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安全情况调研分析

2022-05-30马柏燃

消防界 2022年13期
关键词:调研分析消防安全

马柏燃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做好安置点火灾防控工作,防止广大脱贫群众因火灾致贫返贫工作尤为重要。按照应急管理部党委决策部署和消防救援局要求,笔者牵头对内蒙古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防安全;易地搬迁;安置点;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通过各地反馈数据并与自治区发改委提供台账进行核对,全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35个,共安置贫困户5.84万户,安置人口总数13.72万人。全区安置点主要分布在除乌海市以外的11个盟市。按人口规模来看,乌兰察布市、赤峰市两个盟市安置点数量和安置人数较多,分别占总数的44.41%和17.10%,安置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9.3%和26.78%;全区37.12%的贫困户在城镇,62.88%的贫困户在农村牧区;安置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安置点(区)有2个,均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安置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有8个均在乌兰察布市。

(一)建筑类别

全区共有设置在高层住宅建筑内的安置点7处,共有11层小高层建筑14栋,总建筑面积13.67万m2;共有设置在多层建筑内的安置点71处,共有2至7层建筑173栋,总建筑面积216.44万m2;总计安置4.43万人,占总安置人数的45.87%。其他设置在农村牧区的安置点比较有安置特色的为乌兰浩特市有9个安置点为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科右前旗有28处为幸福院和39处连体房,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有20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安置点;其他在农村的安置点过于分散未做详细统计。

(二)建筑消防安全条件

全区共有187栋多层及小高层建筑,未办理过消防备案手续的有61栋,占总数的32.62%;从物业管理情况来看,15处安置点未入驻物业服务企业,2处由政府托管,占总数的21.79%,1处安置点消防设施未移交物业公司管理;55处安置点未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23处安置点设置了1313个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50处安置点未设置微型消防站,占总数的64.10%。

(三)存在火灾隐患情况

通过检查共发现火灾隐患135条,主要为住宅小区未规划消防车通道、未设置室外消火栓、小区内车辆停放占用消防车通道、电动自行车在楼道内停放充电或采用飞线充电、小区楼道及阳台堆放杂物的现象较多,有的小高层建筑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未保持完好有效,有的消防设施因未进行消防验收备案未移交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低,安置人员火灾防范意识差。

二、存在消防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消防设施不完善

由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迫,少部分在城镇的安置点建设项目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消防站点布局、消防车道、消火栓建设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方面未及时纳入规划建设项目,或者有的虽然纳入了规划内容,但与安置点建设项目不同步,导致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安置点未同步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二)消防监管不到位

易地搬迁安置点多数在农村牧区或者其他苏木乡镇。在日常的管理中,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是由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工作人员兼顾,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低,而且由于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重心多为党建、公共服务、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易出现空白区。

(三)灾害处置难度大

易地搬迁安置点多数在苏木乡镇或农村牧区,离旗县级消防救援站较远。从15分钟消防最佳救援时间来看,大部分安置点均不在现有消防站保护半径之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就会出现“远水不能救近火”的现象,安置点又没有微型消防站,没有人员和器材处置初起火灾,易造成小火亡人和财产损失。

(四)居民消防意识淡薄

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的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青壮年外出打工,居民多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类人群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较差。搬迁入住后,农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很快更改,传统生活方式与现状居住方式不相适应,会出现在楼道停放电动车,堆放破旧家具、纸箱、农具等情况,甚至有的擅自挪用和破坏消防设施。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首先,要落实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消防工作责任,重点明确苏木、乡镇两级政府,嘎查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综治、公安、住建、应急等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监督管理、隐患治理和源头把关,有效防范化解突出火灾风险;其次,要压实安置点日常管理责任,对有物业的安置点,要明确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对没有物业的安置点,要明确属地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嘎查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或由其委托或聘请专门单位负责安置点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实施分类精准治理

首先,对于存在先天性隐患的安置点,对消防安全先天條件严重不符合要求的既有安置点建筑,当地政府要提请划拨专项经费,尽快完善改造;其次,对于动态火灾隐患的治理,各级政府要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责任,规范防火检查巡查,及时消除动态火灾隐患;辖区安监办、公安派出所、网格员、消防志愿者等基层网格力量落实群防群治,做好基层治理。

(三)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各级政府要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1〕2号)为依据,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消防实施、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其次,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置点消防规划进行调整,纳入当地“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加强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消防安全隐患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四)加强灭火救援力量建设

首先,要建强苏木、乡镇政府专职队,发挥灭火救援队和灭火战斗员、防火巡查员、消防宣传员“一队三员”作用,加强人员配置、培训演练,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发挥“防灭一体”基层消防工作组织的作用;其次,不符合组建专职队的,要在嘎查村及安置点设置微型消防站或志愿消防队,集中配发必要器材装备,指导做好日常训练和针对性灭火救援演练,满足自防自救基本需要,及时扑救农村牧区、居民小区初起火灾。

(五)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培训

各地广播电视、新媒体要结合安置点人群特点,开展常识性、警示性、经常性宣传。首先,要强化警示宣传,针对近期“小火亡人”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和居民小区楼宇视频,农村牧区广播站,广泛刊播宣传,以案说法、以案明责、以案警示,引导大学生消防志愿者深入安置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文明实践活动,提高安置点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各地要加大对安置区域内苏木乡镇街道政府人员、嘎查(村)两委、企业负责人、个体经营者的消防安全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重点讲解火灾风险、安全责任、隐患排查及应急措施等,提升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调研分析消防安全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调研分析
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构筑火灾“防控网”
浅析高职院校消防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的思考
“一户一表”改造给老旧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2012—2014届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分析
2014赛季与2015赛季广州富力队中超联赛调研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被直播”问题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