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 提升常态课堂教学质量

2022-05-30童先峰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情师生课堂教学

童先峰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区域开学节奏,学生不能如期返校上课,各校第一时间制订了“一校一策”线上教学方案,瞬间就将线上教学从原先的外挂或应急角色转变为与线下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

三月中旬,为准确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随机抽取了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线上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听讲时容易走神分心,师生、生生间交流受限;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回看视频实现“哪里不会点(倍速、拖动、暂停)哪里”。反观线下教学优势,对学生而言,有同伴合作互学的真实情境,能面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对教师来说,有直接抓手组织教学,能最大限度收集学情、利用学情、让学情主导课堂教学。而从日常教学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回归学校后的常态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线下优势,依旧是“填鸭式”逐题讲评,“满堂灌式”就题论题讲解,师生问答“一对一”、其他学生“正襟危坐”等低效率课堂教学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突破学习瓶颈获得真知识、真技能、真能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仅仅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不明白为什么;学有困难的学生“习得性无助”,大多时间处于人在心不在的课堂状态。

剖析上述问题背后的成因,还是多数教师没有准确认识到教学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应该以教为主,但在实践中缺少了研,就不能從更高层次去俯瞰和理解下位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高水平地学;另一部分教师虽意识到了以学为核心,却走向了去教师化的极端,学生自主学到的大多是符号化、形式化的知识,没有理解知识背后所含的逻辑依据、思想方法和价值意义。

近期,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育需求正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就聚焦“双减”增效减负,融合线下线上教学各自优势,着力提升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建议如下。

一、抓好教学设计研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各备课组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规划好下一周各个时段的教学设计,包括每天的授课内容、课堂组织形式、配套作业习题及课堂检测、巩固补练、个别辅导等,形成教、学、测、研、辅、纠等闭环管理。

而后,各教师充分考虑任教班级学情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流程和方法(二次备课),充分研判哪些节点需要穿插进师生讨论、小组学习、交流展示、实验探究、归纳整理、拓展练习、补充释疑等,做到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协同共进,实现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激活生师协同学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关键

1.问题链让思维可视化

聚焦基础知识整合关联,重视思维建构过程。教师指导组织开展协同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链,将大问题小台阶设计,在障碍处提供支持。学生有了学习支架的支持,可有效避免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随意性,可充分发挥学生朋辈互助的效能。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评价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进而建立知识关联、获得成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共性问题点拨释疑,实现精准靶向治疗;同时,对有更高水平的问题见解,分享其优秀解法,注重课堂实时生成,引领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从新知走向未知,夯实双基。

2.施工图让知识结构化

聚焦知识重难点瓶颈,提炼学科思想方法。教师依据精心设计的典型例、习题教学施工图,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将高价值、重难点问题梳理总结、讲深讲透,并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对不同解题策略指点迷津,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并注意梯度层次,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区、提炼解题方法、形成能力体系架构。

三、提供多样学研路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补充

一般而言,白天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部分学生囫囵吞枣听讲一遍后真不一定能理得清、道得明;晚上写作业时,遇到不会、不懂的习题得不到及时点拨启发,往往使得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不经意间就深陷泥潭,这也是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遇到困难—发出求救信号—无回应—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

依托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精心制作微视频,提供对教学关键环节可回溯、可翻转的学习途径,在鲜活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居家学习时能有自主时间来研究疑难问题的通性通法,真正实现学习的泛在化。这个环节的核心价值在于:第一,可整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做好课堂重点、难点突破的场景重现;第二,可做好举一反三,录制压轴题微视频,指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方法、技能来解决更高水平的疑难问题,培养迁移和应用能力。

此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已经为人际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能让沟通随时随地发生。如利用某App的超链接文档,实现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课前、课中、课后的协同学习,既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入文档提供自己的材料、观点,又可以约定时间同时在线集中讨论,并由平台同步完成视频和文字的记录,共享集体讨论成果。

后续,还可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日常作业分析诊断,打通“课前预习反馈+课中交流讨论+课后巩固提升”为教学方式的全过程管理,进而更好地撬动课堂教学深层次改革创新,实现从“生”“动”到“生动”的蜕变。

猜你喜欢

学情师生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