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廉斯短篇小说《诉诸武力》的象征意义

2022-05-30王文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缩影

王文渊

内容摘要:在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短篇小说《诉诸武力》中,医生、病人、病人家长都疑虑重重,缺乏必要的自信和勇气。这篇小说表面上是医生行医经历和自我反思的详细展示,实则具有丰富的社会象征意义。小说中所展示的不同人物的复杂心态,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通民众共同心态的一个缩影,而故事的主人公兼叙述者的医生身份及其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剖析意识,则无疑又加深了这一主题思想的普遍意义,也使作品的社会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关键词:《诉诸武力》 象征意义 大萧条 国民心态 缩影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成绩斐然的儿科医生,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 1883—1963)的文学成就也同样令世人瞩目,最终在美国文坛牢牢地占有了一席之地。威廉斯主要以诗歌创作著称,但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也以文体清新、内容深刻、寓意丰富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发表于一九三三年的《诉诸武力》是他的短篇小说名作之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首先,这篇小说的独特风格令读者耳目一新,小说中的“很多直接引语和对话都没有用引号,作者省去引号是为了使文章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1]其次,作者以自己的多年行医经验和人生思考为基础,展示了医生这一职业要时刻面对的二难选择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体验。再次,这篇小说的发表时间也赋予它特殊的时代意蕴。《使用武力》首次发表于一九三三年,恰如其时地“反映了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通民众对一切充满疑虑的心态”[2];而正是在这一年的三月四日,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试图克服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困难,给美国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一.医生面临的艰难选择

短篇小说《诉诸武力》通篇展示的是一位医生的出诊经历。主人公兼叙述者“我”是一位儿科医生,应患病女孩家长急切的电话请求,赶到病人家里去看病。面对小女孩极不信任的敌对目光,我报以自己引以为豪的职业微笑,并尽量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和表情引导小女孩张大嘴巴让我看看她的喉咙是否正在发炎,因为她已经发烧三天了,而且她所就读的学校已经出现了白喉病例。随着我逐渐靠近,小女孩突然本能地用两只小手来抓我的双眼,将我的眼镜打到了几英尺开外的地上。面对第一次努力的失败,作为医生的我并没有因此生气或者就此放弃,而是戴好眼镜,继续和蔼地鼓励小女孩张大嘴巴,同时把主动权交给了她:“你是愿意自己张开嘴巴呢,还是要我们替你把它打开?”[1]小女孩仍然毫无配合检查之意,而为了保护她以及其他人,我又必须检查一下她的喉咙。我和小女孩之间的冲突正式开始了。由于对作为医生的我充满恐惧感,小女孩疯狂地挣扎,她的父亲只是木讷地紧紧抱着她,面对自己孩子的抗拒他心慈手软,根本帮不上忙;她的母亲只是痛苦地在他们身后走来走去,不仅一点忙都帮不上,还时不时地冒出几句松劲的话来。关键时刻我也有些怒不可遏,就用左手使劲抓住小女孩的头,右手把医用压舌板伸到她最后的牙齿后面去,迫使小女孩张开了嘴巴。遗憾的是我还什么都没有看清楚,小女孩就将压舌板咬碎了,导致我的第二次努力也以失败告终。小女孩的舌头被割破了,嘴巴已经开始流血,她的尖叫也更加地歇斯底里。我命令她的母亲找来一个把柄比较光滑的匙子,开始对小女孩实施一场不合理智的进攻,终于用武力制服了她的颈部和下巴,把银匙塞到了她的喉咙,看到了真相:她的喉咙正在发炎,而她一直想隐瞒这一点。小女孩也被彻底激怒了,她满眼泪水,企图再次挣脱她父亲的怀抱扑向我。

在这个故事中,医生的确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从医学诊疗的角度理性地来看,小女孩已经发烧三天,脸色通红,呼吸急促,而且所在的社区好多人已经生病,就读的学校当月出现过几例白喉患者。所以,医生不仅不能听她信的一面之辞,而且有充足的理由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和方法让她张开嘴巴接受检查,以便对小女孩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也保护其他人的健康。但是,如果从保护孩子天性的角度来人性化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在是否必须诉诸武力这一点上,医生显然是有些操之过急了,甚至有点失去理智。造成这一不够理性的仓促行为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出于职业习惯,医生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女孩及其父母的话不可信,更何况从姓名判断他们是北欧移民,他们的文化倾向于宽容和忍耐。其次,小女孩的父母没有明确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等于间接地要求医生继续检查,医生没有理由推却,同时也必须用检查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推断。再次,医生经验丰富,也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病人,自信有能力也有办法征服这个倔强的小女孩,最终用铁的事实证明自己的判断,让小女孩一家心服口服。总之,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职业自信心的驱使,医生最终诉诸武力,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医疗诊断任务,也发现了小女孩病情的真相,却对小女孩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个艰难的选择之所以具有争议性,是因为诉诸武力一方面的确达到了准确诊断、治病救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伤害了一颗幼小稚嫩的心灵。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女孩喉咙发炎这一真相的存在并不能自然地抵消或者减轻她所遭受的伤害,也不能自然地证明医生诉诸武力的行为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的父母同样面临这个痛苦的抉择,同样在遭受心灵上的煎熬。貌似处于主动地位的医生心里也不轻松,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情理,对自己充满怒气、近乎失去理智的做法感到内疚。掩卷沉思,我们不禁要问:一次治病救人的善举,却充满了痛苦和自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深刻的寓意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挖掘呢?

二.“我”的自我剖析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作为医生的我虽然通过强硬的手段征服了小女孩,完成了诊疗任务,将铁的事实摆了出来,但内心并不平静,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及其动机是否合乎情理。首先,我对自己的职业形象持怀疑态度。我自认为面带的是最为标准的职业微笑,可小女孩并不认可。在小女孩的眼里,我绝对不是什么好人。我不希望她的母亲说我是个好人,更不希望她特别强调我是不会伤害小女孩的。治病救人本是引以为豪的崇高事业,而我却把它看成是一场胜之不武的战斗,战胜之后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我的歉疚之情和深刻反思,既包含着对小孩子无知无畏意识的无奈之感,也有对一般人对医生这一职业所抱误解的嘲讽之意。其次,在诊疗的过程中,我自己很清楚我对小女孩的态度在逐渐地发生变化,慢慢地对她产生了莫名的厌恶感;而且,随着检查小女孩喉咙的努力的一次次失败,这种厌恶感在逐渐地加深。刚见面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小家伙,外表健壮得像一头小母牛。”[1]两次检查喉咙的努力均告失败后,我觉得她是个“野蛮的小家伙。”[1]小女孩咬碎压舌板后,我觉得她是个“可恶的小家伙。”[1]这个态度转变过程说明,我不是德高望重的模范或者超然世外的圣贤,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具有普通人所有的情绪失控和情感爆发的潜质。面对小女孩的拒不配合和近乎野蛮的反抗,我也会失去理智,怒气逼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并最终诉诸武力。再次,我对自己的强硬行为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我一边把匙子的把柄塞进小女孩的喉咙,一边认为自己是失去了理智,才會在盛怒之下向小女孩发起了进攻。我感到“向她进攻是一种乐趣,我的脸因此而灼热起来。”[1]我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在尽一个医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努力保护小女孩以及其他人的健康,另一方面却由于渴望释放肌力,“会产生盲目的愤怒以及一种成人的羞辱感,在这种狂怒和羞辱感作祟之下,一个人就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1]社会责任感、暴力倾向、成人的羞辱感和无奈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作为医生的我当时复杂的心态和强烈的自我剖析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这样的道德分析,说明我的确是一位具有社会良知和人道主义情怀的好医生。

三.大萧条时期普通民众心态的缩影

一九二九年三月四日,共和党人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在一九二八年竞选时,胡佛曾十分坚定地向美国民众许诺:要让家家的锅里都有鸡,家家的车库里都有车。[3]胡佛上台时,举国上下一片乐观的氛围,而他的“施政纲领意味着锦上添花,要把一个日臻完美的社会建成人间天堂。”[3]一九二九年九月,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还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4]然而,就在当年的十月二十九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引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在大萧条时期(1929-1933),美国有三千七百多家银行和十万多家工厂、企业倒闭,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一半多,失业人数高达一千三百万。[5]一九三三年,胡佛总统无限失望地离开了白宫,同时倍感失望的还有美国民众。送走了胡佛,民众一方面寄希望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及其新政,同时也不无疑虑,忧心忡忡。

短篇小说《诉诸武力》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和直接思维,以小见大,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美国普通民众的这一复杂心态。小说中虽然只有四个人物,却个个疑虑重重,缺乏自信,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心理。小女孩虽然长得健壮,但是身心都不健康:一方面,她身体确实有病,而且还比较严重,具有传染风险;另一方面,她的幼小心灵似乎受过严重的创伤,对成年人的世界十分恐惧,对成年人的善意行为也极不信任,既不愿意告诉父母和医生自己喉咙发炎的真相,也拒绝张开喉咙让他们检查。小女孩的父母对医生的医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不愿意较多地透露孩子的病情,一切全凭医生诊断,其实也是想检验一下医生的真实水平;在管理孩子方面,他们也显得手足无措,毫无信心,关键时刻一点忙也帮不上,还总是说错话。其实这一切无非表明,他们不仅社会地位卑微,而且缺乏驾驭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果说小女孩的疑虑是出于年幼无知和小孩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她的父母的疑虑是由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情势所决定的,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医生的疑虑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就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而言,医生处于主导地位,有一定的支配权,有权力要求病人及其家长都听他的吩咐,但他的疑虑也最重。他不仅怀疑自己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怀疑自己检查病情的动机和检查行为的合理性。医生的疑虑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如果说由于大萧条的巨大影响,一九三三年的美国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民不聊生,那么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无疑被时人看成是一剂良药:人人都希望新政能起死回生,让经济尽快复苏,让民生得到根本改善。医生怀疑自己的诊疗行为动机的合理性,怀疑自己的医者形象和医者仁心,实际上是对罗斯福新政的一种影射,一种担忧,一种怀疑。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复苏的显著效果,但在新政伊始,民众持深深的怀疑态度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胡佛总统几年前的竞选承诺和他的实际政绩之间的巨大反差还历历如在目前,致使民众对政府几乎完全失去了信心。

短篇小说《诉诸武力》风格独特,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思维,以简洁明快而又略显急促的节奏叙述了一位儿科医生一次难忘的行医经历,展示了医生深刻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心底难以释怀的自我怀疑。在这篇小说中,作为主人公兼叙述者的医生、生病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家长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某种心病。他们都疑虑重重,缺乏正确面对生活所必需的自信和勇气,致使一次治病救人的善举最终演变成一次令所有人倍感尴尬的难堪经历。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次司空见惯的行医经历和一个高度负责的医生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我反思。从更深的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实际上具有极其丰富、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小说中的四个人物程度不同的病态心理,实际上代表了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通民众的共同心态,折射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生活风貌,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一个绝妙缩影。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小说中的我既是主人公和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具有极高的道德良知,而且还具有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解剖意识。他的身份、良知以及自我反思、解剖意识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了故事的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社会象征意义,凸显了其主题思想的普遍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评论家M.L.罗森塔尔指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短篇小说“通常都是对美国底层现实的最好展示,尤其是其中的粗野、肮脏、悲怆、冲突。”[6]对于这一评价,威廉斯当之无愧,《诉诸武力》也同样当之无愧。如何多角度地看待《诉诸武力》中的这些特质,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真知灼见定会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杜丽霞.英语短篇小说选读·美国篇[Z].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89-200.

[2]王守仁,刘玉红,赵宇.英美短篇小说[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9.

[3]郑启梅.美国总统就职演说集及背景与评论(1905—1989)[Z].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61.

[4]百度百科.大萧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8%90%A7%E6%9D%A1/3304?fr=aladdin.

[5]李公昭.20世紀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

[6]May, Charles E. Short Story Writers (Revised Edition.)[M]. Hackensack:Salem Press, Inc., 2008:1103.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缩影
京张铁路三部曲: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进步与产业振兴的缩影
悉尼中国城:南半球华人生活缩影
大题小做,施工图是一个建筑项目的缩影
仪式是文明的一个缩影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纪录片里的品牌缩影
VINTAGE VALUES
精品酒店中的在地文化缩影——精品酒店设计专辑
最美缩影
世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