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2022-05-30贾晓鸣
[ 作者简介 ]
贾晓鸣,女,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 项目名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青年基金项目课题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实施——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XZZY202137)。
[ 摘要 ]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技术进步培育更多文武双修、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文章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在深刻阐述开展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多方面思政案例设计,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以达到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成效,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信息技术基础;思政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2.047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教学对象:大一学生。
教学学时:4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训22学时)
教学场地要求:机房(一人一机)。
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信息化技术,了解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及相关应用。
能力目标——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会信息检索、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
态度目标——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成绩考核办法:
参加全国计算机考试,获得全国二级证书学生可免修本课程。
期末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形成:过程考核成绩(50分)+结果考核(50分)。
2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其授课范围广,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以大一新生课堂教学教育为研究内容,探索一套不仅有助于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而且有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的高效教育方法,达到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升。
2.1 明确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需要与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首先,传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本学期使用新的教材,要明确教学內容。其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重点学习核心价值观以及精神理念的提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材的主要知识点,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思政元素。
2.2 分析学情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主,分析学生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以及日常听课、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为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高校大一学生在高中可能接触过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但大多只是简单的文字处理,对于其他知识点不是很熟悉;从学习态度来看,大一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氛围较好,参与课程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程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2.3 确定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信息工具以及新型学习方法,更加深刻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影响以及计算机思维能力对物理学和数学的不同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不同的办公类软件、多媒体软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能为将来学生就业、择业提供良好基础。
2.4 制定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制定“三融”的教学方法:融入聚焦主题、融合基因移植、融入专题教学。
聚焦主题是指将知识讲解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针对各个知识点中蕴藏的思政理念进行充分阐释,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重点明确主题,既是对课程教学的复习,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调。同时,聚焦主题的方式可以灵活对待,不需要每课都使用,针对一些意义深刻的思政教育,可以达到思政意识的强化作用。例如,每个小组的合作意识不一样,任务完成的质量、进度等都可能有所区别,在最后环节,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多次作品的合作完成,使学生养成善于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专题教学是针对思政教育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每个专题为集合知识,以每个项目为教育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统一性划分,并按照学习特点设置为一个项目专题,同时,每个项目专题不再是一个个小任务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把每个项目进行详细分解,最终以专业作品或者教学成果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专题教学需要始终贯穿整个专题教学。
基因移植是将思政教育直接植入教学教育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查询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所有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之间开展意见交流探讨,促进学生间的共同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准备好必备的教学环境以及相应的学习资源。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定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加深”的三位一体全方位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
3.1 课前准备:挖掘思政元素
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前做调研,挖掘与课程内容相符的思政元素和上机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科学探索精神,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教学案例库,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3.2 课堂教学:实施思政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将课前准备的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渗透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依托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课程理论重点与难点,同时详细讲授课前设计的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形成学科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在上机实验中,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实验案例,注重发挥教学实验“做中思”的教育功能,重点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学习理念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3.3 课后加深:内化思政教育
课后加深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单元知识。大多数学生仅在课堂中学习,课后基本上没有对其加深巩固,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缺乏对课程知识点进一步加深理解的主动性。课后采用线上教学辅助平台,利用设计好的思政教学案例,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对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内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4.1 课堂引导
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是当前主流的教学模式,因此,课堂引导是思政教育案例最主要的应用方法。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充分思考,将类似思政教育案例与教学课件有机融合。课堂上介绍到相关知识点时,要自然地引出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达到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互相补充的目的。
4.2 实践环节
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收集更新相关实践素材,同时搜索当前时事政治材料,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4.3 共享资源
本课程有很多课程教学网站,也有许多丰富的在线资源,可以将这些思政教育素材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音频、视频、动画或者专题论坛,让学生能够借助电脑、手机,学习线上的各种思政教育资源,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全新活力。
4.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核通常采用日常考核和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在日常考核过程中可以加入思政教育相关专题讨论,也可以在专业考试试卷中加入思政教育方面的思考题。
4.5 教材建设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将思政教育案例与文化知识教材深度融合。通过课程知识点的主线牵引,将文字、图片、二维码视频等多媒体思政案例,灵活巧妙地融于教材当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方面得到深刻的教育。
5 結束语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及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课程思政案例不仅能将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使教学案例不再枯燥无味,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交流。另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了解到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等信息,感受到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思政案例的设计与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J]. 2020(19).
[2] 李永,刘晓敏.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