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视角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制度研究
2022-05-30王菁菁
王菁菁
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制度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性是相关政府部门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将围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这一核心内容,基于公平视角上对其相关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和发展以及重要性和意义等理论加以概述,同时针对企业职工养老金在制度调整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在公平视角下对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展开详细地阐述,旨在为从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的相关人员略陈管见。
相关的理论概述
相关的理论基础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构建多支柱、全方位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由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进行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具有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的将企业年金作为补充的养老保险制度。三是个人为主的养老保险储蓄制度。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调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初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华人员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以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为依据,结合离退休人员的工龄长短按照相应比例进行合理发放。2011年则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国家应积极建立基本养老金相关调整机制,并结合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以及市场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2012年在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又发出建立兼顾各类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机制的号召。截至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已实现了17年连涨。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
落实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工作的制度优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我国是否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将从事各行各业的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内,从而使得更多的企业职工能够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以期能够尽快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部分地区存在一些缺乏生活保障且收入较低的退休人群,其中不乏曾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职工人员,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调整养老金以求能够更好地保障该类人群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地解决退休人员可能会引发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调整不平稳
一方面,养老金调整比例缺乏明晰的确定方法。相关部门每年针对养老金所制定调整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国务院所出台的企业养老金调整政策也仅是强调各地区应持续提高养老金水平,并明确调整幅度应为上一年人均养老金额度的一定比例。但这也只是参考方向,各地区根据所处辖区内的实际发展水平所设计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不尽相同,具体的调整比例也没有统一且规范的标准。另一方面,养老金调整不固定,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由于养老金每年的调整幅度和标准存在差异性,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阶段的退休人员所享受养老金调整福利也会存在偏差,最终使得养老金的发放在起点上缺乏公平性。
养老金调整效果不显著
一是养老金的调整工作未能明确其目标定位。目前部分地区在开展养老金调整工作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清晰且具有可行性的额度调整规范和标准,继而导致养老金的调整幅度不稳定,使得企业职工对养老金待遇产生非理性化的心理预期,这会对相关政府部门估算养老金额度并预先做出财政安排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退休人员的基础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基本养老金调整所应遵循的原则来看,养老金每年调整的额度应当与物价上涨以及在岗就业者工资的上涨相结合,以此来更加客观地衡量养老金调整力度,满足退休人员的生活需求,保障其每月所领取的养老金收入能够摆脱通货膨胀的影响,避免贬值。但目前我国地区的养老金虽逐年增长,但并未与物价的上涨速度相适配,因而导致养老金整体的调整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不同类别退休者养老金的调整差距大
一方面,普通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较大。究其根本,是因为90年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时期,企业职工所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由传统的财政拨款逐渐转化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融合的全新模式,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缴纳依然由财政全权负责,长此以往,普通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便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于垄断和非垄断企业而言,其内部也会存在养老金调整差距过大的情况。
养老金调整收支压力大
目前国内还存在很多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合并后,留下很多退休人员十分需要社会的帮助和保护,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关政府部门的养老难度和压力。自1997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改革以来,我国的养老金便逐渐形成隐性债务。目前养老保险不仅需要对社会统筹支出进行资金支持,同时还需承担偿还隐性债务的责任,因此养老金调整不当则将会陷入收不抵支的困境中。
公平视角下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对策建议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模型,改革特殊调整
一方面,合理选择调整基数。相关部门在确定养老金的调整基数时,需严格遵循公平与效率相融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定额与定比有机结合的调整方法,先对养老金的年度增长总额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再对主体增额进行科学调整,而其他增额则可参考缴费年限、工龄等因素来加以明确。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可对养老金的调整指数进行科学计算。客观来说,物价指数可称之为反映各时期市场商品价格变动趋势的关键指数。持续增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居民的支付能力难以满足物价飞速上涨的需求,从而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可将物价指数作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模型的参考依据,以确保退休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降低。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所需资金支持
相关部门还需做好资金筹集工作,以期能够更好地保障养老保险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目标。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首先可以选择政府财政支持的途径。由政府部门承担养老金的主要责任,可采取对高水平养老金的人群征税或者发行债券等方式增加养老金财政收入,同时还能有效缩小不同退休者之间潜在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此外,相关部门还可通过分阶段延迟退休的方式来获取调整和优化基本养老金的资金支持。
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构建统一养老保障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构建统一标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拓展和补充养老金的基础模式,并合理建设多支柱的养老金支撑体系。无论是普通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其在落实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碍,通常会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需应在基本养老金之外积极探索其他的保障形式,如企业年金等。通过建设和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来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公平性目标。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应与医疗保险等制度进行协同合作,建立统一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大力推动养老金调整和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融合,以此来更好地满足高龄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需求。最大程度上实现养老领域与医疗领域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等制度对养老金调整工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养老金调整成效。
结 论
虽然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会在部分地区出现养老金调整不平稳、调整效果不显著、不同类别退休者养老金的调整差距大以及养老金调整收支压力大等问题,但相关部门可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采取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模型、改革特殊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所需资金支持、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构建统一养老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揮基本养老金的实效性,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蚌埠市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王亚雯.公平视角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彭遂.公平角度下企业养老金计发与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徐旻.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8.
[4]刘一钊.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