流程都自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灵活性,方便教师对课堂活动形式的改造和创新。
结 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中,设计适当的核心问题,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讲解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答案时学会自我思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把握本质,找准核心问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问题进行创造性转化,使核心问题的提问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兴趣,真正地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贾妍.核心素养驱动教学,优化设计核心问题:例谈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101.
孙娟.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118-120.
刘红.设计核心问题,提升课堂效益: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61—62.
作者简介:陈镇水(1980.4-),男,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遮浪小学,校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莆田市骨干教师,2012年获莆田市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获莆田市荔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