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课堂中师生在线面对面交互行为分析
2022-05-30张迪王帆
张迪 王帆
摘 要:直播课堂是基于在线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的面对面在线课堂,直播课堂中师生交互行为影响课堂整体质量。文章根据视频分析法,对直播课堂中师生交互行为进行了编码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学生对直播课堂的学习体验。结果发现:直播课堂的整体结构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积极参与为主,学生话语占比较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线上学习得到充分的支持与帮助,教学进度合理,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与满意度较高;学生认为在线的便捷交互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堂的参与感更强。最后,作者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直播课堂交互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直播课堂;混合教学;在线交互;视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10-0108-08
一、引言
兰迪·加里森(Randy Garrison)将混合式学习称为“经过精心选择下互补的面对面与在线方法、技术的有机整合”,除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明显整合之外,“有机”反映了具体实践的基础[1]。因此,混合教学可以理解为互补的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有机整合。例如,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教学,称之为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简称BL)。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自上而下组织开展在线教学,掀起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了在线教学的普适化,使教学线上开展成为可能。期间出现的在线“直播”授课与在线异步教学管理结合的课程,也是一种互补的线上混合教学。
“直播”具有实时性、多时空性、交互性、临场性与参与性特征[2],疫情期间无法实现物理课堂的教学,基于“直播”的线上同步、异步混合教学是疫情期间居家在线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高校的授课与教研中得以较快推进。有研究认为,基于直播技术的高校同步混合教学,能够为特定情境下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3];基于“直播”的在线课堂能够实时互动、多模态表达和传统课堂的现场感强等优势结合,促进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4]。
直播课堂的优势为:师生面对面的出现,还原传统课堂教学的形态,能够体现出群体学习的社会性因素;基于视频会议的直播教学,为开展小组讨论、协作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支持,实现了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屏幕共享、即时互动有助于课堂答疑、知识共享、问题解决,促进了认知发展;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与发言,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进行个别指导与关注。
人际交互是影响课堂成效的关键因素,包含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5]。直播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形态、对话互动方式,进而改变了课堂上人际交互的形式。然而,师生分离下的远程课堂交互质量能否保障还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选取了J高校面向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的知识与技能。研究选取直播课堂真实课例录像进行深入观察、量化分析,剖析交互深度。
二、设计实施
(一)基于直播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疫情期间,该课程采取线上教学,依托腾讯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直播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利用“云班课”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班级组织管理、发布资源等。课程成员由1名教师、1名助教、49名学生共同组成,课程设计围绕教学准备、课程开展、考核评价三个阶段展开,如图1所示。
(二)基于直播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1.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相较于线下课堂,直播授课的教学环境转移到了移動终端设备支撑下的线上课堂。原本师生聚于一堂的授课方式变为基于直播平台下的远距离在线授课,因此师生在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上也会发生变化。
(1)软硬件要求
线上授课离不开软硬件的共同支持。硬件方面,本次课程教师选择使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手写板、麦克风、摄像机等设备。笔记本电脑用于PPT教学内容的呈现;台式电脑用于全览整个直播课堂画面的合成,包括PPT共享画面、师生的出境画面;手写板用于标记上课时的重点内容;麦克风和摄像机可保障画质和音质的清晰度。助教使用笔记本电脑,在课程中及时发布资源、开展活动、布置任务等。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上课,通过手机收发相关课程信息。软件方面,选择腾讯视频会议系统作为直播课堂授课的平台,“云班课”作为异步教学管理平台。要求学生提前熟悉软件,学会使用基本功能。
(2)班级组织管理
建立课程QQ群,同时在“云班课”平台上申请课程账号建立班课,邀请学生加入QQ群和“云班课”。助教作为管理员及时在群中发布课程信息。课前需在该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发布教学目标与任务、课时安排以供学生预习与思考;课中进行签到考勤、开展活动;课后布置作业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托班级课程QQ群与“云班课”平台组织管理班级成员。
(3)教学目标设计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目标要具有层次性。不仅要设置一个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基础目标,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一些发展性的学习目标。第二,目标要具有关联性。直播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的设置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第三,目标要注重灵活性。教学目标虽然是预设的,但面对学生在直播课堂中随时随地提出的问题和需求,教师要即时给予反馈,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是一门围绕基础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特点等学习教学方法的课程,也是一门面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很强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能够独立备课,撰写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实践。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课程性质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阶段划分为学科背景、课程结构、教材、教法四个维度下的若干子目标,如表1所示。
2.直播课堂开展阶段
(1)课前预习准备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提前发布预习内容。首先,助教在“云班课”平台中建立学习资源库,上传需要课前学习的内容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并随机将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学生在课前进行下载资源预习,预习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值,方便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出哪些学生参与了预习。同时,为保障学生能及时参与预习,需要在QQ课程群发布提醒信息。其次,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在QQ群中反馈与讨论,教师在直播课堂中进行答疑解惑。
(2)直播课堂教学
直播课堂使用双向互动的在线交流形式,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同时,也能以文字传输形式进行实时反馈[6]。但直播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阶段性,要注重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在课程初期,学生需要熟悉在线环境,建立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形成友好活跃的交流氛围;课程中期,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课程后期,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展示与总结。
为有效开展线上教学,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直播课堂活动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以问题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感官参与;以协作生成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以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深度投入。
課堂活动是学生知识分享和知识整合的关键阶段。教师首先要列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以明确直播活动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核心内容和实质,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之后组织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讨论,以促进学生知识传递与分享;最后引导学习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促进学生知识整合。
(3)课后拓展提升
直播课堂结束要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与反思,尽可能地提出探究性、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下开展合作与讨论,协同解决问题,再次上课时进行汇报与展示。教师在学习讨论群组织学生展开难题探究活动,挖掘更多便于课堂互动的方法与工具。学生以语音、文本和图片的形式与同伴随时随地交流,以促进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难题探究后,助教引导学生在学习群中进行微反思,包括学习总结、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
3.课后考核评价阶段
该课程最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三部分组成,各自占据不同比例,如表2所示。其中,增值性评价主要源于直播课堂的表现,包括参与交互的次数、是否主动提问、小组讨论情况、课堂个人成果展示等。增值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交互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投入。
三、分析讨论
(一)师生在线交互行为——视频分析法
视频分析法作为课堂互动评价的量化分析工具,比较成熟的是美国学者奈德·弗兰德斯(Ned Flanders)于1970年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利用一套编码将师生语言互动的情景记录下来[7],并以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量化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8]。弗兰德斯将课堂中的语言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3大类,具体包含接纳学生情感、鼓励表扬、采纳意见、提问、讲授、指示、批评、应答、主动说话、短时安静或混乱10个子类别,如表3所示。其中,1—7类记录教师对学生说话的情况,8—9类记录学生对教师说话的情况。除了师生对话外,还存在第10类,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短时安静或混乱现象。
不少学者根据时代特征和课程需求,对FIAS进行了改进与应用,如方海光等提出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mproved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FIAS)[9];马勋雕等提出基于白板课堂的互动分析系统(Interactive Whiteboard-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WIAS)[10];顾小清等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nfoemation Technolo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11]。
直播课堂还原线下面对面教学的形式,能够更真实全面地反应课堂交互行为。本研究基于线上直播课程的特点与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对FIAS与ITIAS进一步作出改进,称之为直播课堂互动分析系统(Live Classroom Interactive Analysis System,LCIAS),如表4所示,并将课堂的交互分为人与人的交互(即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人与技术的交互(即师生与技术媒体交互)以及无交互。
本研究选取某一课时基于直播课堂的教学实录作为编码对象,时间为45分钟,所选择的视频片段能够较全面地呈现课堂情境以及师生的交互行为。依据LCIAS系统,按照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编码规则,以3秒为一个单位取样,对3秒内的课堂语言活动编码,共计编码900个单位,编码结果统计最终如表5所示,研究从课堂结构与教学风格、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技术的交互作出分析。
1.课堂结构与教学风格分析
整体上看,本节课是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双主”结构。教师语言占比44.48%,学生语言时长占比最高48.78%,两者无较大差异;技术操作上占用的时间较少(1.3分钟,2.89%),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互动和交流;课堂上沉寂或混乱的现象也较少出现(1.73分钟,3.85%)。
教师教学风格上,教师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表现在教师语言行为是通过情感交流、表扬、肯定学生和提问对学生态度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其控制作用是间接的;直接影响是指教师通过讲授、指示和批评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结果显示:直接影响占比为34%,间接影响占比为10.48%,可见教师的教学更倾向于对课堂和学生作出直接的干预引导。
2.人与人交互分析
教师语言中,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讲授”(12.65分钟,28.11%)的方式传授知识,提出解释、表达观点或者引出其他学者的观点。同时,在课堂中指示或指导学生在课堂做某件事,或是在某个观点上给予学生指导意见,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指示来做,占据课堂时间比例为4.89%;对于学生错误的观点或在课堂出现不当的行为表现,教师会直接批评指出,希望学生就此改正,这种现象出现次数较少,仅占课堂的1%。教师语言对学生的间接影响,主要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来肯定学生为主(2分钟,4.44%),同时也表现为以温和的语气接纳学生的情感(0.95分钟,2.11%),鼓励和表扬学生(0.8分钟,1.78%)。教师课堂中也会提出问题(1.1分钟,2.44%),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学生语言中,教师驱动下的学生参与占据主导地位,占比为47.11%。在教师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有两种表现,被动应答(1.4分钟,3.11%)和主动应答(1.25分钟,2.78%),两者无较大差异。而本节课学生语言主要体现在展示汇报的时间上,共18.55分钟,占课堂时间比率为41.22%,这与课程内容的主题是以学生汇报为主有关,没有小组讨论的成分。学生自主发起对话,主动提问的时间只有0.75分钟,占据比例较少(1.67%),可见学生更愿意在教师驱动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交流互动影响更为显著。
3.人与技术交互分析
从直播课堂中人与技术交互的结果来看,教师控制技术与学生控制技术时长均占比较少,说明师生对技术的操作较为熟练,技术操控不会对课堂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相较而言,教师控制技术成分更少(0.55分钟,1.22%),可见教师对技术的把握与操控更为熟练。课堂上无交互的时刻出现较少(1.73分钟,3.85%),多为有助于教学的问题思考(1.33分钟,2.96%),很少出现停顿、寂静的场面(0.4分钟,0.89%)。
(二)学生在线学习反馈——问卷调查法
为进一步把握学生本次课程的在线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本研究从学习支持、课程内容、师生互动、学习体验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计20道题,回收率百分之百。经分析,Cronbachs α值为0.778,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好。最终在学习支持、课程内容、师生互动、学习体验四个维度给出反馈,如表6所示。
1.学习支持充沛,在线问题得以解决
基于直播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学习支持维度上均值为4.30,学生表示在线学习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在学习平台支持上,教师会提前调试设备和平台,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4.04),教师熟练使用教学平台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界面清晰、音视频流畅(4.36),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得到保障。在学习资源支持上,教师提供电子教材和讲义,推荐阅读书目或文献,供学生自主学习(4.56),教师在非教学时间能够分享教学资源,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4.08)。在学习过程支持上,教师融入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4.48)。
2.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进度安排合理
“内容为王”“体验为王”不光只有“内容”和“体验”,而是从学习者的知识性需要出发,以优质内容满足学习者的“内容体验”[12]。在教师课程内容的呈现上,均值得分为4.17,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线上课程内容比疫情前线下课程内容更丰富,注意力更集中(3.52);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当,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得分为4.52分,可见在线教学课程内容上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教师授课时,对知识概念讲解准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易于理解(4.16);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4.48),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师生互动密切,课堂参与感较强
师生互动效果方面得分均值为4.14分,学生表示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课堂的整体参与感较强(4.68)。在本次线上课程师生互动中,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问,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3.64);学生也会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能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增进彼此的友谊(4.12);通过线上课堂的互动与交流,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联系(4.32);除了与授课教师的互动外,基于线上平台,学生能够每周与导师进行学术问题交流(3.64)。
4.学习体验饱满,在线学习接受度高
线上学习的体验感均值得分为4.22,体验感较好。教师授课方面,学生感受到教师备课充分,授课精神饱满,精心组织每一次教学活动(4.48);授课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40);在课程学习适应度上,学生对线上教学更有兴趣,注意力更为集中(3.96);同时也表示线上课程学习需要在课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充分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3.72);通过此课程的在线学习,学生表示已经适应了在线学习方式,认为线上线下学习效果差距不大(3.88),这说明该课程的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被及时反馈,从而能够较好地消化和适应;在课程的考核評价上,认为该课程的评价较为合理(4.44),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结束语
在线直播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开放课堂,强调过程的交互参与。通过课堂视频分析与学生课后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在线直播课堂的适应性较好,整个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的“双主”结构。学习支持与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直播课堂以对话、表情、神态的方式传递,拉近了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体验饱满。但在学生之间的协作与讨论上表现不突出,需要教师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自发性地协作与讨论。
未来教育将迎来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新形态[13],以学生为中心仍是世界教育的主旋律,要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14]。结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对加强直播课堂交互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表达方式,例如语音、文本、视频等,由于学生性格差异与兴趣不同,要照顾到每个学生偏爱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增加课堂整体的活跃性。其次,开展同伴协作式任务型学习活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与动力,小组间的深度对话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参与质量。最后,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更多地转移到学生手里,通过提问、开展活动、答疑探究、协作等方式展开对话,形成一个高质量、开放的直播课堂。
参考文献:
[1]GARRISON D R, KANUKA H.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4,7(2):95-105.
[2]王运武,王宇茹,洪俐,等.5G时代直播教育:创新在线教育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105-112.
[3]ROBERT M B, PHILIP C A, EUGENE B,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reatments in Distance Education[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9,79(3):1243-1289.
[4]甘晔.基于在线直播课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11):79-87.
[5]李秀晗,朱启华.直播技术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新应用——基于香港大学同步混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2):80-86.
[6]程雪姣,皮忠玲,洪建中,等.网络直播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职业规划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2):85-90.
[7]FLANDERS NED A.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paration for teach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63(9):251-260.
[8]胡金艳,蒋纪平,张义兵.知识建构社区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4):61-66.
[9]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10]马勋雕,朱海.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教育应用——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7):38-43.
[11]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12]黄璐,裴新宁,朱莹希.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新探——基于学习者体验和知识付费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1):104-112.
[13]杨素娟.如何确保在线直播课程的教学成效?——以疫情期间在线直播课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设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112-118.
[14]黄荣怀,汪燕,王欢欢,等.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3):3-14.
作者简介:
张迪,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在线协作学习,邮箱:1103232173@qq.com;
王帆,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在线学习、社会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发展研究,邮箱:841239123@qq.com。
Analysis of Online Face-To-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Live Classroom
Di ZHANG, Fan WANG*
(Faculty of Wisdom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Live Classroom is a face-to-face online class based on the online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Live Class affect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lass. The research uses the video analysis method to code and analyze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Live Classroom, and receives the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bout experience after the Live Classroom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Live Classroom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under the guiding of teachers, and the class is mainly dominated by students intera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courses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Besides, students are adequately supported and aided through online learning, teaching progress is reasonable, and students accep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courses are high;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online interaction bring teachers and themselves closer, and their sens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stronger.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nteractive quality of Live Classroom.
Keywords: Live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Online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analysis
編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