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2-05-30王永
[ 作者简介 ]
王永,男,江苏徐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学与管理。
[ 项目名称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编号:XGY2021C004)。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研专项(编号:XGY2021L003)。
[ 摘要 ]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高技术人才的使命,是全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建筑工程行业的高技术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具体的施工项目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关键词 ]
校企合作;高职生;工匠精神;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2.044
国家对于工匠精神日益重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从新一代的就业者身上抓起,工匠精神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指引,也为社会的文明程度注入全新的内容,为更多的建筑施工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新思路。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建筑工匠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肩负起责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赋予高职学生更大的使命和奋斗目标。
1 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职业精神,对于实现中国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有着深远意义。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自身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都影响着个体的就业发展,影响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景。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职业精神的培育,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配合学校进行施工项目的实习。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有正确和深入的了解。工匠就是技艺精湛的人,工匠精神是专业人才对待自己的工作有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的总结[1]。随着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信息时代,工匠精神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一代来继承和发扬。社会需要大批量优质的技术人才和匠人来实现建筑行业的技术升级,国家也需要高素质的匠人来带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不辱使命,敢于担当,肩负起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人才的责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建筑工程行业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阐释如下。
1.1 职业教育的归宿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和技能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学生能够依赖技能立足社会,离不开自身的德育素养,离不开对职业的认知和自我认知。只有将职业素养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才能够让学生从意识层面高度重视职业素养对于职业生涯的意义,能够自觉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职业教育最终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在工作一线需要以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技能型人才来说,长久坚持在一个领域内深耕,需要个人毅力和耐心,而年轻的技术型人才往往最缺乏恒久的坚持和耐力,这就更加需要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上做好铺垫,从高职学校开始就对技能型人才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让更多的人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职业精神的塑造开始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1.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构建不够充分,还不够完善,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密切关系,也与高职院校领导的管理理念有密切的关系。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方面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教学以及管理十分严格,对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考核也十分严格,相对实践课程体系来说较为完善。但是从学生层面来说,学习了知识后,需要将其吸收理解并转化為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实务中解决问题。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上手操作是十分陌生,在学校期间也没有充足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真正的施工现场是什么样,导致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无法适用具体的施工知识,造成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脱节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为此,学校要注重技能的提高,建立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上手锻炼,让学生在锻炼中抓住技能的关键操作技巧,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
1.3 培养学生专注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
如果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就会不断学习和钻研技术,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技能的钻研是十分重要的,这代表对这个专业的投入程度,代表自己对建筑行业发展的信心。只有不断钻研技能,精益求精地通过实践来磨练技术,才能让自己在这个行业内处于先进水平。
2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实力
高职院校需要给社会营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培养优势,职业的技能型、实践创新型、教育开放性都是其可以构建的品牌实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文化实力的构建对于其办学实力的提高非常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丰厚的资金打造一个高雅华丽的校园,采购先进的设备来提高硬件实力,但是师资力量、培养理念、学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的认可度才是一个学校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如今社会所谓的“工匠”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手工业者,而是指具备知识和技能双重特征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人才最有可能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中得到实现。高职院校的文化实力不单单体现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要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和反馈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口碑方面来体现。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工匠精神直接关系到母校的声誉,关系到高职院校后续招生方面的优势[2]。因此,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提升整体的办学能力。
2.2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发展
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那么工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企业需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保证工程的质量,对工程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不断改进工艺,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直接与其工匠的人数和质量密切相关。工匠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在企业的施工质量、技术工种的人力配备以及技术提高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贡献。为此,建筑企业应和高职院校紧密合作,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优质的高职毕业生成为企业人才储备库的一员,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二者相互配合,不断沟通,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路径,为培养出优秀的施工技术人才做好功课。
2.3 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进步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急需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掌握施工项目的管理需求,才能真正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中贯彻工匠精神,实现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新发展阶段目标[3]。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3.1 工匠精神的落地发展还不到位
自从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来,在各地的高职院校掀起了一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热潮,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对于工匠精神的政策了解还没有健全,工匠精神多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介绍上,停留在院校领导的讲话中,缺乏相应的工匠精神培养制度支持,高职院校也缺乏相应的可以供参考和执行的蓝本或者框架,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日常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无法与日常学生的建筑工程实习项目联系起来,无法构建出富有成效的工匠人才培育模式,无法对培育的目标和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3.2 工匠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来说,很少有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大多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职,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但是自身对于职业技能以及工匠精神的能力还十分薄弱。这就导致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教师自身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以及传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停留在口头上,无法在行动上和实践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指导。教师也迫于繁重的教学压力,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提升自己的建筑施工以及监督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培育出的学生对实务操练也十分怯懦,无法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高职院校从社会聘用讲师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善,对于外聘讲师的标准和要求不够清晰,与合作的企业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无法从企业中选拔一批优质的技师进入校园,或者成为校园的聘用师资力量。
3.3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学校与企业不同,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无法像企业一样以高效运转的管理模式来运行。但是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能够让学生专心学习,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下专心钻研理论知识。建筑企业有一个个施工项目完成,需要将建筑工程理论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二者各自业务的忙碌导致彼此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和合作,即便是达成了合作协议,但是真正落实合作的内容并不多。深层次和更广层面的合作项目少之又少,为此,要从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建立合作模式,打破相互之间的壁垒,为学生创造进入建筑公司一线实习的机会。
4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分析
4.1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教育
工匠精神需要日积月累地培育,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目标。这与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长期培育,坚持不懈。高职院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就需要围绕自身的优势,将工匠精神的内容与教学活动进行无缝对接。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它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统一。当教师和学生作为技术员的身份深入到建筑施工单位后,要在项目部技术室领导的指导下参与工程的施工作业。这就需要校方和企业能够在教学内容方面协调统一,构建实习目标,贯彻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学生要在学习或实习中培育自己的专注力和耐性,体会施工项目中技术员对卓越的工程质量的把关,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4.2 培育“双师型”师资力量
培育“双师型”师资力量需要学校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从建筑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富有实务经验的技师聘请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定期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实务经验和工作心得,建立师徒制度,让学生能够拜师学艺。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综合型讲师的培养,外派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实务锻炼,让教师真正具备“双师型”资质,让院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在实际项目施工中,会采用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全现浇剪力墙结构,通过墙内的暗柱和暗梁,增加房间的面积和净空高度。在装修中使用轻质陶粒混凝土隔墙跳板,具有安装便捷和强度可靠的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一线,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动态,捕获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让教学更加务实、更加具有时效性。
4.3 加强工匠制度的构建
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工匠精神按照预期目标来发展,从国家层面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和监管制度,避免一些建筑企业利用与学校的合作机会,使高职学生成为工程施工的廉价劳动力。学校层面要积极建立自己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制定具体的融合方案和落实方案,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立足学校实际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从学生层面来说,需要自觉地去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在日常学习中认真掌握技能,不怕实习中的困难,认真钻研和摸索技能提升,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繁忙的工作节奏。校企之间要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习效果,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请教实务中的优秀技师,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
5 结语
如今的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工匠精神培育计划,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清,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价值以及课程融合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37-39.
[2]徐耀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以及培育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20(22):89-90.
[3]庄西暖,现代高职教育的新发展思路以及工匠精神探讨[J].当代教育,2020(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