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

2022-05-30王艺颖黎育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播日本影响

王艺颖 黎育秀

内容摘要:在长达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曾在唐朝中后期由遣唐使传播到日本。中秋节传入日本后,被称为“十五夜”,并经历了由兴盛到衰微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传入期(奈良时代)、发展期(平安时代——室町時代)、成熟期(室町时代——江户时代)以及衰落期(明治时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秋节对日本的文学、民俗文化、商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中秋节的传播应立足国际视野,依托现代技术,融于日本社会活动,再次成为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关键词:中秋节 日本 传播 影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团圆节、月光诞、月夕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夏宫·大司马》;“中秋,教治兵。”[1]在古代,先民将秋划分为孟、仲、季三秋,八月十五是“三秋”最中间一天,因此,又称之为“仲秋”。中秋节日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有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我国古代帝王大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时进行祭月、拜月活动,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帮助百姓们五谷丰登,国家长治久安。在长期的发展中,古代贵族官吏和士大夫们相继效仿,慢慢传入民间。二是起源于古代农民的生产活动。八月中秋时分农作物成熟,为了庆祝丰收,农民们在中秋时举行月亮祭。三是起源于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由于隋末义军的大量收容,军粮接济不上,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解决了军粮问题。本文认为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应为古代帝王的拜月祭祀,后传入民间,其活动内容变得愈加丰富,从而形成更加成熟的中秋节。[2]

中秋节的雏形最早为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历史上,唐朝的诗歌成就达到鼎盛,曾有许多描写中秋节的诗作,如:杜甫的《八月十五月》、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等。到了宋代,中秋节不止于上层贵族,而是慢慢渗透到下层百姓,变得日益隆重。元、明、清三代继承与发展了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风俗更加兴盛,这也推动了中秋节在中国的文化地位的确立。

在中外交流过程中,中秋节逐渐传入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中秋节被赋予不同的民族特色而得以继续传播与发展。在日本,中秋节曾一度兴盛,直到明治维新改历后,才渐渐没落。本文旨在理清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史,结合田野调查和线上访谈,在了解中秋节在日本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提升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于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较少,在仅有的关于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的相关论文中,江新兴(2005)认为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范围受到了等级制度的限制,日本的上层社会有赏月、祭月之风,而在农村更多的是举行芋、水稻等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孙月红(2018)从史料记载出发,探求中秋节的历史起源与形成、节日时长、饮食文化、庆祝方式四个方面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日中秋节的不同。在中秋节在日本传播的边清音(2019)以日本南京町唐人街的中秋节为例,在都市美食的基础上,介绍了日本为数不多的庆祝中秋节地区的节日盛况,为加强中日各国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促进中秋节在日本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借鉴经验。前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论据支撑。本研究将进一步确定中秋节在日本传播历史各个阶段,并对中秋节对日本的社会影响做深入研究。

一.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史

中秋节作为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曾一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中秋节传入日本后,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传入期:奈良时代

唐朝繁荣的经济,宽松的政治,以及繁荣的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遣使入唐,作为邻国之一的日本,从630年至894年,一共派出19个遣唐使团入唐,学习和借鉴唐朝的文化制度。此时,经过历朝历代的丰富与发展的中秋节,在唐太宗时代被确立为正式节日后,变得愈加兴盛。唐朝中后期,以效仿唐朝文化为荣的日本遣唐使将中秋节传入日本。在滋贺的《日本的神话、古代史与文化》中提到,中秋节传入到日本的时间大约是日本的奈良时代,即唐朝中后期。[3]恰好与之相佐证。中秋节在唐朝中后期被传入日本后,被日本称为“十五夜”,时间也是在日本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在传入期仅限于日本皇室贵族,虽然范围不广,但是在日本贵族之间却十分受欢迎。日本贵族为此举行盛会,常常一边即兴诵读和歌,一边饮酒作乐,一边评鉴赏诗,丝毫不逊色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

2.发展期:平安时代——室町时代

《古事类苑》中有记载:“八月十五夜赏月是效仿唐人的习俗,宽平延喜年间,举办各种活动以助兴,设宴、作赋逐渐盛行起来,传于后世而未衰。”[4]中秋节传入日本后不久,赏月的习俗也渐渐流行开来。宫廷、贵族之间经常举办赏月宴,人们寄情于月,吟诗咏歌,这种习俗被称为“观月宴”。目前,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有相关和歌记载,如第十三卷3245首:“天桥虽云长,高山上可攀,月神有灵水,饮之返童年,取水奉君前,饮君变少年”等。平安时代后,日本根据本国的节气与农事,将中国中秋节的庆祝由一天改为七天,从这“加长版”的中秋节也可见日本对于唐朝文化推崇备至。在十五夜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有十三夜,类似于中国早期的中秋节。《古事类苑》中曾经提到过,在醍醐天皇后,日本的九月十三夜也开始有赏月之风。[5]醍醐天皇在位的时代是日本的镰仓时代,即镰仓时代后,日本“十三夜”成为了另一个中秋节。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日本民间有种不成文的规定,认为如果仅仅庆祝十五夜,而不庆祝十三夜,是不吉利的。所以,日本每年庆祝两个中秋节。中秋节传入日本后,无论是时长还是次数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成熟期:室町时代——江户时代

中秋节初期传入日本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的范围十分受限,局限于日本的上层社会。此外,中秋节普及到下层民众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一方面,当时的日本朝廷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秋节又最早在日本贵族之间盛行,中秋节由上自下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中秋节在日本贵族之间一般是以举办宴会、赋诗赏月的形式出现,这种庆祝节日的方式相对奢靡文雅,日本社会底层的百姓不易接受这种节日的庆祝方式,遂转而寻求其他的庆祝方式。据史料记载,在室町时代以后,日本民间出现了月祭仪式,即室町时代之后,中秋节才从贵族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秋节普及到日本下层民众之后,贵族和平民的节日庆祝方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贵族一般以赏月诵诗为主,而平民百姓则以月出和月祭为主。节日当天,日本民众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扶老携幼,抬着神完到庙里去进香。到了晚上,各家各户摆上瓜果、芋头、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听老人们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6]此时,日本的“中秋节”已经相当的成熟。

4.衰落期:明治时代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以前,善于学先进、赶先进的日本民族一直把早已进入封建社会、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作为效仿的对象。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欧洲的部分国家为掠夺资本不断扩张,“黑船事件”后,日本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得日本社会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1868年1月,代表封建势力的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颁布《五政复古》,明治维新由此展开,日本也因此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1872年11月,日本太政官发布布达(布告的一种)第337号,即《改历诏书》宣布改用新历。在此之前,日本一直使用的是《宣明历》,《宣明力》是唐朝的历法,在唐朝只使用了71年,而在日本却一直延续到了明治维新,除去战争因素,共计823年,在世界天文历法史上仅次于罗马略历的使用时间。可以说,日本旧历是中日联系最为密切的枢纽之一。[7]对于改历的影响,林若书在其《改历的影响》一书中曾提到:“改历废除了五节句盆等重要日子。”中秋节也在改历的风潮中衰落。自此,中日两国文化情感联络愈来愈少。

综合上述各个时期来看,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基于日本贵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熱爱,并且在继承中秋节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中秋节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1.从文学方面:促进日本物语文学的出现。日本最古老的物语作品是《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作者不详,但从当时的国民识字率来看,应该是上层阶级,能得到贵族生活资讯的平安京近邻。该作品创作于十世纪初日本的平安时代,正值中国的唐朝时期,唐朝国力繁盛,对外开放包容,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与唐朝交流学习,从当时文化交流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来看,再加上故事内容中,竹取公主升天与嫦娥奔月有相似之处,日本《竹取物语》的形成极大可能是受《嫦娥奔月》故事的影响。

2.从民俗文化方面:推动日本对中秋节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中秋节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的“月圆节”,又称“十五夜”“芋名月”等,日本人赏月时吃江米团子,又称为月见团子,相当于中国的“月饼”,但并不是月饼,而真正的月饼直到1927年才在日本出现,但也只是作为普通食品销售。在日本,习惯将赏月一事称之为“月见”。在这一天,日本的孩子们会成群结队采摘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晚上,全家聚在院子里拜月,用江米团子、瓜果供奉,然后分食。在日本,除了八月十五赏月,九月三十也必须赏月,否则是不吉利的。日本人在中秋节最热闹的不是在家庭,而是在神社,八月十五夜是日本各大神社都会举行赏月晚会,许多人都会去神社参加祭月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如据哔哩哔哩up主“Shirley边走边唱”[8]的视频中介绍她在十五夜前往日本三溪园中观看中秋节这几天专有的日本传统文化表演,但大多数是老年人在观看。

3.从日本“和”文化方面:丰富了日本的和文化。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中秋节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体现的团圆的文化民俗本意就有和谐的成分,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集体的和谐,集体和谐进一步构建了日本的集体本位主义,丰富了和文化。

4.从日本的商业发展方面:促进了日本商业发展。在日本大多数日本人对于中秋食品大多局限在月见团子和麦当劳中秋特供赏月汉堡。汉堡内的一层煎蛋神似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因此被称为赏月汉堡。类似于肯德基的圣诞节炸鸡的营销方式,日本麦当劳以中秋为噱头,限时贩卖赏月汉堡,宣传广告给人一种在吃掉汉堡时犹如吞下月亮一般的幻想,再加上赏月汉堡价格实惠(约为人民币20元),人们对这种营销方式大多喜闻乐见。现如今日本年轻人对中秋食品更偏爱于麦当劳“赏月汉堡”,在中秋这一天日本麦当劳的销售额也会适时地增长。

据央视CCTV节目《天下财经》报道[9],每年中秋节一些中餐馆和中国超市都会为在日华人华侨提供各式各样的月饼,在日本最大的唐人街——横滨唐人街,中秋节时分购买月饼的人往往络绎不绝,加上近年疫情的原因,华人华侨们借“饼”解乡愁,2020年月饼的购买量较去年更是增加了1.5倍,一些日本本土品牌超市也为了迎合顾客的需求而增加月饼的进货量。还有一些商家将日本特色的食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相结合,用“鸡蛋黄象征满月”出售赏月食品,如日本著名牛肉饭品牌吉野家推出限时供应的赏月牛肉饭。中秋节月饼的消费,推动了日本鸡蛋价格触底反弹,也促进了日本商业经济的复苏。

三.当代传播问题及传播策略

1.传播现状

自日本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人过中秋的意识逐渐淡薄,加上日本政府并没有将中秋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到现代日本,只有些神社、寺庙和部分地区会在中秋节举办赏月活动,很少有日本人庆祝中秋节了,而作为中秋节的特色食物——月饼,则作为比较昂贵的食品被常年出售在商店中,并且口味单一,不太受当地日本民众的欢迎。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众面小。我们曾与名古屋大学讲师永井梨莎进行过简单的线上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如今日本民众对于中秋节这一概念十分模糊,对于中秋节传播到日本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有部分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历史上并没有类似于中秋节的这一节日;在东京华人娱乐频道《出来炸到》[10]一期节目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日本青年人对中国的月饼十分陌生,也对中国的中秋节一无所知,虽然有部分日本人听说过日本的“十五夜”,但节日当天并没有过节的氛围感;而同样在日本博主山下智博[11]对“日本人如何过中秋节”的科普中,也称日本人“没有中秋节这一概念”。在日本,对中秋节有一定了解的人几乎都是中国留学生、旅日华人华侨或者是曾到中国工作和旅游的人。

(2)传播地区范围有限。日本商人福井山称“在日本至今仍在庆祝祭月节的仅在千叶县和福冈县,但这两个地区也只有少部分人遵循着拜月、祭月、赏月的传统习俗。”在日本,能感受到中秋节节日氛围的大多是在唐人街附近的居民,对于其他华商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个体他们可能只会在那一天给父母进行电话问候或者自己买材料自做月饼以慰乡愁。

(3)未出现新的传播方式。唐朝中后期,中秋节依靠遣唐使传播到日本。明治维新变法改历后,中秋节日渐衰落。一直到目前,中秋节也没能以新的传播方式再次进入日本大众的视野。

2.传播策略

(1)新闻媒体传播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越来越广阔,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必须选好正确的传播策略。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新时代主流媒体具有传播时效性强、形式灵活多变、受众面广的特点。日本作为动漫大国,动漫产业十分发达,各个年龄段的日本人都喜欢看动漫,中国可以凭借独有的宫廷古风为蓝本制作动漫短片来宣传中秋节,如之前大火的《中国唱诗班》以动漫短片的形式宣传中国古诗词,在日本受到一致好评。同时也可以鼓励中国网民以合法途径在YouTube或者Instagram等日本人喜爱的社交视频软件上分享中秋节的典故和趣事,吸引日本民众对中秋节的兴趣。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传播途径:与日本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合作,开展中秋文化讲座、关于中秋节的名画展览、中秋节文物展示等公益活动,使日本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感受中秋节的文化精粹。

(3)教育机构传播途径:近年来,中日教育交流也日趋紧密,目前我国已在日本建立八所孔子學院。可将中秋节文化融入孔子课堂,在学习汉语中体会中秋节文化的魅力。交流是双向的,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日本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在大学可以增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选修课,将中秋节带入日本留学生的课堂。

(4)艺术团体及唐人街传播途径:我国艺术团体文化底蕴深厚,根据中秋节文化的特色,艺术团体可依靠自己的艺术优势,以歌舞、音乐、戏剧、舞台剧、曲艺等为依托将中秋节以文艺形式展现,新颖独特。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横滨唐人街是亚洲最繁华唐人街,在中秋节当天于唐人街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日本游客前来游玩,在游玩中体验到中秋节的魅力,也不失为传扬中秋节文化的好方法。

中秋节在日本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秋节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的“十五夜”。中秋节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对于日本的经济、文学、民俗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西化,而拥有中华民族气质的“十五夜”在日本逐渐被淡忘,再者中国节日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渠道窄、形式少、力度小,其传播与发展更是一个鲜有人问津的阶段。如今,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曾作为中日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的中秋节、十五夜理应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目前,日本人大多欢迎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了解中秋节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他们也不是一味的排斥,更多的是接受和吸收,在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文艺传播者要学会利用动画技术以及更加科技多样的手段,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并达到友好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日)川口谦二等.《年中行事仪礼事典》[M].东京美术社,1990年.

[2](日)柳田国男监修.《民俗学辞典》[M].东京堂出版,1951年.

[3](日)桥浦泰雄.《十二月之祭祀活动》[M].岩崎美术社,1979年.

[4](日)西角井正庆编.《传统节日辞典》[M].东京堂,1992年.

[5](日)直江广治.《祭祀与例行传统节日》[M].樱枫社,1980年.

[6]边清音.《饮食文化与唐人街节日庆典之再造——以日本南京町中秋节为例》[J].《文化遗产》,2019年3期.

[7](后晋)刘晌.《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8]江新兴.《从中秋节看中日两国传统习俗的异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4期.

[9]李卓.探微日本明治改历[J].日本问题研究,2018,32(02):28-35.

[10]孟修祥.《论中秋节祭拜月亮习俗及其与荆楚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11]孙月红.从中秋节节俗看中日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8年2期.

[1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年.

[13]熊飞.《中国古代的月祭拜及相关节俗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6年.

[14]李卓.探微日本明治改历[J].日本问题研究,2018年2期.

[15]王兰兰.《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新论》[J].《宁夏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4期.

[16]杨凡.漫话“月见”与“待”的信仰[J].日语知识,2005年8期.

[17]袁咏心,向柏松.《中秋节的多重叙事与合流》[J].文化遗产,2020年5期.

[18]朱炯远.《中秋赏月习俗渊源考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3期.

注 释

[1]孙月红.从中秋节节俗看中日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8(02):117+116.

[2](后晋)刘晌.《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3]孙月红.从中秋节节俗看中日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8(02):117+116.

[4]江新兴,李环,邹薇.从中秋节看中日两国传统习俗的异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95-99+94.

[5]江新兴,李环,邹薇.从中秋节看中日两国传统习俗的异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95-99+94.

[6]杨凡.漫话“月見”与“待”的信仰[J].日语知识,2005(08):32-33.

[7]李卓.探微日本明治改历[J].日本问题研究,2018,32(02):28-35.

[8]https://b23.tv/rKBa6RR

[9]https://mo.mbd.baidu.com/r/CKEqdTagw0?f=cp&u=fce2f08464e5ba33

[10]https://b23.tv/dLbAGLf

[11]https://b23.tv/dLbAGLf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传播日本影响
日本元旦是新年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