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修复技艺教学的智慧化革新方案探索

2022-05-30吴炫志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摘要:文化是要靠时间来累积的,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有教育意义。文物承载着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而文物修复技艺正是保留这些珍贵信息的技术手段之一,甚至有的技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物修复相关的实践性专业,许多教学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文物修复技术需要实践,大量的知识与要点是涵盖在实际造作演示中的。文章以技能教学的智慧化模式为切入点加以阐述。因此,应进一步寻求文物修复技能教学与传播模式的新思路、新手段。

关键词:文物修复技艺;智慧化教学;智慧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642;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留存了如瓷器、书画、建筑、雕塑等大量的物質文化遗产。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资产和资源。本文着重探讨文物修复技艺智能化教学模式,以期对促进文物修复专业技能教学的发展和革新有所裨益。

1 传统文物修复技艺

传统文物修复技艺指的是与不同类型的残损文物相适应的特有的以手工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修复技能,因修复技艺的选择和使用能达到不同的修复完成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其表现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划分为五大类别: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其中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正符合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一分类,随着材料与工具的发展,在保持传统修复原理、修复手法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用新材料、新工具改良修复技艺,也应视为传统修复技艺。

2 文物修复技艺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多种类型的文物遭到破坏。与此同时,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面临失传。由此可见,文物修复技艺系统性、科学性的专业教育已迫在眉睫。在我国的传统修复工艺中,有很多修复技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装裱修复技术为例,苏州博物馆的装裱修复技术、黑龙江省的古籍修复技术都已成为国家级修复技术。在文物修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给予了相应的补贴和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在竭尽全力地保护和修复文物。例如,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将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工作与文物修复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保护与修复机制,在确保文物得到修复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深入贯彻我国有关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要求之后,各高校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在加强保护、抢救与合理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肩负的使命,并已从各方面将其贯彻落实到教育和教学实践工作中[1]。此前,文物修复技艺已经进入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如今不少地方高校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文物修复人才,已然开设相关专业。在当代,文物修复专业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3 高校在文物修复技艺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优势与弊端

3.1 高校在文物修复技艺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优势

3.1.1 形势与政策的优势

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从“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落实人才培养[2]。文件还提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1.2 科学技术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助推各个领域发展与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学方面,新兴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与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在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同步课堂、直播课堂、在线学习、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有利于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还能较好地支撑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3]。

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逐步得到深化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为本科教育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契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3.2 高校在文物修复技艺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弊端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大多数教师满足于灌输式教学。然而,大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受体,自主性和独立性须不断增强。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应该转变为智慧化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教学中,通常采用讲解和演示的方式,教学方法上很少有变化,致使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有些学生容易陷入枯燥的操作循环,不能主动思考维修技术的深层次问题,在个人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很难得到训练[4]。大学生的学习与基础教育不同,学生有很强的主动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基于研究的学习过程。将智慧化应用于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得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对文物修复教学来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智慧化实训教学模式的革新点

4.1 革新传统的“围观式”授课

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实际操作演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实操技艺与相应的理论原理是交互讲授、相互印证的。往往实践型课程会出现教师实践演示,学生拿着手机围观教师的课堂场景[5]。此时,一方面,前排学生较后排学生可观察到的知识点更全面、更细化;另一方面,多步骤实践工序,往往通过一遍演示,不足以让学生记忆深刻,需要学生将实践与课堂回忆相结合。所以,通常情况下,学习效率并不高。

为了避免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窝蜂围观教学的情况,可利用高清摄像头拍摄教师实验教学过程,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最详细的教学信息。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回看课堂教学,进行复习回忆,再结合自身实践,从而实现实训教学效果最大化。

4.2 完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现阶段,多数文物修复技艺相关课程的成绩评定,除平时表现外,学生作品是最终成绩的考核依据之一。有些门类的文物修复技艺之所以需要传承与保护,正是因为评价一次修复的成败,不仅仅在于修复完成后作品面貌的焕然一新,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这次修复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因此,仅以最终修复作品的完成度作为考核标准,确有不足之处[6]。

智慧化实训教学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与学习平台软件结合的形式,录制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可以观看实践过程视频并结合实物修复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指正。

4.3 保障实训室各方面安全问题

目前,常有新闻报道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发生火灾案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们应该意识到,危险常常来自隐患,而隐患绝大部分是可以消除的,即使是某些意外安全事故,也可能与存在的隐患脱不开干系。所以,保证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安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7]。在日常工作中,有些问题可能被忽视,而24小时监控教学空间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课外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实践型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一时间段不仅要依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储备,还要利用教学空间内的安全监控设备,确保场所安全。

智慧化实训室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可以连接教学空间内的安全监控设备和消防安全设施,有助于安全管理人员和教师在现场外监管教室,尤其在意外发生时,可以及时断水断电,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5 文物修复技艺智慧化教学模式探索

智慧实训教学方案应该具备软件与硬件相配合的整体规划理念,硬件方面如智慧实训教学空间的建设、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等;软件方面则包含网络平台及教学应用的架构和使用,而教师对于新模式、新设备也应熟练掌握,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完善与本专业特点相适配的自学资源。这类方案的总体设计离不开四个方面:空间、终端、平台和应用。

5.1 智慧实训教学空间建设

智慧实训教学空间是围绕实训录播系统打造的职业院校实训培养教学空间。以嵌入式结构设计的实训录播主机为实训系统核心,架设信息化教学工具,改善原有的课堂交换方式,利用多种记录和展示方法,满足教师与学生在实训教与学中的探讨交流,解决教师一对多教学中存在的管控不到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8]。

空间设计上可以更具专业或课程特色,设计出适应性强、容纳度高的方案。适应性指的是可以满足类似文物修复课程的实践要求,纸质文物修复相关课程如古籍修复与书画修复有着相近的工艺特点,可以合并设计,提高教学空间的利用率[9]。容納度指的是空间体积上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减少分班排课,尽可能避免重复讲授相同的内容。

5.2 网络、平台、应用多方位合理架构

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好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合理化应用学生的技能实训资源,有效实现院校大规模实训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构建智慧化的实践教学实训平台是教学改革路上的一道坎。

设计一个专门面向文物修复实践课程或专业的功能平台,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融合多种功能软件以丰富课堂应用为教学辅助,兼容多种形态摄像头的实训录播主机,满足多种实训教学场景,利用音视频技术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问题,并将实验视频和教学视频统一保存在系统平台上,满足学生点播学习、实验预约、实训竞赛等学习需求,旨在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5.3 教学人员的有效培训与观念转变

新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需要教学人员从观念上接受与改变,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不合适的地方,不能一味认为传统的都是好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新设备、新技术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点,要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要让冰冷的硬件设备在生动的师生学习过程中逐渐简化,不断完善。

6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物修复事业虽然依然任重道远,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民间收藏的逐渐繁荣,文物修复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物修复不仅是修复文物本身,也是在传承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是对文物与历史负责,又是对中华民族负责。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培养文物修复人才,将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的新型文物修复师。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不断完善文物修复技艺的数字资源,在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李逢庆,尹苗,史洁.智慧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6):58-64.

[2] 黄广,徐思琦,康燕,等.浅谈国际视野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S2):163-168.

[3] 马进武,许可,陈鑫权,等.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初探[J].陶瓷研究,2021,36(5):21-23.

[4] 赵亮,郑梦凯,续妍.浅析高等院校装裱修复技艺的专业教学[J].艺术教育,2021(1):190-193.

[5] 邱敏.文物修复专业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97-99.

[6] 高秀丽.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溯源及其对文物修复技艺的影响[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2):102-107.

[7] 许文芝.论智慧课堂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21(12):98-102.

[8] 薛豪娜,白琳,袁海霞.跨时空多维互动案例教学模式在智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策划学课程为例[J].科技视界,2022(16):73-75.

[9] 何峰,陈勇华,张艳平,等.“双万计划”下弹性力学智慧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8):23-26.

作者简介:吴炫志(199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古陶瓷修复、古书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