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演艺企业建设和发展研究

2022-05-30邓渊

商业文化 2022年14期
关键词:院团演艺文化

邓渊

本文以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为例对国有演艺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能力和行业发展进行分析,涉及宏观环境、产业政策、经营现状、战略规划、核心业务、资源与能力建设等,重点聚焦舞台剧目的演艺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国有演艺企业的社会功能及发展现状

对于国有演艺企业而言,艺术生产和演出是其经营活动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随着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标准化、均等化方面的政策日益明晰,越来越要求国有演艺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当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舞台剧目有80%为国有文艺院团创作作品,而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自2012年7月运营至今,创作有一定影響的大型剧目已有20余部,中小型节目两百余个,在全省原创作品总数中占比超过60%,其中精品剧(节)目也在省内高端平台展示中有较重份额,每年开展指令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600场左右,是贵州省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

同时,伴随国家文化产业领域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日益明晰,国有演艺企业演艺产业化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推进演艺产品商业化、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疫情前(2020年前),贵阳市、遵义市连续几年保持200%以上的剧场演出票房增长速度引发业内关注,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但贵州省文化演艺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全国其他城市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贵阳市舞台剧目商业演出不足220场,其他地市舞台剧目商业演出总计不足70场。相较周边城市,成都市2019年全年举办各类音乐演艺活动2000余场次,昆明市2019年举办近700场演出,贵州省内各城市演出规模和体量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整合有关省属转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下辖文艺院团、剧场、演出公司、文产公司等11家子公司。组建以来,在塑造合格市场主体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体现了责任担当,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在提升企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把握了文化特色。但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有不少短板弱项,如艺术作品质量还须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动力还须进一步加强,演出阵地建设还须进一步发力,各层管理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从所辖各类公司性质看,受政治风险和工作流程所限,国有演艺企业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程缓慢;从院团成本结构上看,最大的成本仍是人力资源成本,约占营业总成本的70%以上;从收入比例来看,集团商业演出场次和商业活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轻,其他舞美、文旅、电商产业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主营的演出业务仍然依托于政府培育与支持;从负债情况上看,所辖各家企业基本无债务记录,基本不涉及投融资业务;整体看来,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文艺院团针对演艺市场设立的艺术生产制度基本没有,生产单位通过市场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的魄力和手段不足,其产品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待建立或健全,市场生存能力整体处于极弱的状态。

国有演艺企业管理经营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有演艺企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机构的议事决策原则、议事范围、决策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重大艺术生产审查监督机制有效建立,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日趋规范。但仍然存在国有演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够完善的情况,治理主体权责划分仍有不明确区域,部分子公司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组织机构还待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系初步确立,但传播、流通型子公司在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和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方面浅尝辄止,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度不够;信息技术在企业日常管理的运用不充分,基于数据动态监控实现管理决策的运用实现较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还不够,企业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还待加强。

目前,贵州文化演艺集团经营范围主要有四个板块,一是创作及关联业务,二是演出及关联业务,三是艺术普及关联业务,四是文化资产投资及营运业务,其中,创作及关联业务、演出及关联业务是运转良好的核心业务。近年,原创了音乐剧《嘎老》《吉他》、舞剧《天蝉地傩》、歌舞诗《多彩和鸣》、花灯戏《枫染秋渡》、《盐道》、《云上红梅》《红梅赞》、话剧《图云关》、《文朝荣》、《此心光明》《雄关漫道》、《出山!》、音乐会《高原·听见贵州》等剧目,多部剧目获得国家级大奖,并在国内外各类高端平台展示,彰显多彩贵州良好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表明国有演艺企业仍是舞台剧目创作的中坚力量。此外,在演出及关联业务方面,国有演艺企业仍是省内演出活动的主要力量,各类国有演艺企业每年通过深入社区、高校、乡镇、农村等开展多形式、多样化、多主体的公益性惠民演出超过600场,连续多年通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组织国内外优秀精品剧目200部在贵阳演出,并在党委政府指令性演出、贵州旅游省外、国外推介演出及精品剧节目进景区活动一直担纲主体演出力量。但是,艺术普及及关联业务起步艰难,培训业暂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经营主体和运作模式,文化资产投资及营运业务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有高效推动。

同时,结合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发展现状而言,有诸多改革发展政策性扶持亟待加强,一是无固定的演出阵地,对以演出业为主要经营体的演艺企业,现在各项业务均以“游击”形式开展,成本投入增多、管理难度加大,严重制约着演出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二是院团现在主要以“一事一议”方式向主管部门申请创作经费,没有固定的创作经费保联机制,导致院团规律性的创作计划难以形成,生产创作意愿往往得不到落实,不利于解放艺术生产力;三是转企改制以来,各种改制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改制前原事业体制下的离退休职工待遇保障问题却成为各单位沉重的历史遗留包袱。

国有演艺企业优劣势分析

结合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产业格局和发展现状,对国有演艺企业优劣势作简要分析:

优势分析

国有文化品牌极具市场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国有演艺企业作为体量较大的专业文艺院团,是党委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有演艺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模式,有利于推动演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专业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能力和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劣势分析

演出无阵地,国内大部分国有演艺企业以租赁演出场馆的形式开展业务;国内大部分区域演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没有成熟的市场化产品,依靠市场获取经营利润的条件还不成熟;文艺院团缺乏面向市场的艺术生产机制,其文艺作品的投入和产出机制仍局限于依靠党委政府;人事制度还须完善,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不尽合理;离、退休职工让国有演艺企业负担过重,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机会分析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队伍建设,演艺类企业发展环境较好;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大众对演艺产品需求增加;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及各级市场对文旅产品需求较大。

威胁分析

传统演藝模式受到科学技术和消费方式变革的影响加大,用户流失、票房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等运营风险加大;国有演艺企业开办成本过度依赖财政支持,导致本身应对政策变动的能力弱;国有演艺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待完善,自身承担市场风险、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伴随全球化、市场化加剧,国外及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大量兴起,对本土企业造成冲击。

国有演艺企业演艺产业化发展战略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国有演艺企业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在舞台艺术领域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在舞台艺术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职责,而推动演艺产业化发展正是国有演艺企业夯实自身社会功能和职责的重要手段。

在产业布局方面,立足主营优势业务,在文化创新、高质量产品、品牌管理、人才战略等战略发展问题上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并向演艺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多元拓展,逐步摆脱单一产业运营结构,转向剧目创作、剧院运营、票务代理、演出组织、版权交易、线上剧院、智慧场馆等多点盈利发展的整合模式,与院线运营公司、地区性剧场经营单位、票务平台等演艺组织形成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局面。此外,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影响广泛而深刻,演艺与数字产业融合、演艺+互联网、旅游演艺等新趋势和突破点也要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和拓展。

在内部改革方面,笔者认为着眼于国有演艺企业内继续推动内部改革和发展,一是强化岗位管理,科学设置岗位,促进人岗相适,坚持全员聘用、因岗择人;二是完善薪酬体系,执行工资决定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以实际业绩为导向,合理确定各类人员薪酬水平,调整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健全投入机制,资源配置向打造精品力作倾斜,推动重点剧目重点项目攻关的工作格局形成。在以上基础上,国有演艺企业应聚焦创作、演出、艺术普及等相关核心业务,合理布局和有机协同。

创作及相关业务

具体指剧(节)目生产创作,相关业务有舞美产业(化服道美)、舞台艺术衍生产品开发经营等。这是国有演艺单位的生存之本,应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根本遵循,实施“名家名作名团”舞台振兴工程推动此业务板块;以培养、选拔、使用人才作为关键支撑,对照演艺高端平台选拔标准,切实保障人才的创作和生产条件;以吸收粉丝、积累流量为重要取向,充分运用剧场、网络空间,持续扩大艺术家、演艺作品和院团的社会影响力。

演出及相关业务

具体指演出经纪,相关业务有大型文化活动、重大文艺赛事以及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的策划制作等。这是国有演艺企业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应以实施“高雅艺术丰富美好生活”文化工程推动此业务板块,力争逐年扩大各类演出的场次和规模,确保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优势;高质量完成各类公益演出,逐步策划形成常态化演出季,逐步形成活动品牌;经营自有演艺产品、引进市场吸引力作品和国内外精品剧目,开展商业演出,推动文艺作品走出去,推动旅游演艺活动。

艺术普及及相关业务

具体指艺术知识、艺术鉴赏、艺术传播推广等的非演出性的公益性普及活动,以及经营性的艺术培训活动。国有演艺企业艺术门类、演艺作品、名家名角的富聚优势,应积极开展公益性讲座活动,通过网络报刊进行艺术传播和推广,并探索、建立起商业艺术培训机构,发挥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尽快形成多门类的特色艺术培训项目、培训班。

(贵州文化演艺集团)

猜你喜欢

院团演艺文化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谁远谁近?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