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隔离迈向理解融合
2022-05-30卢瑛瑛
卢瑛瑛
近年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交汇也更加频繁,融合教育已成为当下最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下,融合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检索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同时对本区域内的资源教师进行访谈,归纳教师在融合教育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融合教育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如何让每一名儿童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成长这一问题。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学前融合教育要求教师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学习特征,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一、学前融合教育: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教育领域,融合教育理念逐渐凸显,它主张将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同等的教育。当时,“回归主流”是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英国则称之为“一体化”。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的概念,此后,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中一个新的理念视角,受到特殊教育界的一致赞同和认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是,融合教育建议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普通教育群体中,接受与同龄儿童相同的教育。
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中的一个早期階段,幼儿园通过将学龄前的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学龄前教育,力求让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育达到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学前融合教育不仅可以保障学龄前特殊儿童应该享有的公平教育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学前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特殊儿童的需求,并按照个体差异,有效实行适合的教育服务。同时,在硬件方面,融合教育学校应该提供医疗、教育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协助。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随班就读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融合教育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逐渐从普特隔离进入到普特融合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还处于普特隔离的状态中,当时的学前特殊儿童主要还是在福利性质的幼托机构接受教育和康复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形式推广到幼儿园阶段,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到特殊儿童在普通儿童群体中成长的价值。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部文件,鼓励幼儿园开展普惠教育,提高特殊儿童的在园比例,提倡发展融合教育。但是由于融合教育在各地区的普及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我国融合教育的整体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学前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随着融合教育的提出和推广,学前融合教育逐步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当前的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己的调研结果,简单梳理了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知度较低
除了对学前融合教育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认可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访谈发现,在融合教育的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问题,这种现象与社会大众不了解融合教育、对学前融合教育存在误解和偏见有关。相对于中小学的融合教育而言,社会于大众对学前融合教育并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这加重了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失去了工作的热情。
(二)园所对资源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教师是园所发展融合教育的重要资源。学前融合教育是公平教育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充满爱的教育”,需要师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要想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幼儿园需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科学及持续的培训。笔者了解到,资源教师群体中大部分都不是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通过后期培训上岗的。因此,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
(三)教师对融合教育存在误解
不同的人群对特殊儿童有着不同的态度。早期的学者大多认为特殊儿童的问题是一种机体的器质性缺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普通幼儿园忽略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不一致性。笔者经过访谈发现,部分教师认为身心缺陷程度较严重的特殊儿童很难和普通幼儿进行交流,更适合在特殊机构接受专业的训练。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融合教育存在误解。
(四)特殊儿童对教育课程接受度差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为了做到教育公平,多数普通幼儿园需要接收特殊儿童来园接受教育,但是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课程,无法为特殊儿童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特殊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流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因此,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化课程对于融合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前融合教育困境中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应加大对学前
融合教育的支持力度
主流媒体应该广泛宣传融合教育的理念,让社会大众对融合教育有所了解,加深对融合教育教师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增强融合教育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教育部门应组织融合教育专家团队,切实做好融合教育调研工作,制定符合特殊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为融合教育教师的日常工作提供参考。此外,教育部门应成立具有专业水平的特教巡查团队,一方面可以指导融合教育教师照护特殊儿童,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融合教育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融合教育教师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劳动的同时可以享有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福利。
(二)园所应提高对学前
融合教育教师的关注度
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进修机会,可以聘请特殊教育的专家进园指导,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也可轮流派遣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争取把每位在岗教师都培养成对融合教育“有所了解”的资源教师。幼儿园还应密切关注融合教育教师的心理动向,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对融合教育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教师排解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此外,幼儿园还应制定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公平的奖励制度,激发融合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融合教育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的关怀能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导普通幼儿接纳特殊儿童一起游戏及活动,让普通幼儿学会尊重并包容特殊儿童,并愿意为特殊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除了完成园所的学习教研活动,还应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身心状态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通过设置补偿性课程,让特殊儿童在被尊重和接纳的前提下得到最合适的帮助和支持。在补偿性课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环境让特殊儿童最大程度地克服其发展障碍,发掘出不同环境中特殊儿童的潜力。环境刺激可以是来自多个领域的,如语言、运动、情感等;也可以是多种通道的,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补偿性课程可以针对每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障碍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通过嵌入式学习、游戏介入指导、匹配“成长伙伴”、开展个别化教育及重视集体活动中的个别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最佳的教育支持。
虽然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阻力,如大众的不理解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等,但社会各界已经对此类问题加以关注,并在部分问题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前融合教育相关事业必定能够摆脱困境,快速成长,相关教师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娄东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