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野下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2-05-30莫旋张彩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跨学科经济学经济

莫旋 张彩霞

摘要:首先分析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跨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实践;接着从跨学科视野开展以教学形式创新为依托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一个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果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载体,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体两翼三环节四途径”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深化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前瞻性、时代性的实践框架,获取人才跨学科培养可推广的新经验,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跨学科;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97

0引言

作为社会科学,经济学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殊性。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探讨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内在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需不断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以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随着“创造性破坏”“颠覆性创新”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迈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经济问题也变得愈加复杂,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需不断吸收其他相关学科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完善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扩展学生的经济视野。在当前我国分层分类的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面临来自职业技术学院与综合研究型大学两个方面的压力,地方高校既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只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专注于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也不能像综合研究型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地方高校如何根據自身资源禀赋条件,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发展道路,将特色融入高教,以特色成就大学,这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1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和“理性预期”两大理论假说基础上,一是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完全理性的,且所有个体具有一致的认知;二是经济行为人能有效利用当前一切信息,对经济变量做出最为准确的预期。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假设是20世纪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经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中。但这种完美假设既经不起严格的逻辑推敲,更经不起实践检验。因此,当前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同质性。

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影响下,当前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理性预期”痕迹。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都默认同一假设,即所有学生都具有相同的认知水平,且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具有同质性。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了近乎完美的要求,很显然这种不合理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其教学模式必然会忽视不同学生初始禀赋与个人偏好之间的差异。将学生都视为同质性个体,其教学模式必定单一乏味,从而缺乏体现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差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将会影响具有不同思维视野和认知能力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效果,也会削弱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研读经济学的兴趣,从而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经济学教学内容呈现模型化。

现代经济学教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沿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经济学已演化为一门具有高度数学思维的学科,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和模型化倾向,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征。虽然高度抽象化与模型化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阐述经济学内在理论体系,但因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导致过于抽象与空泛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学生深刻理解并消化吸收。学生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经济理论的内涵,就很难主动地展开市场经济所需“运用知识”学习模式,而只能被动地重复进行“记忆知识”学习模式,从而会影响到学生深入学习与研究经济学的兴趣和效果。

三是经济学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

经济学理论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具有鲜明的经典性与独特性。在经济学教学上很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视野主要局限于经济学范畴,单纯强调不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经济问题中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交叉性弱与研究视角孤立性强并存的特点尤为突出,不同学科间融合很不充分。由于经济学教学中未能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经济现实的窘境时,容易产生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脱离的错觉,这将会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经济理论和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是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滞后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使其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作为团队成员的个体,还需具有一定的交流融合能力,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组成团队、开展工作的需要。但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课程设计中,很少出现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当前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有效的针对性,因此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且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从而使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相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相对于复杂的就业形势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言,经济学教学改革体系的总体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地方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跨学科范式探讨

经济学教学需要吸收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术氛围、丰富经济学专业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手段。我们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经济学理论相互融合,从跨学科的视野开展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是将社会学思维模式引入到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思维不同、研究内容也不同,社会学强调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及其对个人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其研究思维是嵌入性的;而经济学的研究思维是个人理性模式,强调从个人理性出发,通过自身努力和自我选择,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需吸收社会学的思维模式,使两种思维模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需考虑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如何更好兼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促进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的选择过程并不只是取决于经济因素,还要受到很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需要将非经济因素纳入考量范围。

二是要重视心理因素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

经济学以“经济人”作为研究分析的假设前提,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较少考虑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经验人”,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作用的不同,通常会表现出某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强调心理因素作用是完善经济学教学的路径之一。个体的经济活动既受资源稀缺性等客观经济因素的限制,又受心理因素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加之经济活动中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从而加剧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为更好理解和规范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经济行为,构建有效且持久的制度安排,因此很有必要在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整体发展中重视和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三是将计算机大数据引入经济学范畴。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许多经济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经济学研究范式与研究内容的转变,大数据使经济信息更为完善,从而使经济研究范围可更加广泛,研究程度可更为深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工具,并为经济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素材和动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复杂,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式在不断创新,与之有关的数据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经济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大数据已融入人们的经济活动之中,对人们的经济理念和生活习性带来巨大冲击,使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更为精细,经济学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顺应这一时代变迁要求,引入计算机大数据。

四是将数学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相融合。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高度关注到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借助数学这一严密的语言,对经济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将数学统计方法完美融合于经济学分析之中,这是现代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经济学研究人员要想快速准确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全面掌握好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就必须深入理解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需将数学统计与经济工作相融合,以充分发挥数学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将数学统计方法运用于经济学之中,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保障经济学研究工作的精准度,从而提升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主动借鉴国内外高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跨学科视野开展以教学形式创新为依托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一个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果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载体,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体两翼三环节四途径”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一体是着眼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一体推进。理想的教育要凸显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具有两种基本职能: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二是改造客观世界。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两种基本职能相互配合、平衡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的作用是通过人的自我表现,将自己的内在本质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经济学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要着眼于综合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两翼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也处于最佳时期,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能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从而培养出能更好适应于社会的人才,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剖析,通过积极调整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根据社会变化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以及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等手段去实现;通过教学理念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钩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

三环节是借助心理学的概念,并结合经济学的特点,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分解为三个要素环节:外在认知、内在意识和认知情绪。经济学学习过程三要素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有机联系,其中任一要素环节的变化均受其他要素环节的影响,且任一要素环节的变化都会对其他要素环节产生作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常常将三个要素环节独立或割裂开来,忽略了三要素之间的互动,从而影响到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性与有效性。我们从跨学科视野有效整合经济学教学三個要素环节,通过外在认知逐渐内化为内在意识,实现外在认知与内在意识的有效结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情绪。这一教学过程能促使经济学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讨,实现从“问题意识”到“行为意识”的转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还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四途径是经济学教学形式的创新,包括案例分析、软件操作、毕业论文和学科竞赛。通过案例分析和软件操作,使学生能掌握并熟练应用软件处理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写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毕业论文,为将来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扎实基础。学科竞赛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搭建经济学学科竞赛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平时学过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策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跨学科培养经济学人才模式,重点解决经济学专业教育学科知识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创新思维不强,人才培养与价值引领契合不够等问题,需进一步推动培养目标从“专才”向“通才”转变,推动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以获取人才跨学科培养可推广的新经验,从而推进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荣荣,董琳.高校跨学科协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19,(17):104-106.

[2]霍媛媛.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76.

[3]齐红倩,孙巍,李伟,等.跨学科视野下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3,(8):22-24.

[4]李芳.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21,(9):137-139.

[5]李晓明.跨学科计算思维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浅谈[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4-5.

[6]刘海波,王宇婷.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6):50-54.

[7]田露,赵贵玉,赵玲.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173-175.

[8]吴春雅,王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20,9(38):117-119.

[9]阳玉香,王芳宇,何青.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7,314(26):46-47+82.

[10]喻言,王子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3):36-37.

猜你喜欢

跨学科经济学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