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应人石传说”

2022-05-30陈万洲

中华瑰宝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客家人丈夫

陈万洲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应人石传说』正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代表。

“应人石传说”现状

“应人石传说”是广东省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文本雏形来自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收集、整理的“应人石”的故事。其内容如下:

很久以前,村子有对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夫妻俩安贫乐道。然而,同村的财主要刘善采长生不老药。妻子(张勤)与丈夫约定,每天天黑在山下呼喊丈夫的名字三遍。前三天丈夫应了,可后来便只听到隐约的回音。过了很久,妻子不见丈夫回来,上山寻找,后来也没有下山。全村人到山上去找寻他们,只看到两块酷似人形的大石头,遥相呼应。

自2005年起,石岩街道便以记录、录音和录像等手段对“应人石传说”进行原生态、全面、系统的保护。先后出版了包含“应人石传说”的动漫版《石岩民间故事》;将民间音乐“石岩客家山歌”与民间文学“应人石传说”结合,打造了一部“应人石传说”客家音乐剧,该剧于2009年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

2013年,“应人石的传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它还被编创成情景剧,以在线直播的形式展演,或以“歌伴舞”的表演形式出现在多个非遗活动中,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如果仔细分析“应人石传说”的内容,会发现该传说与流传古今中外的“望夫石传说”在母题内涵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均以“人化石”的行为体现夫妻之间生死相随、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应人石传说”可以视为“望夫石传说”的变异,前者是对后者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人石传说”的流变形象地展现了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客家精神。

“应人石传说”前世

“应人石传说”是由“望夫石传说”转化而来的。“望夫石传说”最早被收录在魏晋时期编写的《列异传》,该书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描写鬼类故事的志怪小说,据说为魏文帝曹丕所撰。该书记载:“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在这一则民间传说中,妇人被直接称为“贞妇”,她对丈夫的依恋之情使得她废寝忘食,久久立望,最终化形为石。

《列异传》原书佚于宋代,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与郦道元《水经注》等对其皆有征引。“望夫石传说”中,无论是“贞妇”一词的运用,还是“立望而形化为石”的情节,都进一步突显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道德期许、约束与持贞守节的行为规范。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对于女子伦理道德观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观念。

“望夫石传说”中,贞妇和幼子代表了小家庭的利益,丈夫与国难则体现了国家利益。在丈夫从役,远赴国难后,贞妇选择化身为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的战争将士多半九死一生,或是“八十始得归”。此次一别也许就是生死诀别,故而贞妇选择“化石”,表明自己誓死追随丈夫的忠贞之心。

客家美德的传承与重构

传说故事流传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之间,但经过时空与人事的流转,其内容往往被增添、删减或改写,故情节和人物等均可能有所变化。在广东客家人聚居地流传了300多年的“应人石传说”正产生于客家人迁徙、定居石岩的历史过程中。

在“应人石传说”中,丈夫善良能干,妻子勤劳勇敢,展現了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当夫妻二人遭遇不测后,全村人一同上山寻找,彰显了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美德。无论是刘善夫妻还是村民,面临险恶的自然环境,他们都不曾轻言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砥砺前行。因此,“应人石传说”生动形象地传承了客家人不畏艰险、团结友爱的精神。

这一传说主要突出了石头“可回应人”的情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有“人化石”的母题。对比“望夫石传说”,在内容情节上,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均是一对夫妻,都有“丈夫遇难”“妻子望夫”等相同情节,在母题内涵上都体现了妻子对丈夫始终不渝的爱。

与此同时,“应人石传说”以艺术化的手法,增添了“丈夫先化形为石”“石头会回应人”等情节,不仅表现了妻子义无反顾地追随丈夫之决心,也突显了丈夫对妻子的爱。丈夫上山后不忘与妻子的约定,在黄昏时回应妻子的呼喊,遇难后仍然回应妻子、关爱妻子,体现了夫妻之间生死相随、平等互爱的婚姻价值。这与长期以来丈夫在婚姻中缺位的“望夫石传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女子后来甘愿“化石”陪伴男子,其本质展现的依旧是女子忠贞于男子的思想。但与“望夫石传说”相比,在“应人石传说”中,妻子“化石”的行为原因是爱人离世,女子有选择的主动权,具有明显的现代爱情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美德也被重构,精神内涵得到了丰富。

从“望夫”到“应人”

“望夫石传说”和“应人石传说”均以“化石”的行为展现爱情的忠贞。区别于女子独自“化石”望夫,“应人石传说”中丈夫“应人”可以视作民间文学创造性转化的实践。面对不同的历史语境与现实背景,民间文学的讲述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发生变化。

“应人石传说”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客家人社区,辐射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客家人聚居地。其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密切相关。

岭南地区以丘陵地形为主,地势和海拔普遍较低。因此,“应人石传说”中没有高山望夫的行为,却有在山脚下听见山上回应声的情节。从“望夫”到“应人”,从视觉到听觉,从单方面的守望到双向的“化石”,这种种变化均体现了客家人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

如今,“应人石传说”已融入客家人的文化建设中。它不仅是一个民间文学作品,更成为村落、地铁站、公司的名字。从“望夫”到“应人”的变化,不只是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我国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体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实生活,增强人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才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赞同。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客家人丈夫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