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该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2022-05-30邢红霞
邢红霞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科学领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幼儿在亲身感知、实际发现中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了解更多有趣的科学原理。在科学活动构建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从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视角出发,激活其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让幼儿形成自主探索、独立探究的意识,通过亲手实践与观察探索解开神秘的科学原理,获取有益于其身心成长的经验。
一、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活科学好奇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这要求教师立足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变成一种教育。3~6岁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面对生活中不同的现象及情境时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常常缠着教师或父母询问,如“花朵的颜色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冬天小树就‘不穿衣服了”“星星为什么在天上,可以放在家里吗”……基于幼儿这一特点,教师构建科学活动时可从身边的生活入手,通过反问的方式激活幼儿的科学好奇心,使其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
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观察春季花开,聆听夏季蝉鸣,欣赏秋季硕果,讨论冬季白雪。教师在进行课程构建时可以从幼儿熟悉的环境出发,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活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科学的现象并向幼儿提出问题,如“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为什么有些门要横着拉开,有些门要前后推开”“为什么小朋友长得不一样高”“夏天会下雪吗”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生活,教师的提问能让幼儿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长此以往,幼儿会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探索欲。教师利用生活环境给幼儿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增强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动手实践与操作的兴趣。幼儿在提出问题、大胆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好奇心转化为科学探索的动力和科学学习的内驱力,这为后续科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科学教育选材,便于幼儿理解
在点燃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后,教师要注重科学教育选材。3~6岁儿童玩心重、好奇心强,虽然探究欲强,但其活动能力有限,思维发展处于具象化阶段,对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在选择科学活动素材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教师利用幼儿较为熟悉的材料组织科学活动,能快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幼儿主动地挖掘原理、发现真相,从而获取全新的科学经验,提高科学活动开展的效率。
三、分层投放材料,满足不同幼儿需求
科学探索材料是决定科学活动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师作为科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发起者,一定要立足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投放活动材料。以科学主题活动“奇妙的光影”为例。本次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光影的奥秘,鼓励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光影的魅力。在创设科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进行合理分层,确保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与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需求。对于小班幼儿的科学活动,3~4岁幼儿动手能力较差、科学活动经验不多、实践探索能力有限。對于此类幼儿,教师要适当降低活动难度,在投放材料及活动道具时应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的物品,如硬纸板、手电筒、安全剪刀、遮挡板、洞洞板等,以便幼儿使用和探索,满足小班幼儿对活动的需求。对于中班幼儿的科学活动,4~5岁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简单的科学活动经验,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活动的操作难度,投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铁片、透明塑料卡、不同厚度的遮挡板等,鼓励幼儿在科学实践中通过对比进行探索、学习,从而让幼儿了解影响光影变幻的因素,促使幼儿在实践体验中掌握科学变化的规律。对于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5~6岁幼儿的综合素养较强,在科学活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及目标。教师可以投放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科学实验图像、万花筒、望远镜、放大镜等,引导幼儿通过游戏素材主动解开光影变化的奥秘,加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四、聆听幼儿需求,科学活动“幼本化”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开发科学活动时要遵守“幼本化”的教育原则,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将科学活动的主导权、决定权交给幼儿,尽最大能力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以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为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不同颜色混合后会产生全新的颜色,并对颜色的变化展开了讨论。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开展了以“颜色的变化”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将活动的主导权和设计权交给幼儿,询问并倾听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想法和需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引导幼儿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不同颜色的混合会出现哪些全新的颜色呢,在这次活动中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在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及时补充活动素材,满足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需求,让其与同伴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揭开“颜色的奥秘”。
五、构建生活化科学活动,贴近幼儿思维
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是对生活现象最好的解释。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所选择的内容要结合幼儿现有的基础和生活经验,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科学活动,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一日生活皆课程”,与其他学段不同,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佳素材。教师在科学活动的构建中,可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向幼儿渗透科学知识,随时随地构建科学活动,给予幼儿别样的科学体验,在一日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例如,在每日的盥洗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边使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边向幼儿讲解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让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消毒、讲卫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于能力较强的大班幼儿,教师还可以向其介绍洗手液、肥皂的组成部分,随时随地渗透科学知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获取全新的科学知识。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云朵、月亮、星星,向幼儿渗透有关宇宙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一日生活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契机,随时随地构建科学活动,以激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保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利用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科学活动题材,随时随地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开阔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形成好问、好学的科学学习态度。
六、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科学活动随机化
科学活动应具有随机化的特点。3~6岁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科学活动随机化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不同的环境、时间下随机生成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突出随机化的教育特点,让幼儿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逐步强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对昆虫产生了较强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将昆虫作为科学活动基础,随机生成“有趣的昆虫”探究活动,并在班级中为幼儿投放不同的昆虫标本,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让其在自主探索中认识并了解不同昆虫的特点。教师在构建科学活动时要保证教育随机化,观察幼儿的成长状态,根据其讨论和感兴趣的话题随机创设科学探究活动,促使其获得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
七、加强科学常识培养,彰显科学活动魅力
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科学常识的培养,有效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感受科学活动的魅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例如,在以“动物”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向幼儿科普一些科学常识。如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小蝌蚪找妈妈》向幼儿介绍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特征和习性;利用绘本《上夜班的动物》使幼儿认识蝙蝠、猫头鹰等夜间活动的动物,让幼儿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哪些动物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利用绘本《壁虎妈妈的尾巴》让幼儿知道“断尾”是壁虎的特点,壁虎的尾巴也有再生的功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对科学活动展开延伸,创设系列科学主题的活动,在科学区投放绘本《动物之最》《小鱼是怎样睡觉的》《恐龙都有哪些种类》《瞧!这些病》《你好,我是细菌》等,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科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科学活动的主导权、决策权交给幼儿,但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要有机渗透,适时做出教育引导,随机生成科学活动,让幼儿获得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家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