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正确姿势
2022-05-30柏燕谊龙方媛
柏燕谊 龙方媛
聆听不只是用耳朵听,还要放下工作、看着对方、保持视线一致、保持安全距离、跟着对方的节奏,如此才能真正听见对方。
看完上期关于聆听的大忌,很多读者表示自己可没少犯错。只是,现在知道这些都不能做,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聆听的正确姿势。
正确姿势一:放下工作
有人可能会有些不解:聆听还有什么正确姿势啊,把耳朵带上不就行了吗?还真不是。
咨询时,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说话的时候,孩子根本不听。前不久,我的咨询室里就发生了母子俩唇枪舌剑的一幕。
妈妈说:“柏老师,这孩子没法沟通,因为他压根就不听我说话。”
孩子立刻反驳:“我怎么没听啊?你在那儿说,我不就在旁边听呢嘛。”
妈妈白了孩子一眼:“得了吧,你要么盯着手机,要么在打游戏,根本就没有用心听我说了啥。”
虽然妈妈说得有理有据,但孩子也没怕:“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用心听了吗?”随即列举了妈妈边忙边听自己说话的诸多铁证。
本以为对话进展到此,这娘儿俩就打平了,谁知,孩子又续上了一发令人难以反驳的“逻辑子弹”:“远的不说,就说昨天,姥姥要跟你说点事,结果,你在那儿又是洗菜又是切蒜的。怎么我一边干事跟我妈说话是错的,你一边干你手上的事跟你妈说话就是对的,凭什么啊?”
这下,妈妈彻底没话说了。
你看,聆听真不是带上耳朵就行的,还得用心。当然,用不用心不是你说了算,还得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真的在用心聆听。
怎么证明?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聆听。只有这样,被聆听的对象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自己说的话有被听到,也才会有继续倾诉的欲望。否则,你都不爱听,也没真想听,我还说个什么劲儿啊,沟通也就停止了。
正确姿势二:看着对方
我们常说人有五感:眼睛是看的,耳朵是听的,鼻子是闻的,嘴巴是说的,皮肤是感受的。这些感觉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妨和我一起做一个实验。先把眼睛蒙上,再把耳朵和鼻子堵上,然后去吃一盘你最喜欢的菜,猜猜看,你还会像以前那么爱吃吗?结果是很难,因为只靠嘴巴尝菜是品不出那么丰富的味道的。
同样,当倾诉与聆听的关系建立后,两个人的连接也不只是你说、我听这样单一的通道,我们需要其他感官来推动聆听的深度,倾诉者愿意倾诉更多,聆听者愿意听到更多,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好地进展下去,双方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这个感官就是眼睛,也就是眼神—我们要看着对方说话。眼神的接触会让对方从直观上感受到聆听者对自己的情感回应:哦,他在认真地听;哦,他真的听进去了,而且还很认同我说的;哦,他在鼓励我继续说下去……
关于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我是一名咨询师,经常会接待很多来访者,聆听是咨询师的职业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来访者渴望被认可、被支持的强烈愿望,他们边说边看着我,期待及时得到回应。当我凝视他们,与他们有眼神接触后,他们会立刻表现出一种特别强烈的满足感。原本有些倦怠的来访者仿佛获得了极大的能量,鼓起勇气继续讲述自己的心声。
这个姿势同样适用于日常聆听,因为没有人不渴望被看见和被回应。
正确姿势三:视线一致
当然,看着对方不是随便乱看的,也要分对象、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聆听对象有一个评估。
有位来访者告诉我,他特别不愿意跟自己的妈妈说话,因为妈妈爱直直地看着自己,让他感觉特别有压力。“有一次我跟她说,妈,我考试压力特别大,我们班同学都能够应对自如,但我就是做不到。当我跟我妈说这话的时候,她就那么直直地看着我。虽然这让我感觉到她挺重视我的,但是,我本身已经压力很大了,结果她还坐在那儿静静地看着我,让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羞耻感,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再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老公犯了错,要跟你承认错误,战战兢兢地开了头:“老婆,我想跟你说个事……”如果这时候你死死盯着他,然后表情严肃地说道:“你说吧。”我估计打死他也不敢说了。
所以你看,当一个人内心有自卑、愧疚、羞耻等感觉的时候,聆听的姿势就要有一些变化了:我们不要和倾诉者保持视觉的接触,而要和他的视线保持一致性。比如他在看地面,你可以跟他一起去看向地面;比如他在看天空,你也可以跟他一起去看向天空。这时候,他会感觉到聆听者和自己内在的方向是一致的,更容易放下戒备,也更愿意继续倾诉。
姿势二和姿势三讲的都是视觉,但侧重不同。前者是讲我们要和对方保持视线的接触,针对的是渴望被关怀、被尊重、被看見的倾诉对象。后者是讲我们要和对方保持视线的一致,针对的是内心有愧疚、不安、自责等情绪的倾诉对象。
正确姿势四:保持安全距离
在分享第四个正确姿势之前,先和大家做一个小互动。
相信很多人都有坐公交车的经验。假设车里不是特别挤,你正抓着把手站在一个栏杆边,有个人渐渐挪了过来,站得离你很近。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触碰到你,也没有和你有任何眼神接触。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不舒服,甚至还有不少人会变得有些警惕。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人没招我也没惹我,只是站得离我近一点,就让我这么不舒服呢?这就是距离在关系当中所产生的神奇化学作用,所以才会有安全社交距离的说法。人与人的安全社交距离是1.2米,大家会感觉彼此离得不远也不近,相处起来也会更舒适。
绕这么大个弯,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聆听也需要安全距离。尤其当倾诉对象对于自己要诉说的内容有愧疚感、羞耻感时,聆听者一定要和他保持安全距离。当一个人特别有羞耻感的时候,你和他靠得越近,他就越容易产生一览无余、自我暴露、被别人洞穿的恐惧感,从而感觉到强烈的压迫感,倾诉就会变得很艰难。即便好不容易表达了,倾诉的内容也必然是打折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对所有人时刻保持聆听的安全距离?有没有例外呢?当然有。有两类人会更倾向于亲密无间的倾诉和聆听。
一类是10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喜欢坐在父母身上说话,牵牵手、捏捏脸。
一类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喜欢在和孩子说话时有更多肢体接触,手拉手、依偎着。这时候,人们在乎的不是距离,更多是获得一种亲密、温馨的情感体验。有一次,我和先生回公婆家。公公是位军人,平时特别威严。结果那天,他和先生聊起快到清明节了,自己想去扫墓,可能需要做些准备等。说着说着,爷儿俩越坐越近,最后紧紧靠在了一起。我还看见公公一只手拉着我先生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我先生的后背,那一幕特别温馨。
正确姿势五:跟着倾诉者的节奏
有一次咨询,我建议来访者多和妈妈沟通交流。结果,他有些为难地对我说:“柏老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和我妈说话。”
我问:“为什么呀?”
他说:“因为我妈说话特别慢,车轱辘话来回说,让人受不了。”
我没有直接回应他,而是对他说:“哎,你知道吗?孩子在三岁左右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比如小红帽的故事,一个孩子能听两百遍、三百遍都不烦,恨不得每天得让妈妈讲十遍、二十遍,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反反复复听的过程中,他不断去感受他的快乐,不断去完成自己心理发展的一些需求。”
他有些惊讶:“啊,是吗?”转而点头道:“哦哦,好像是这样,我记得妈妈说过我小时候就这样。对了,我家闺女好像也有这样的表现。”
我笑笑说:“你看,在我们小的时候,妈妈可以把一个故事讲二十遍,甚至在我们的要求下讲一百遍。这是我们的节奏。现在,妈妈老了,说话啰唆了,车轱辘话来回说。其实,这也是她的节奏。对她来说,有些情绪可能无法很清晰地表達,有些事情可能无法很清晰地阐述,所有这些恰恰在唠唠叨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渐渐得到了释放。小时候,妈妈跟随我们的节奏;如今,我们也要学会跟着妈妈的节奏。你说是不是?”
他笑着点点头。
作为聆听者,我们必须学会跟着倾诉者的节奏进行聆听,而不是让倾诉对象按照我们习惯性的倾听节奏进行讲述。
谨记上一期分享的3个聆听大忌,掌握以上5个正确的聆听姿势,相信你会成为一个特别棒的聆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