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的区域生态建构实践

2022-05-30李玉顺安欣李磊何娟周颖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合应用行动研究中小学

李玉顺 安欣 李磊 何娟 周颖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已从技术驱动走向业务融合、机制创新、文化创生发展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走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同步时代进步,新的机制生成、新的教研与科研文化创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北京市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例,呈现独具特色的信息化融合区域生态:一是区域教委整合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科研、培训部门,创生协同的区域跨部门合作文化;二是区域邀约高校学科专家、科研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跨专业力量,以及智能教学产品服务商等多方力量,为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撑;三是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以及“全员”参与式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对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性实践,提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四是通过跨学科专家团队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专业能力支持,开展年度性区域智能教学融合发展水平测评,确保区域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专业化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释放多方合作创新机制效能,充分利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拉升作用,优化生成更多适用于学科的智能教学资源,助力教研发展指向素养导向的现代课堂评价,为师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英语教学;融合应用;智慧教育示范区;行动研究;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10-0067-10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越来越赋能教育领域发展[1]。在国内,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态重构。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智慧教育示范区”名单,要求各示范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能力、素养培育为重点,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满足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4]。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赋能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系统也因此开始变革[5]。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成为当下教育系统变革的重要命题。

另外,近年来,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不应仅满足于教学过程规范化,更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成为一名研究者[6],进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要从“教书匠”向“专业人员”转变,从“技术型”向“研究型”转变[7]。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对教师的支持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使其主动、能动、可持续发展[7]。

为科学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以学科融合为抓手,深入落实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为促进教师面向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东城区以“全员”课题形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思路,创新了系列融合应用机制,建构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的区域发展新生态。

一、多方合作赋能,

探索信息化深度融合新机制

伴随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从实践来看,这一发展也带来一些特别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了传统教育;实践中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缺少对融合应用方法、策略的关注,出现了“买得多、用得少”现象[8]。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需特别关注智能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使教育信息化进程真正进入到教与学层面。在这一背景下,仅靠行政部门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业务部门深度参与。为探索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东城区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了多方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以行政部门牵头,高校、研训、技术服务等多部门合作,突出多方主体参与、多部门协同推进,采用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机制,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东城区以区教委信息办牵头,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科研、培训部门,跨专业领域的高校专家团队,产品服务商以及一线教师等多主体参与,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各参与主体在其中承担着各自的角色:

(一)政府相关部门

在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任务引领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东城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协调落实建设资金。东城区教委积极行动,加快区域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不断推进工作,以保证示范区目标任务的完成;依据《东城区智慧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20—2022)》,提出“1+7+N”(一个数据大脑、七项重点工程、N所未来学校)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模式;设定“东城区人工智能英语学科融合实践”项目(以下简称AIED项目),并通过该项目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融合生态探索与实践。

(二)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教研部门从英语学科教学出发,向中学英语教师阐明AI技术为区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的助力,并制定两年研究计划,号召全体中学英语教师申报课题,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科研部门负责教师子课题,开展全过程规范性指导,对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培训和指导,并与高校专家协调合作,共同引导教师子课题的研究。培训部门依据课题推进进程,组织课题参与教师“按需”培训,包括智能技术产品培训、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培训、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等。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是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深度融合工作推进的特色性保障。

(三)高校专家团队

在智慧教育示范区融合实践进程中,高校专家承担着教师课题指导者的角色。每个课题组配备教育科研、教育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的专家,以指导教师课题专业化推进。高校专家还支持培训活动的开展,如做讲座、为示范性开题提供指导建议等。另外,东城区教师科研有着坚实的一线实践基础,为高校专家团队服务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产品服务商

产品服务商主要负责提供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对产品功能进行培训,并积极解决产品使用中的问题、功能诉求,为一线教师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支持教师课题研究顺利开展、降低教师面对新技术时的焦虑、保障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东城区与产品服务商建立了合作优化机制,面向师生常态应用场景进行产品迭代与优化。

(五)一线教师

以“全员”科研方式推进教师持续性使用技术,并不断探索技术使用路径、创新技术使用方法,通过科研不断探索技术如何应用于学科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增加了与专家、同行的对话机会,在实践中拓展视野、丰富科研经历、提升科研能力、增长教学水平。另外,教师个人工作、发展也实现了全方位整合,具有节省时间、课题培训计入继续教育学分、课题成果可以发表在相关平台等优点,为后续评奖评优提供实质性帮助。

上述多方合作机制创新了智慧教育示范区意义下的教育新生态,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迈向教育数字化征程作出了有效探索。

二、行动研究,着力提升教师TPACK能力

(一)选定实验学科,发现研究问题

智能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学科教学。为探索智能技术区域应用实践,东城区首先在学科层面上进行了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东城区最终选择了中学英语学科,原因是:①《2019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是技术应用最为深入的学科[9],最具普适性价值。②素养导向的课程提升了对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诉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提出听、说、读、看、写是外语学习的核心活动,要让学生围绕语篇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分析与论证、批判与评价、迁移创新等活动,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学会学习[10]。③考试评价深度牵引学科教学实践变革,英语学科测试重点逐渐由语言基础知识考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过渡,主观题数量也逐渐增多[11]。北京市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从2021年起在高考英语科目中增加口语考试,英语听说能力考查将占50分[12]。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英语教师把大量时间投入到纠正学生口语发音、作文语法错误等耗时耗力且具有一定机械性的教学任务中[13],就难以保证有充足时间设计和实施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英语教师迫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质量[14]。从实践来看,英语教师的某些工作正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或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智能批改作业、试卷、评分、纠正发音、批改作文、个性化教学设计、针对性辅导等,特别是在支持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方面,人工智能都比人做得好[1],教师角色必将发生改变[15]。

因此,东城区选择英语学科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深度融合推进的抓手,带动智慧教育赋能的融合实践体系建构。智能技术能用于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提供认知工具等,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课程样态,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另外,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来看,英语学科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提倡教师设计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研究还发现,借助智能技术能创设真实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可采取英语配音方式,用真实的语感、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习兴趣[16]。智能技术能提供测评的及时反馈、记录过程数据、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读写能力训练来说,阅读分层推送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写作自动批阅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学情分析有利于进行教学设计[1]。

基于上述发展进程,2020年10月,本研究对东城区拟参与课题学校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总体来看,教师对智能技术进入教学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认为智能技术产品可以从减负增效、支持自主学习、丰富授课形式等方面为教学提供帮助,愿意在后续教学中持续使用智能教学产品。但也有教师认为,当前智能教学应用在易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实践上也存在有一定困难。具体困难包括:①学生自身能力与素养不足;②学习内容适切性不高;③技术环境保障性不足;④教学过程未能同步提升优化,缺少对学习过程行为数据的关注,难以智慧生成。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英语学科深度融合面临着多因素制约,行政性推进模式需要因情因景调优,促进信息化融合多要素提升的关键是提升区域融合发展韧性力量,以持续提升一线英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

(二)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获得与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最为关键[17],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寻求新的途径。研究表明,当教师工作自主性越高,他们越能深刻地体会工作的意义,获得更高的责任感,进而创生更优化的育人成效[18]。

为此,经过积极研讨,东城区逐渐形成新的探索方向:以“全员”参与方式,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区级课题;以行动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提升教师TPACK能力水平。最终形成如图2所示的中学英语教师“全员”课题参与专业发展框架。课题由东城区教委信息办统筹、东城区课题管理办负责管理与实施、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协助。为发挥一线教师实践优势,项目团队确定了以“行动研究”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公布了研究方案。东城区教委信息办牵头,跨部门合作成立课题开展助理团队,承担课题开展沟通与推进。通过访谈发现,该助理团队表现出高度的投入与收获感,为使与教师的对话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团队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科研知识体系。一方面,基于课題与不同领域专家对话,反思工作进程,实现专业成长;另一方面,积极学习网络相关资源,并不断推进课题向前进展,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迭代发展,建构区域多部门协同的有效服务机制。

通过上述过程,2021年,所有参与课题的英语教师都经历了规范的教育科研过程。以明确课题思路及发布子课题研究方向为起点,教师经历了课题申报书写作、多轮专家评审和迭代修订、完善课题申报材料、深化研究问题把握、规范教育研究课题流程等,并在多方协同支持下,实现课题研究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对智能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解也更加深入。2021年11月,在对全区470位中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和六位教师课例分析中发现,教师关于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有效发展,TPACK知识水平已经超出一般水平(一般水平为3分,满分为5分,下同),如图3所示。教师AI-TPACK测评工具主要参考施密德(Schmid)等人研制的教师TPACK测评问卷[19],并依据东城区英语教师訪谈和智能技术的特点进行改编。

三、跨学科专家协同,助力课题深入开展

在融合课题推进进程中,教师获得的专家支持逐渐从单学科专家指导,走向多学科专家指导,并进一步走向跨学科专家协同指导,这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科研素养的提升,仅靠自我驱动的自然生长是不够的,需要外力支持,并探索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有效校本研修路径,构建学习共同体[20]。在实践上,学习共同体已呈现出可验证的成效:一些研究表明,专家对中小学教科研指导的持续性跟进与学校科研绩效提升效果成正相关[21];在专家支持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过程中,需关注不同教师群体差异化发展需求,对不同教师群体应分层分类提供科研指导[21]。基于此,东城区邀请了三类专家对英语教师课题开展提供支持,即英语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科研专家各6位,并以多学科专家协同指导为取向,在2021年下半年,分成六个课题组对英语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课题指导服务。

专家团队同步课题进程,提供“伴随式”指导服务:通过对教师课题申报书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如申报书写作整体偏简略、文献阅读及对研究专题理解深度不够、整体偏向于工作话语逻辑,以及关键概念阐述不清晰等。针对这些情况,专家团队对课题申报书进行了规范化指导,并开展专业讲座,对课题申请、课题开题进行专项指导,观摩示范性课题开题活动。同时,对课题开展提出整体建议,贴切教师需求开展课题指导工作,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引导教师从小点切入,以问题导向、计划先行、展示搭台、反思提升为路径,以案例研究为抓手,通过活动融入学科专家、技术专家、技术平台服务,以及教研、师训和行政多方协同力量,助力教师走向科研场景。

上述行动过程也是专家们服务深化的进程——专家团队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精炼、动态跟踪和持续深化。推动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一项挑战性任务,需要一线教师学习更多学科、技术、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知识,科研专家、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跨学科团队协同。2022年3月,本研究对专家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家感知的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东城区设计了教师课题开展培训系列课程,教师可依据个人需求选修课程,以解决课题开展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过程的行动性、动态调优性特征明显。

上述跨专业专家协同产生了积极成效,在访谈中发现,基于行动研究的课题引领,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升。不少教师开始时是被动地参与课题,到后来尽最大可能从忙碌的工作实践中挤出时间开展课题;开始时是被动地参与课题培训,到后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培训活动;开始时提交材料拖延,到后来按时提交材料。教师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完成课题信心也得到增强。课题推进过程中带来的获得感、成就感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

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感知到了教育科研的价值。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开展的第一步是发现有意义问题,对这一命题的认识突破明显,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解决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也更为聚焦、更具专业性。教师对技术应用于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从开始时关注技术的选择,转向关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有效应用。教学是其中的核心之义,这与TPACK知识的核心指向一致,反映出教师对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新理解、新进展。

整体而言,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融合课题实践表明,跨专业专家协同机制具有生命力,教师在科研意识、科研观念、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年度测评跟进,确保师生素养正向发展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助动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正向发展,本研究对东城区相关对象拟进行连续五年的测评,以深刻呈现不同视角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特征与趋势。项目计划从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

(一)人工智能对学科教学变革及学业发展影响的观察

这一层面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多维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东城区以英语学科为重点,关注学业成绩、学科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等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应用影响,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一线实践的真实数据。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从人工智能对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研究出发,扩展到人工智能对于当下教育改革进程有怎样的作用、人工智能对于当下教育改革有哪些可能途径和策略、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改革产生的效果等。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和学生特征品质的观察

这一层面从教师和学生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人的发展,研究和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素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师生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有哪些特征和品质、目前已经具备哪些特征和品质。

(三)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系统解构重构进程的观察

这一层面从家长及社会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社会大众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东城区以英语学科的学习为观察点,以此推知整个社会教育意识的更新与重构,以面向未来的教育系统重构与发展愿景,探究和展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及其影响。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从人工智能技术出发,研究教育应用面向21世纪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解构和重构,以及这些解构和重构对当下教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为了科学评估观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和学生特征品质,高校研究团队开发了面向英语学科的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工具。其中,教师测评模型主要参考吴砥等[5]提出的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专业发展、信息伦理与安全等要素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对于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建构[22-24],从智能教学意识(技术接受度)、智能教学知识和应用、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智能技术伦理和安全等各方面对教师进行测评,以反映教师视角的智能教学产品应用现状,如表2所示。学生测评问卷主要参考汪明[25]提出的学生智能素养框架,从AI意识、AI知识、AI应用、AI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

从2021年全员教师的测评结果來看,教师对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态度,感受到了较为优越的智能技术软硬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图5所示(各维度含义见表2)。特别是在“绩效期望”方面,均分达到了4分以上,教师普遍认识到智能技术对于教学的有用性。从调查结果看,有9.09%的英语教师对智能技术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和非常高的使用频次,这将成为后续研究中重点关注的群体。此外,教师自身AI-TPACK水平也发展得很好,能较好地将智能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对不同群体的教师进行分析,发现教龄越大的教师,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方面越薄弱。在后续课题推进过程中,应关注这一情况,可根据需要开展年轻教师与年老教师结对帮扶活动,使年轻教师发挥在新技术使用方面的优势,年老教师发挥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优势,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智能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此外,从不同要素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来看,教师得到的技术支持能有效帮助其提升AI-TPACK水平。在后续课题推进过程中,需更多技术专家给教师提供便利的支持服务,以提升教师的AI-TPACK水平,更好地使智能教学产品发挥作用。

从学生视角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处于“泛AI”环境,并非局限于教师主导使用的智能英语学习软件(如英语E听说、优题网等),而是自主探索了很多基于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工具(如百度翻译、英语趣配音等)。总体来看,学生对智能技术接受度较高,借助AI进行学习的动机较强,具备的人工智能素养也超出一般(3分)水平。如图6所示,学生AI学习动机主要为内部动机,表现为学生对AI英语学习软件中呈现的文化产品兴趣较高(3.95分),自我感知的AI英语学习体验良好(3.62分),能够将AI英语学习程序视为获得自我提升的工具(3.57分)。相比之下,他人期待(3.18分)和工具性防范(2.65分)维度得分较低,表明学生借助AI学习英语的外部动机较弱。可见,借助AI学习英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带来良好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应积极推动AI在英语学科的学习应用。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93.66%的教师担心“学生缺少自制力,容易被智能技术产品影响注意力”,但从学生视角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使用AI时的自我调控能力已经超出了一般(3分)水平,如图7所示。学生能较好地进行AI学习环境建构、目标设定、自我评估、向他人寻求帮助等方面的自我调控,但在执行任务策略和时间管理方面得分低,在后续研究中将给予关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使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时,需多方支持和引导,培养其增强自我调控学习能力。在后续的课题推进中,教师、家长等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借助AI产品学习时采用的任务策略,引导学生做好时间规划管理,使AI教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目前来看,教师视角和学生视角的年度调查整体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势,表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调查也发现,在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为后续课题推进提供靶向问题的发展思路。总之,年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调查,能为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指引方向,让教育信息化推进者和参与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和调整,以确保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正向发展,让智能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结论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是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案例。本研究梳理了北京市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在构建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生态过程中的发展思路,从多方合作机制、行动研究方法、跨学科专家支持、年度测量评价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的机制创新和实践进展,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案例。在未来发展中,应积极释放多方合作创新机制效能,充分利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拉升作用,优化生成更多适用于学科的智能教学资源,助力教研发展指向素养导向的现代课堂评价,为师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唐汉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39(11):18-2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0-12-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4]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2019-05-30)[2020-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5/t20190517_ 382370.html.

[5]吴砥,周驰,陈敏.“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56-63.

[6]张光陆.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师知识:特征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3):62-67.

[7]商应丽,曲铁华.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创生[J].现代教育管理,2018(5):74-79.

[8]张华.论教师发展的本质与价值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22):16-24.

[9]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9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1]陈新忠.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7(9):14-15.

[12]邱乾谋.明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试,听说机考满分50分[EB/OL].(2020-10-13)[2020-12-12].https://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b16573ae4b02a 9fe2d558f9/AP5f856c05e4b03c6143b48b1d?isshare=1&app=5ec1eb27e4b0a59cede786ed&contentType=0&isBjh=0.

[13]王珊.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14]TANG W, LIANG X.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bility system of english teacher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gro Food Industry Hi-tech, 2017,28(1):1064-1067.

[15]陶西平.未来不再遥远[N].中国教育报,2018-09-30.

[16]POKRIVCAKOVA S. Preparing teacher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I-powered technolo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2019,7(3):135-153.

[17]KOH J H L, CHAI C S, TSAI C. Examining practic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pathway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 Instructional Science, 2013,41(4):793-809.

[18]曾练平,王语嫣,曾垂凯,等.工作自主性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工作重塑与工作家庭平衡的链式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21,44(3):705-712.

[19]SCHMID M, BRIANZA E, PETKO D. Developing a short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xs) and compar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an integrative and a transformative model[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0,157(Nov.):103967.

[20]李清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4):98-99.

[21]张祥兰.什么样的专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科研绩效——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8):72-81.

[22]刘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12-18.

[23]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1-127.

[24]許亚锋,彭鲜,曹玥,等.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数智素养之内涵、功能与发展[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6):13-21.

[25]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智能素养构建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8(2):83-85.

作者简介:

李玉顺,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理论与实践、慕课及在线学习,邮箱:lyshun@bnu.edu.cn;

安欣,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评价,邮箱:202131010046@mail.bnu.edu.cn;

李磊,主任,中教一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邮箱 :lilei0901@163.com;

何娟,四级主任科员,硕士,邮箱:87687054@qq.com;

周颖,副教授,博士,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线学习、科学教育,邮箱:yzh@bnu.edu.cn;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bject Teaching

Yushun LI1, Xin AN1, Lei LI2, Juan HE2, Ying ZHOU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Do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1)

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moved from technology driven to a new stage of oper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further facilitate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on towards higher-level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emergence of new mechanism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e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lligen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ecolog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Firstly, the Do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ssion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o create a collaborative regional cross-sectoral cooperation culture; secondly, the region invi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forces, such as university discipline experts,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t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perts, as well as multi forces such as intelligent teaching product service providers, so as to offer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region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rdly, it encourages teachers to conduct “Action Research” and carries out all staf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n promotes teachers in-depth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ubject teaching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urthly, it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team, and carries out annual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lligent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the integrated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isciplines.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actice, this development idea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As the creation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above regions has important guiding and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o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fully tap the efficacy of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optimize and generate intelligent teaching resources suitable for the discipline,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guide the quality oriented modern classroom evaluation with powerful suppor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ve application;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ction research; K-12

編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猜你喜欢

融合应用行动研究中小学
初中数学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电气工程中电气和自动化的融合应用分析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