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适应”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2-05-30康玉忠曾文权姜建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适应性精准职业

康玉忠 曾文权 姜建华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事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把增强适应性摆在首要位置,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十四五”规划绘制了职业教育发展蓝图,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成为热点,面对新的挑战,以人为本,适应发展,变革创新,适应性课题研究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

“适应”一词源于生物进化论,生物的适应表现在通过自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反应、生活习性的改变,提高它们对外界生存环境的依赖适应性,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适应”指物种在生存与竞争的环境中不断调整状态,不适应的状态会影响其发展。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教学环境、受教育者等因素制约,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变化来协调内部发展,通过调整不适应的状况提升自我发展,更有效支撑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适应性理论是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精髓

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黄炎培先生将“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通过办学实践提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总结了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最早研究社会环境、产业发展、受教育者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办学方针。黄炎培指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强调“各地设立职业学校,必须教育与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黄炎培主张强调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提出“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为推动职业教育内部变革,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强调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对接区域地方经济产业,由“联络”到“联为一体”办学,“做学合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问题。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要因材施教,提出“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達者”。并高声呐喊,“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所长,或竟学成不用再一一废弃之,两者之一出一人,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岂复可以数量计?”职业教育要尊重个性发展,只有个人兴趣与岗位匹配,才能激发学习者潜能,个人学业有成并为社会服务。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职业教育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寻找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适应性问题,制定解决实施方案并付之于实践,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目标。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之间存在不适应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存在“两张皮”问题,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认同度不高。

增强适应性就是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与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做好顶层设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对接企业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融入1+X,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第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请或引入行业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学,增强专业办学的适应性,真正将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升高职学生群体幸福感,为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力供给。

(二)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适应性,促进教学革新,提升专业的教学实效性

增强适应性的核心要义是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提升经济转型发展对专业群办学、结构和质量等调整的适应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沿用本科学术体系浓厚,在教学内容、教学基地、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建设上相对产业滞后,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不足,直接影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一专业一方案”标准化培养,学习路径固定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

第二,传统教学条件与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高、获得感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难以跟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脱节。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不能熟练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展示行业最新技术应用,有的甚至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教师容易处于职业“舒适区”,导致教学改革进取意识难以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教学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成员单打独斗较多,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社会服务能力弱,难以胜任团队协作教学改革创新任务。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需要实施“三教”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对接产业技术创新链,瞄准新业态的技术,精准对接社会人才需求,合理布局并建设特色专业群,科学配置专业资源,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与建设机制,与行业、企业、社会紧密协同,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分类精准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适应性,需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高职招生形式多样化,生源多元化,有来自普高、中职、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以及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人员等,针对高职教育学习者差异化的学情,如果按“一专业一方案”传统标准进行大规模培养,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就业难”的困局。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全体学生都可成才,每个人的优势智能是不同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独特潜质进行个性化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必须打破“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错误观念,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劳动者为己任,要树立人尽其才的发展理念,职业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精神与品质的全面发展,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要深入宣传大国工匠、时代劳模的典型,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出路,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让人人出彩。

四、适应性理论视域下高水平专业群分类精准培养体系建设创新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2012年以国家骨干校软件技术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为契机,针对IT产业技术发展更新快、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矛盾、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高等问题,提出适应产业变革、适应人的个性化发展、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三适应”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类精准培养,制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分类精准培养实施方案。2015年项目通过验收后,与华为、中软、金山等企业共建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了专业群分类精准培养体系,创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一)育人理念创新,提出了办最适应的职业教育——“三适应”教育理念

弘扬黄炎培职教思想,遵循高职教学育人规律,秉持“尊重个性、人人出彩”的教育情怀,提出适应产业变革、适应人的个性发展、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三适应”教育理念,以数字化思维、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抓手,精准分析数字化产业变革带来的人才需求,坚持人才培养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改革思路,突破传统“一专业一方案”的标准化培养方式,突出职业教育類型特点,研制人才分类培养方案,打造“数字工场”“智慧教学云平台”“云中课堂”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按个性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成长路径,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个性化成才。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专业群分类精准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专业群针对IT产业技术发展更新快、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矛盾、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高等问题,基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三适应”教育理念,按照数字引领、生态重塑、分类培养、人人出彩建设思路,探索人才分类精准培养,从教学标准、教学资源等六个方面增强适应性,形成了专业群分类精准培养体系。

(1)适应产业变革与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标准。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遵循教学规律,重组教学形态,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项目班,实施产教融合异步教学,实施教学过程监控,以数据导向、精准对接为主线,动态设置培养岗位群,构建“1+X+Y”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大一自然班→大二岗位班→大三项目班”两次分流的教学组织,满足学生多元发展。

(2)适应技术发展与自主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以项目化、数字化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依据,以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校企共建项目资源库、新形态项目化教材、在线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优质资源,开发教学资源,持续技术迭代,整合教育资源。

(3)适应产教融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以实战化、云实一体为导向,分类建设智慧教室、智慧实训室、实训实战云平台等多类型的教学空间,建设数字创新工场、产业学院、工程中心、众创空间等多样化的产教科融合实战基地。

(4)适应学生学习特点与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依托云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创新项目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分类实施大一情景项目教学、大二案例项目教学、大三真实项目教学,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慕课、微课等资源和项目实践,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协作实践和研发产品展示等,提升实战实训教学的效果。

(5)适应综合评价与个性发展的教学评价。以平台+数据+分类为支撑,改进多元学习成果互认的结果性评价,强化在线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探索思政、技能、素养等增值评价。

(6)适应改革攻坚与双师双能要求的教学团队。以分类发展、群体奋斗为宗旨,分类重组模块化教学团队,绘制教师发展图谱,靶向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双师素质;通过党建引领、绩效激励、文化润心,营造攻坚克难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建设举措创新,树立了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新范式

坚持“数字引领、重塑生态”建设思路,重构人才分类精准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的新路径:大数据分析产业需求,研制标准化培养+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群教学标准;数字化迭代,建设项目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智导向,打造云实一体+实战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赋能,分类打造分类发展+群体奋斗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云实一体教学环境,创新项目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数据支撑,完善过程+结果+增值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专业群的全方位数字化升级改造,增强了专业群的“适应性”,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四)教学方法创新:创新项目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在分类实施“大一情景项目、大二案例项目、大三真实项目”教学基础上,依托智慧教学与实训实战云平台,教师通过云平台下发项目实训或实战指导手册与项目开发任务工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发与课程学习,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训练、即时展现、智能评测的有机统一。基于云平台的过程管理与自动评分等功能,教师实时跟踪项目开发进度与学生学习状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和点评,实现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过程管理全程化、考核评价精准化,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五)人才培养全过程数字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构建教育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技术支撑,打破资源壁垒,以“数字+教学”为抓手,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变革了教学形态,研制课堂教学智能管理系统,开发智慧教学与实训实战云平台,适应泛在、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学情,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职业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人才培养诊断改革提供精准、及时、全面的数字支撑。教师利用“云中课堂”平台支撑为“课堂革命”,学生从智慧教学云平台中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重组与建构,学生学习大数据多维测评,精准画像,使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状况”,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监控、导学、促学”,使人才培养更具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六)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了促进教师团队自我精进、群体奋斗的管理机制

建立了专业群教师团队分类重组实施办法,研制教师发展管理系统,记录教师成长过程,绘制教师发展图谱,制定教师发展标准,形成教师自我精进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交流协作平台,出台团队分工协作办理办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文化润心活动,改革职称评聘、绩效激励等制度,形成了改革攻坚、群体奋斗的干事创业氛围与机制。

总结

专业群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弘扬黄炎培职教思想,遵循高职教学规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开展产教融合订单式项目班精准育人,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杰出教师奖”荣誉,专业群在“金平果排行榜”全国高职1187个计算机类专业群综合竞争力位居第8;获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國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部软件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标志性成果94项、省级356项;分类培养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8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学生对口就业率超80%,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成果被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32家媒体报道,在百余所院校推广应用,230所院校前来交流学习,示范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沈中彦,方向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4).

[2]康玉忠,余爱民,曾文权,梁爽.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改革创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

[3]张华,张燕,魏小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递进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教论坛,2022(04).

[4]康玉忠,曾文权,余爱民.高职“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9).

[5]曾文英,余爱民,康思琦,等.异步教学组织形式多维立体构建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

[基金项目:软件技术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DJG2019122)。曾文权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适应性精准职业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职业写作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我爱的职业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