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与指导探究
2022-05-30许辰
许辰
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教师习惯简单地重复和验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如何让幼儿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形成“数学思维”,仍是教师不断思考与推进的教育点。基于此,笔者阐述在幼儿日常数学问题中,影响幼儿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突破口,形成“让幼儿在问题解决中探究数学”的教育指导策略。
一、基于幼儿的问题开展学习
幼儿数学能力是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它解决的是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成人需要幼儿掌握的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学习活动都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在一日生活中,统计一周的天气情况、比较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看看谁长得高、将食物分发给小朋友……在这些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幼儿尝试借助自身的注意、表征、理解、推理、元认知,辅以自身动机、兴趣、合作、态度、情感等多项因素,去真实地解决问题,剖析数学问题的核心,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二、关注解决中过程导向原则
多数将数学定义为算数的成人往往难以突破传统机械学习和灌输教育的模式,在教育中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机械记忆的方式使幼儿变成一个等待教育的容器。背诵加减法、练习加减题成了进入大班后必备的“课外活动”。天天小朋友便是需要每天熟背加法表的一员。一次在照料“自然角”时,教师询问他两层架子上花盆的总数,他说:“我不知道,我妈妈没有教过我这个。”“那3加4等于几?”“7。”天天随口而出。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的加减概念运算水平还没有达到抽象概念的水平,在固定的机械记忆中,他并不能理解加减算式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其思维序列并没有得到依次发展,所以,成人要求的“结果记忆”并没有真正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提升。在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幼儿更容易通过已有的感性经验,巩固、重构新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并自然借助多种实践活动发展数概念、量概念、逻辑思维和空间几何等数学能力,促进自身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亲历解决问题,幼儿以问题解决者的姿态,形成分析、论证、反思、校准等批判性思维,并获得合作、辨析、分享、互助等个人品质,深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创造幼儿问题解决的机会
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元素。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在考虑到幼儿人数的基础上,对建筑工地的积木进行调整,将部分积木适量减少。幼儿在寻找缺失的积木时,会无意识旋转和翻转图形,从而形成图形之间替代与组合关系的理解,积累图形组合的感性经验。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具有“无为”意识,即教师在日常活动中避免包办代替,从侧面影响幼儿自主探索的習惯。同时在幼儿探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探索与思考的时间,不随意打破幼儿的思考点。如在上述建构区中,如果教师在幼儿缺失图形材料的基础上直接拿出需要的图形材料,或是直接帮助幼儿用积木组合成需要的材料,会导致幼儿在成人的影响下,缺乏对图形的观察、对图形组合的表征与再现、对空间视觉的发展等多项与图形相关的感性经验。
四、融入核心经验的观察指导
数学核心经验是数学知识中最基本、最聚焦的知识、能力、概念,也是教师用来解读、衡量和支持幼儿的必要知识技能。但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一系列“为什么”和“怎么办”,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从而错过适宜的学习机会。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随时都在产生问题。而真实的生活场景下引发的问题,最能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动机。在案例中,幼儿对鞋底的码数产生兴趣后,教师可组织小组或集体讨论活动,在观察同伴鞋码,找寻鞋码含义中引申相同码数的分类与统计;不同码数的数字大小对比,鞋长测量等数学活动,从而渗透序数、统计、测量、计数、比较、排序等多项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与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掌握能力,充分认识幼儿当前的数学经验水平,明晰问题情境中的数学概念,以此来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知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感受数学的价值。
总之,促进幼儿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数学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场景,与幼儿共同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得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在外在的体验基础上真正感知数学的魅力。教师还要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转变为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在问题情境中成为主动建构的问题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