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志气观”的现实意义
2022-05-30张玉玲
张玉玲
内容摘要: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孟子“志气观”所修养的精神境界蕴含的“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对新时代培养中国青年的志气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理解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深入探析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汲取并发扬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进一步引申为尚民族复兴之志、养理想信念之气和集青年奋斗之行三个层面。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践行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之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 “志气观” 青年志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殷切希冀。古人重志,常论志,孔子最早倡导“志于道”,至《孟子》“志”已跃居哲学范畴地位。孟子“志气观”之尚志、之浩然正气、之志气的恒与坚等方面历练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优良坚韧的品格,“志气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引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培养与提升贡献颇丰,符合新时代对青年志气培养的确切要求。
一.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
《说文解字》中将“志”阐释为“志,意也。”其义为心之所向。在儒家思想中,“志”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里将“志”立意为志向,作为追求的理想本身去理解。宋代朱熹则明确将“志”定义为“心之所之”,强调:“志者,心之所之”(《朱子语类》卷五),“心之所之谓之志”(《论语集注·为政》)。孟子说,“志者,人心之主”,是将志与心结合起来。心由志来主宰,于是志成为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有志才可以专心致志,跟从内心达到想要做的事。“志”是心之所向,是有目的的趋向,立志是以心为范围发生的心理意识的活动,体现心的作用,持志即是要保持心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一个重要范畴。关于“气”的释义,其一可以作为化育万物的本原,升腾不息的物质和感应现象的中介,[1]是自然之物的哲学范畴;其二,看作是身体之精魂,是人内心的精神状态。古人认为的气并不仅仅是指呼吸之气,而是表示一种在生理上的综合效用,气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2]。孟子说:“气,体之充也”,也就是表达人的体形塑造正是由这种生命力所充实的意思。将“气”释义为一种力,即是由生理活动的形成上升到意识层面的行为,孟子认为,人内心的精神可以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是见之于外的精神。
在“志”与“气”的关系上,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一方面,“志”起着统帅作用,制约着“气”。作为人的内心中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志”是“气”的指引,有什么样的“志”,就会有什么样的“气”,这充分表现了志的优先性和控制性。如王阳明就把“志”视作为人、为学的根本。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对道德的修养要做到“志”与“气”的合而为一。孟子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上》),以此提出“气”的反作用性,强调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
(一)尚仁义之志
对志的问题,孟子有过这样的回答,人曰:“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孟子还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志已。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则人何以异于禽兽哉?”有没有志,有没有奋斗的愿景,是人与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人无志而不立,人的第一要务就是“尚志”,对志向的崇尚就是“尚志”思想主要表现。人对“志”的渴求,犹如对食物的渴求一样,是人的内在需要。[3]“何为尚志?”“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尚志”就是居仁由义,是完全的由仁义行,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
仅仅是注重对志的崇尚显然不够,还要重视立什么志,只有在立志时做到正其志,不偏倚,才能走在正确的人生方向上。“尚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守志”,是对意志力的锤炼与崇尚。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担大任者身体与精神必然会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尚志”就能够使人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能够磨练意志达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境界。儒家思想中的笃志,正是此意。笃志,就是笃定行志,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去践行和追求人生志向,一个人的志向在确立之后,就要在追求和实现远大志向的过程中不断地践行自己的抱负,坚定自己的志向,用顽强地意志对抗艰难险阻,从而一往无前,直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抱负。这就是孟子倡导的的具有远大志向的“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会移易已立之志,不去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做到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何为“浩然之气”?首先可以表现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孟子集注》载:“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至”是“极”的意思,”大“有不可限量,大无边之意,“刚”则为刚直坚毅、不屈不挠,“至大至刚”说明“浩然之气”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流行于天地之间的崇高的刚毅气质。“以直养而无害”是孟子提出的儒家“养气”之法,一方面要用“直”养护“浩然之气”,另一方面是不能对“浩然之气”有任何伤害;“塞于天地之间”即可指“浩然之气”在天地之间弥漫开来,亦指养“浩然之气”者屹立于天地之间,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
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需要以“配义与道”来涵养主体,可以理解为“配于义”、“统于道”这两个方面,“既有“以義配气”之意,亦有“以道统气”之意,如若主体缺失了“义”与“道”便失去生命力也就无法立于天地之间。孟子从孔子重仁的思想体系中,延伸出义的诸多内涵,提出“以义配气”,把道论与气论融为一体。义,可看作仁义之意。孟子对于“道”的传承向来重视,孟子常谈之“道”更倾向的是一种价值存在的“道”。“以道统气”正是在养“浩然之气”中有了“道”的价值统摄,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孟子在“仁义之内”的理论主张下,明确表达了“集义养气”与“义内非外”的思想。理解孟子“是集义所生也”之意,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乃是由“集义”所塑造而成的,“集义”可看作是养“浩然之气”的根本。所谓“集义”,是积累着行的功夫[4],即保持仁义之行,修养内心,以“集义”来“养气”并非朝夕可得,“集义”之“集”乃是力行与坚持。”因此,在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人遗忘,孟子便进一步提出“心勿忘”,时刻不能忘记养气之义。这种“浩然之气”需要在长期提升内心修养的过程中不断积义才得以养成,所以难免有人心切,急于得到结果,并采取错误的方式想要达到目的,孟子便又提出了“勿助长”的说法。“揠苗助长”是“勿助长”的典型事例,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强行加速过程,只会有害。
“仁义内外之辩”是孟子与告子诸多辩论中的重要内容,孟子与告子都认同“仁内”,对“义”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孟子主张“义内”,并认为告子“义外”是无法养成“浩然之气”的。由孟子的“集义养气”是为修养内在精神可见,“养气”便贯穿着“义内非外”的主张。尽管孟子和告子都有“不动心”之说,看似相同,实然大不相同,修养采取的方式与达到的境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然则义岂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5]”表达了与孟子同样的观点。
三.培养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专门对青年提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6]这既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也是对青年的明确要求。
(一)尚民族复兴之志
古人不仅强调立志,而且强调立大志。[7]“志”的大小直接决定个体在未来人生发展中取得成就的大小。“志大而大,志小而小”(《孔子·论语》)。儒家认为,君子立于世上,成就一番事业必然离不开远大志向的指引。志当存高远,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培养,还强调应当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当中,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和抱负,成为具有远大志向的“大丈夫”。如今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充斥,如自媒体时代想要放弃学业立志做一名“网红”的情况时有发生,只看到物质利益和享乐主义的功利价值观,忽视个人志向的追求,这不仅不利于青年的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视青年“志气”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志向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青年不仅要有远大志向,还要有对志向的坚守。志向一旦确立,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意志,锤炼意志,做到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直到最终实现。
(二)养理想信念之气
志气源于理想信念,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志向追求。[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9],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也表现为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今天提倡“讲正气”,也正是要发扬孟子善养浩然正气。确立了理想信念,就能形成宏伟的气魄,从而可以驾驭气,把气转化为内在的力,就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外在行为。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青年的成长环境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风气,加重了当前部分青少年群体的“精神荒芜化”,[10]使青年丧失了原有的朝气蓬勃,甚至走向迷途。理想信念不仅是在追求志向过程中聚集起来的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应当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当代青年也应当以自觉和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树立、淬炼、和筑牢理想信念。
(三)集青春奋斗之行
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不仅是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为之去努力,去奋斗。也就是说青年志气的培养不仅有“志”,还要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志气在于将个人对国家远大志向的践行与个人内心的理想信念相融合,要让新时代青年的志气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因此,我们应当为心中的志气付诸行动,将我们的内心信念转化为外在实践,也就是将理想信念落实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实践当中,在实践意义上去展现志气的精神风貌。反观现代社会,“佛系”、“躺平”、“反内卷”等风气在社会中盛行,弥漫着消极散漫的人生态度,反映了青年群体社会心境转变的现象,影响青年理性奋斗精神的养成[11]。在此情形下,为青年保持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显得尤为重要,涵养奋斗精神能够让青年坚定地将理想信念付诸行动,不去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持之以恒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还应强调,人生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更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才能支撑我们走向成功。回望过去,一代代青年人凭借着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同样也离不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接力奋斗。我们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越是志存高远,越是需要以奋斗之行书写最绚烂的未来。新时代青年,应当坚定走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相结合之路,在奋斗的路上实现理想和抱负,在奋斗的土壤上绽放出理想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1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每一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都深刻认识到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发扬孟子“志气观”的优良传统和强大精神,激发恢弘志气,磨砺坚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要有敢为理想牺牲的魄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毅力,坚定艰苦奋斗的决心,能够担起“强国有我”的历史重任。展望民族复兴之路,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培养有中国人志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做有志向,有信念,勇于奋斗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彭鹤翔.增强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4-10.
[2]徐复观.中国哲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06.
[3]张勇.儒家“尚志”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2(S1):8-9.
[4]徐复观.中国哲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06.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D].北京:中华书局,20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7]骆郁廷.中国古代的尚志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3):277-281.
[8]杨晓慧.引导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13-15.9.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刘俊彦,郑浩,葉子鹏.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中国青年研究,2022(01):35-42+69.
[11]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02):5-13.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