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培养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研究

2022-05-30李桃华

求知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双减政策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中小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网络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互联网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面对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使用者的信息辨别能力尤为重要。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校学生业余上网的时间及使用状况,结合学生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现状以及“双减”政策背景,分析培养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实施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网络信息;辨别分析

作者简介:李桃华(1981—),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现在的中小学生与信息社会联系密切,他们的行为以及想法都受到了信息社会的影响,学习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虚假的网络信息也越来越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仅有利于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迫在眉睫。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将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六个维度。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在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网络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小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特点

(一)上网人数多、时间长

《202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中青少年的人数高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数的71.8%。其中,12岁以下青少年的人数越来越多,手机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高级玩具”,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比例越来越高。

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了20.6小时。除了电子商务,青少年在各类网络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均高于成年人。

(二)网络是学生自我展示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喜欢浏览小视频、用微信聊天,喜欢浏览朋友圈并点赞和转发。学生不仅仅是新媒体内容的观众,也是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二、网络受骗事件频发,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弱

案例一:2020年12月22日, 某中学一名同学在使用家长手机上网课期间,被不明网友拉入QQ群,群名称为“红包返利福利群”。该同学信以为真,利用家长的微信加上骗子的微信,先后以发红包的方式向骗子转钱12次,金额共计1250元。其间该骗子以返利的方式给某同学发送红包3次,共计150元,让该同学信以为真。随后在多次诱骗后,该骗子确认该同学家长的微信没有钱后,便迅速将其微信拉黑。

案例二:2021年5月,某市一名小学生突然对妈妈说,网友约她见面。这让其母亲非常吃惊。该同学对妈妈说她跟网友已经聊了一个寒假了,互相之间都很了解,所以想见见面,成为真正的朋友。妈妈经询问后得知,孩子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互相留QQ号,也会加一些陌生人,自己女兒QQ上面居然有几十个好友,除了班上的同学,还有不少是陌生人,而这名网友的资料显示是成年人。

互联网的世界中,所有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且互联网上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督,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青少年由于本身的心智还没有成熟,缺乏安全意识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他们在面对各种不良信息时,最容易受到影响[2]。不少诈骗者也将诈骗的目标瞄准了中小学生,孩子们一不小心就容易被骗。

三、“双减”政策落地,学生课余可自由支配时间更多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家长教育焦虑严重等问题。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学生线下的各种学科类培训大幅减少,再加上学校延时课堂的设立,很多学生在学校就能写完作业,课后时间变多了,周末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也更多了。

有的学生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成长,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比如阅读、运动等。但是现实生活中,笔者也发现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很多孩子更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一般只要孩子作业完成了,老人对孩子就放任自由了。笔者对本校五、六年级的251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后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周末每天都能自由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有的学生周末只要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使用手机,还有的学生平时回家只要作业完成都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孩子因“双减”政策实施而多出来的时间,都被手机(网络)占用了,他们上网主要是玩游戏、看抖音以及用微信聊天等。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实践探究

中小学生在网络中屡屡被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弱,判断能力不强,无法了解信息网络这种虚拟环境的特点和危险性,对网络的防范意识不强,缺乏信息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专家指出,孩子们的网络素养很难自发形成,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被引导、干预,孩子们很容易迷失。

(一)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责任意识

现在的青少年生在互联网时代,长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因为潜在的危险或伤害直接以粗暴的方式不让他们使用网络,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网络信息道德行为是人们现实社会的道德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的反映。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社会道德教育。但是,网络世界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有益或有害的信息,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当然,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也较强,通过开展各类信息道德教育活动,可以快速培养他们的信息道德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创作、传播观念。

活动案例:虚假消息

【教师预先安排】一顽皮学生上台布置作业:老师说,今天晚上全体回家抄写课文1遍。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会按照他说的去做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如果是真的,老师或者课代表会说,他太调皮了,应该不会让他来说,最好去验证一下真实性。

教师提出:生活中网络信息非常多,哪些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呢?

师生一起对信息来源进行分类:(1)信息发布者的身份(普通媒体人、领域专家);(2)信息发布的渠道(官方微博、学术机构公众号、官方网站、学术机构、官方公众号、个人账号);(3)证据类型(科学实验、专家解读、个例访谈、理论分析、个人猜测)。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信息、QQ群信息、抖音平台信息等很多都是非官方信息,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要通过权威渠道验证。

教师展示网上恶作剧式虚假信息案例:2020年1月24日,某市的刘某某称自己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去过很多公共场所,如某某超市、商场,并将聊天记录截图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进行传播,并被其他个人微博转发。

教师提问:如果是你收到这则信息,你一般会怎么做?你觉得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师生一起点评,通过判断发布者是不是“权威”来判别这些信息的真伪。

教师提问:你和你的家人、朋友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同学之间讨论得出结论:面对非官方消息,一定要谨慎对待,仔细辨别,未经证实,不要随意转载、传播。

教师出示警方追踪以及处理结果:刘某某的行为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法院依法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八个月。

教师总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流量和关注度,有些人会在抖音、微信群、QQ群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身为守法的公民,我们青少年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如果随意编造、传播虚假消息,将要承担法律责任。

从外延上看,信息道德覆盖面较广,其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因此除了可在实践活动课中实施信息道德教育,我们还可将其贯穿在各门学科中,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总目标为“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到各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责任。其中信息意识就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评估数据来源,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時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信息社会责任则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3]。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能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在信息技术三、四年级的教材中都有涉及网络知识的内容,但是其内容主要还是网络基础知识、技能,同时各个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也很紧凑。“双减”政策背景下,笔者所在地区各个小学晚延时课除了进行学科辅导,还精心安排了各种社团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又多了一个新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了解网络信息的对错,从而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活动案例:伪造PS式虚假消息

播放视频:(校长)同学们,最近天气炎热,中午午休时间,请各班班长到总务处领取雪糕。

师生交流:要不要去领雪糕?

学生1:肯定是假的,学校那么多学生,得发多少支啊。

学生2:也有可能是真的,天气太热了,再说真的是校长啊。

教师播放完整视频:同学们,最近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少吃冷饮,多喝白开水。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介绍:老师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对校长的视频进行了处理,对后期的声音和文字进行了更改。

这样的信息其实是伪造的,看上去很像真的,很有迷惑性,网络上这样的虚假信息特别多。

展示网络伪造(PS)虚假信息

讨论: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危害这么大,且又有很大的迷惑性,我们该如何辨别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1)不能盲目地相信得到的信息;(2)要根据信息来源途径进行辨别;(3)根据常识辨别信息真伪;(4)多渠道获取信息,交叉对比;(5)向权威机构或者人员核实。

实践:300元钱的钙片和3元钱的钙片没什么大的差别。

师生互动:这条网络信息,你认为是真的吗?为什么?

教师演示: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多渠道搜集信息,交叉对比。

搜索结果显示:大量网站指向都是没有差别,其中还有可信度比较高的“春雨医生”“人民网”等都显示这则信息是正确的,那么可以初步确定这则信息是真的可能性很高,我们可以再向权威机构或者人员进行确认。

出示真实案例:某学校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发布一条消息:“经校委会商议,班级预订了一批辅导资料,希望各位家长统一购买,合计218元。收到的家长尽快交费,付款后截图发在群里,方便统计核对,谢谢各位家长的配合。”一些家长一看确实是班主任的头像,信以为真,纷纷扫码交费。

师生讨论: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伪装成学生家长入群后,可查看相应群员的头像、昵称,下载对方的头像,再复制昵称,即可快速创建高仿账号。

得出结论:不随意添加好友,要开启验证,不能轻信;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收到转账等信息通知,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验证。

真实的情境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引起学生的警醒,这样的教育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4]。

五、总结

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上当受骗,所以培养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道德责任意识、自我保护安全意识以及辨别能力非常重要。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判断力是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拥有理性客观的判断力,比拥有海量信息更为重要。我们应该运用多途径、多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地使用网络,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陈红.重大疫情下提升学生辨别互联网信息能力的策略思考[J].改革与开放,2020(Z4):61-64.

张奎.浅谈如何引领小学生走出网络沼泽地[J].学周刊,2021(5):189-190.

宋璇.日本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陈欢欢.小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网络信息下高中生投资理财观念培养
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