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墓园景观设计比较研究

2022-05-30盛璐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摘要:公共墓园是安葬与纪念逝者的场所。在中国,公共墓园是城市消极空间,而西方比较注重景观营造,墓园发展较为成熟。为了使墓园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学习优秀墓园案例很有必要。文章以中国、美国、欧洲的典型公共墓园为例,从布局、分区、道路、墓地、墓碑、植物方面总结与对比国内外墓园景观设计,以推动我国公共墓园景观发展。

关键词:现代墓园;公共墓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TU2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公共墓园作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景观会影响城市的整体风貌。中国现代墓园发展历史仅有八十几年,很多墓地并没有景观设计,浪费了用地,破坏了环境,阻碍了城市发展,影响了城市生态体系的构建。西方的墓园主要由建筑设计师或者景观设计师设计,墓园景观设计研究内容丰富[1]。我国墓园建设发展起步较晚,景观学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文章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宏观总结国内外公共墓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微观对比分析景观设计的具体差异,为我国公共墓园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中西方公共墓园案例分析

1.1 西方墓园案例分析

西方墓园发展受古埃及、基督教的影响,将墓园与花园结合[2]。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加速,一些大型墓园随之出现。受风景园林设计思潮的影响,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乡村式墓园、大草坪式墓园、纪念式墓园、生态墓园等[3]。1831年,由雅各布·比奇洛建造的奥本山墓园是美国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乡村式墓园,为之后建造墓园、公园等提供了范本[4]。于1920年落成的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园是将公墓与环境和谐融合的典范之一,对世界各地的公共墓园景观设计影响深远[5]。

奥本山墓园建立于1831年,是美国第一座花园式公共墓地,也是国家历史地标。墓园在建立之初面积为0.29平方千米,如今已扩建到0.7平方千米[6]。场地原是地形起伏的自然山地,有多处低洼地,水面宽阔、森林茂密,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乡村式墓园,形式布局自由,道路呈曲线形,建筑物体现古典美,植物自然式种植,并在空地种植草坪地被。墓园主要功能区有入口区、公共服务区、观赏游览区、墓地区。观赏游览区以塔和湖为中心分散于园内,除了观赏游览区外,墓地区和其他自然林地也承载了人们的观赏活动。园内路网密布,主路贯穿全园,连接各主要节点,呈现里外两圈环道,环道内外路网不断丰富拓展。园内没有访客停车场,游客可以在道路上停车。

在奥本山墓园,形式各样的建筑和纪念碑散布其中,很多社会名流在此安息,加上种类繁多的文化景观,使墓园的人文景观更加丰富。除了墓区的建筑和纪念碑外,墓园还利用蜂房、雨水花园、温室等维持墓园内的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可持续性。奥本山墓园内墓碑的样式、风格、大小各不相同,这些墓碑共同讲述了180年来殡葬艺术审美和生死观念不断变化的故事。在植物的选择上,多选用垂直树木如柳树来表现追思的情绪,考虑到色彩、季相变化,打造了四季丰富多彩的景观。

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园于1920年落成,持续建设20多年,被誉为“20世纪最美墓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7]。墓园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最初场地主要由砾石、沙丘和针叶林组成,地势总体平坦,整体为规则式布局,但没有明显的中轴线,部分布局为自然式。墓园主要功能分区有入口景观区、休闲景观区、林地墓葬区、服务纪念区。各分区功能复合性较强,以墓葬功能为主,兼有休闲纪念功能。墓园主入口位于北部,次入口位于东西两侧的城市道路上,且各出入口旁都设有停车场。主路为巴士线路,环绕林地墓区一周,贯穿全园。建筑物分散布置,各具特色,景观设计增强了墓园的纪念性和艺术性。墓园内的墓葬方式主要为树葬和草坪葬,坟墓很小,能够隐藏在植物中,在入口处只能看到连绵起伏的美丽风景,看不到坟墓。在植物方面,保留了场地中部的松树林,形成覆盖空间,开辟草坪形成开敞空间,利用灌木、花草等打造障景,遮挡墓碑[8]。

1.2 中国墓园案例分析

中国墓园发展阶段主要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中国古代并没有墓园的概念,墓地主要以帝王陵墓为典型,由于社会形态突变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墓葬形式由族墓向公墓轉变[9]。但现代墓园发展历史较短,仅有八十几年,主要借鉴西方现代墓园的理念和规划方法[10]。其中有一些优秀的墓园典范,如上海福寿园、南京普觉寺等,虽然相比国外优秀墓园还有一些差距,但也推动了我国公共墓园的发展。

上海福寿园建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座人文纪念公园,占地面积约为0.55平方千米。福寿园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同时具有文化性、经济性、公益性、纪念性,形成了公园化墓园[11]。墓园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平面呈方形,被村路分为东西两园,西园为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东部为自然式墓园风格。将园外水引入园中部,并在水面周围设置景观,总体上呈现中部自然景观、周边规整墓区的平面布局。墓园主要功能分区有入口引导区、集散服务区、景观休闲区、墓地区。入口引导区为将人们引入东西园入口的神道,集散服务区位于东西园主要入口附近,景观游览区位于东西墓园的中部。墓园内路网密布,呈现不规则网状体系,总体呈现出“环线+网格”形式,环状主干道贯穿全园,连接各主要节点,内部环道围绕内部水系,外围环状次干道则沿着墓园外部水系。

福寿园的文化景观体现在很多处,人文博物馆突出展示了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名人墓作为人文要素,与园林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人文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墓葬体现出墓园的生态属性,先开发基地外围土地,形成中心湖区景观、周边规整墓区的格局,后期再开发中心土地,从而避免浪费土地资源[12]。植物选择乡土树种,中心景观区和艺术墓区以观赏性植物为主,运用自然式种植营造疏林草地,传统墓区以整形绿篱划分墓葬空间,道路两侧常采用常绿乔木,如水杉、龙柏等。

普觉寺墓园于1990年建成,位于牛首山的东南山脚,与南唐二陵隔山相对[13]。墓园占地面积约为0.2平方千米,整体布局近似于扇形,地势由东向西逐级抬高,为山地墓园类型。依据山势,将山体斜坡建成不同高度的台地,台地之间用台阶或坡道相接,实现立体化墓园的空间集约[14]。主要功能分区有入口引导区、服务建筑区、休闲游憩区、墓地区。入口引导区包括长约90米的林荫大道、石牌坊和石桥,服务建筑区位于入口附近,休闲游憩区分布于服务建筑周围。园内路网以车行道为环状主路,各墓区间主要以台阶相联系。在2000年前后,普觉寺墓园墓制形态以传统墓葬为主,包括碑石型、艺术型、集约型等[15]。2010年后,政府大力支持生态节地型安葬方式,将树葬、海葬等生态葬法纳入奖补范围[16]。目前,普觉寺墓园内有多种生态葬墓式,包括草坪葬、壁葬、树葬等,全墓区已落葬7万多座。园内植被覆盖率高,以针叶树居多,四季常青,兼有少量小乔木。以规则式配置形式为主,结构较为单一。

2 中西方公共墓园景观设计比较

中西方由于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公共墓园景观建设也各有特点。

2.1 空间布局

西方园林形成了以表现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为主要模式的游憩自然观[17]。整体布局更加自然化,空间较为空旷,休闲空间和纪念空间符合人的情感需要。全球化影响下,西方园林的理性思维模式与中国园林的感性思维模式发生碰撞。中国现代墓园学习了西方的整体规划观,以理性的思维模式规划设计墓园整体,氛围多庄严肃穆,纪念功能较强,自然化景观较为孤立。

2.2 功能分区

西方墓园主要有入口服务区、墓地区、观赏区这三大功能分区,集散空间较少,一般在入口区,观赏节点分散,墓地区有观赏功能。中国墓园主要功能分区与西方墓园相似,均有服务区、墓地区、观赏区这三大分区,不同的是,中国墓园对集散空间的需求较大,集中在入口区域,墓地区不具备观赏功能,观赏空间较少。

2.3 道路交通

西方墓园道路等级较少,人口疏散功能需求不大,沿道路设置景观节点。而在中国墓园内,道路贯穿全园,在道路交叉口设置道路节点以疏散人流,同时道路硬质化程度较高,景观效果不好。

2.4 墓地景观

纵观国外著名公共墓园,都有特色景观,还具有可持续生态景观,生态墓葬方式集约化和自然化。中国墓园多以传统文化打造人文景观,特异性不强,墓葬方式多为传统墓碑葬,生态葬占比小,以集约型为主,自然化不强。

2.5 墓碑景观

国外墓园有各种风格的墓碑,材料、大小多样,有为逝者量身定做的雕塑,辅以墓志铭。中国墓园雕塑多为现代化成品,缺乏设计感,仅通过墓碑后的墓志铭讲述逝者生平。

2.6 植物景观

国外墓园的植物以自然式种植居多,通过植物增加景观空间层次。中国墓园以整形树篱划分墓葬空间,用常青树营造肃穆氛围,缺乏季相景观美感。

3 结语

文章选取美国、欧洲、中国的代表性墓园进行景观设计比较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墓园差异,总结国内墓园在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墓地景观、墓碑景观、植物景观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国外墓园对国内墓园建设的启示,为优化国内公共墓园景观提供借鉴。

从宏观上来看,国外墓园多注重景观整体的自然协调,空间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复合;国内部分墓园景观孤立,空间变化较少,功能属性单一。自然景观、丰富空间和复合功能可以吸引人流,为城市消极空间增加活力。这就需要增加墓地绿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规划人行游线,利用园林要素设置疏密有致的空间;为墓主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墓碑,将纪念功能和观赏功能结合。

从微观上来看,国外著名墓园都有特别的主题,注重生态环境,墓碑成景,四季有景;国内部分墓园存在同质化现象,生态恶化,墓碑简单,四季常青。做到主题特别、生态良好、墓碑成景、四季有景可以提高墓园的知名度,同时实现环境可持续化、景观多样化,提升墓园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这就需要充分唤醒场地记忆,打造独特的主题文化;多使用生态墓葬节约土地,降低成本;增加花卉植物,营造季相景观。

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内墓园景观优化提供参考,提高景观现状分析的效率。但是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选取国外墓园的成立时间较早,是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建立的历史悠久的墓园,而国内墓园多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产物,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今后可以选取国外更多现代化墓园进行补充研究,推动墓园景观研究发展,建设更多具有独特景观的公共墓园。

参考文献:

[1] 安泰.以八宝山人民公墓为例的公园化墓园设计[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2] 朱建宁.露天丧葬艺术博物馆: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园[J].中国园林,2009,25(3):1-5.

[3] 叶莺,高翅.墓园发展概述[J].广东园林,2008(3):18-21.

[4] 张文英.美国墓园的发展与演变[J].中国园林,2009,25(3):12-18.

[5] 黄麟涵.中国城市公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 沈岚.拉雪兹神父公墓影响下的美国乡村墓园[J].中外建筑,2015(1):69-71.

[7] 胡敏娴.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初探:以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为例[J].大众标准化,2019(18):146-147.

[8] 张潇涵.西方墓园植物配置方法启示:以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8):115-116.

[9] 刘成玉,李锦馨.城市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12):127-131.

[10] 郝锟.中国现代公共墓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11] 黄席婷,赵天宇.从土地集约的视角探讨城市墓园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383-389.

[12] 崔学森.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上海福寿园设计实践[J].园林,2005(8):26-29.

[13] 会昭燏,张彬.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發掘记[J].科学通报,1951(5):496-505.

[14] 孙俊桥,安力加,余佳洁.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5):121-126.

[15] 陶思炎.中国都市的墓制走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4-80.

[16] 张丽丽.中国殡葬制度演进的经济学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20.

[17] 莫彤,邓颖,李新民.中西方园林游憩观的发展及比较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2):90-92.

作者简介:盛璐(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梁燕莺景观设计作品选登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康复养生理念下的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初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