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河洛文化的洛阳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2-05-30张玉鸽
摘要:璀璨的河洛文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助推洛阳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洛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弘扬宪法精神,加强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普法,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提高公民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社会治理格局,丰富洛阳法治文化宣传平台,打造洛阳独有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扩大洛阳的法治文化国际交流。文章对河洛文化中的法治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融入河洛文化的洛阳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法治文化;河洛文化;法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1 区域文化与区域法治文化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底蕴,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而不同的区域文化又催生了不同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文化的子系统,是法治与文化的结合体,法治与文化关系紧密,文化能够以无形的力量逐步影响法治的建设[1]。法治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相处理念。如此看来,有什么样的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虽为无形,却有无穷的力量,法治运行的每个部分和环节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离开文化根基谈法治就是纸上谈兵,还会导致法治在社会治理中根本无法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因此,法治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原有的文化土壤上开出最漂亮的、最适合自己的美丽的花。
法治文化须从整体上予以界定考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其独特性,区域性显然成为法治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属性,并且这一属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长期存在、不容忽视、不可替代,这就必须对法治文化的区域性给予特别关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洛阳法治建设的地域性更加突出,所以在建设法治洛阳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并最大化利用河洛传统文化,发挥区域文化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
2 传统河洛文化的法治文化价值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的文明史、建都史、城市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2]。这样一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比拟的,而在这座城市中,滋养出了举世闻名的河洛文化。中华文明看中原,中原文明看黄河,黄河文明看河洛,如此可见,河洛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一直都是最耀眼的存在。“河之图”“洛之书”,古老的河洛文化光辉灿烂,它不仅是洛阳人民的根,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光阴流转,河洛文化如今依旧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滋养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洛阳地区长期处在政治、军事斗争的中心,因此河洛文化中的忧患意识非常浓厚,洛阳人民在家国情怀以及儒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意识教育下树立起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民本思维。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河洛,百家姓一半以上起源于河洛,根文化和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与如今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不谋而合。
起源于河洛文化的老庄道家“天道”与“人道”思想,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神人合一”思想,这里的“天道”不是超越万物的神,而是与人们直接相关的大自然。其强调人类只是六道之一,为了人类能够一直绵延繁殖,必须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今天一直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无二致,启发人们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河洛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文化”,不仅仅是炎黄子孙的姓氏,还是中国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起源。探寻历史,不难发现百家探讨较多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儒家的“忠孝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其都在以自己的学说和著作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这些无疑与如今我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河洛文化为建构多元和谐的世界贡献了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文明智慧。因此,法治文化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世界的建设,也需要汲取河洛文化的养分。
河洛地区一直是文明的交流地,开放的态度形成了河洛文化开放包容、多而不乱的特点,塑造了河洛人民朴实真诚的人格,为法治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社会群众基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古老的洛阳和现代的洛阳交相辉映,河洛文化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以盛唐之姿兼容并蓄,向世界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文化。河洛文化为如今的洛阳、中原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千万年发展的宝贵经验,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爱国、担当、仁德、鼎信、包容等优秀精神,滋养着当今洛阳的法治文化建设。
3 融合河洛文化的洛陽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3.1 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治保障
3.1.1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要建设法治洛阳,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首先且最主要的是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宪法精神是洛阳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做的。换言之,洛阳市要深入且持久地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分三步走,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步,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宪法学习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本质是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依法行政,为民服务。洛阳市可以定期开展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宪法的活动,让领导干部牢记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第二步,从娃娃做起,应在市内尽快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宪法纳入青少年教育中,将宪法精神融入校园的生活与文化活动中。第三步,抓好基层群众这个大基数群体,洛阳市内要积极建设宪法宣传教育基地,做好基层群众的宪法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宪法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宪法的良好氛围。
3.1.2 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洛阳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组织支持。首先,洛阳的党组织和政府要厘清洛阳法治文化建设的脉络,规划好建设蓝图,明确落实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打好法治文化建设的骨架,填好法治文化建设的血肉,让洛阳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真正有序地运行起来。其次,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己作为洛阳法治文化建设的造血红细胞,尽自己所能,发光发热,为洛阳法治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巧思。最后,各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同时要保障自己所在的职能部门必须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其他干部或者部门的干涉,严肃处理干预行政或司法执法的恶劣行为。
3.1.3 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
推动《河南省警务辅助人员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洛阳市内贯彻实施。洛阳法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队伍。具体的队伍组建措施可以参考上海案例,从优秀的律师、法学学者中选聘基层法治工作人员,加大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引进力度。同时,要让法治人才流动起来,充分发挥市内、省内乃至全国优秀法律人才的积极作用,服务于洛阳的法治文化建设[3]。此外,应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洛阳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然而,在国内外交流越发频繁的情况下,当地可以从事国际事务的专职律师严重不足,因此,丰富专职律师的种类,扩大律师队伍这一任务迫在眉睫。
3.2 积极普法,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
3.2.1 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应实施可行并有效的普法规划,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四个环节进行全面普法教育。要使用科学、直观、真实的普法手段使普法受众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普法内容,并转化为外在的合法行为。与此同时,官方和民间的普法力量应该有效联动,使普法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普法效果最大化。洛阳市近些年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工程,将村委会成员、网格员等一线基层工作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确保到2022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5~8名“法律明白人”。由此可见,必须将法治宣传深入社会的最基层,从细胞到心脏,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层层宣传,层层深入。
3.2.2 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洛阳市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现有的“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的“四个一”机制,让基层群众能够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应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强化法治思维。
在河洛文化中,“和”的思想尤为突出,因此,可以利用河洛人民开明朴实的性格特点,发挥人民调解的积极作用,建立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在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或者是小区等最小化的单元中,设立调解室、金牌调解员等专门活动区域和人员,让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就熄火,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纠纷[4]。在结合洛阳当地文化的同时,可使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合法途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此外,要继续坚持洛阳市政府所主张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不仅要使调解、信访、仲裁、诉讼等机制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还要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
3.3 丰富洛阳法治文化宣传平台
洛阳市近些年紧跟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河洛书苑”项目应运而生。洛阳区域法治文化建设,须依托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河洛法治文化创造性发展,使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异的法治文化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法治优势。
2020年以来,河南文化大放异彩,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中原文化。在这一契机下,河南卫视趁热打铁,主办了系列“奇妙游活动”,其中龙门石窟、洛阳牡丹、老君山景区、《千里江山图》、古城楼、妇好鸮尊等带有鲜明河洛文化印记的元素再现了洛阳之美。传统经典文化回归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原文明和河洛文明的无限魅力,更是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异常珍贵,增强了建设河洛法治文化的自信和底气。
除此之外,法治文化宣传不应该局限在传统途径,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将河洛法治文化建设通过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广泛宣传,迎合年轻人接收信息的新方式,从而实现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3.4 加强洛阳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洛阳市重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市领导深入一线调研,亲自盯办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洛阳市司法局牵头,协同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委会因地制宜,开展富含自身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作。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区、工作区、文化区的宣传栏和标语标识,有村规民约,有高屋建瓴、举旗定向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有立意深远、喻世深刻的法治典故,有寓教于乐、形象生动的法治漫画,有感人肺腑、榜样引领的道德模范故事,多途径、多角度地展现了法治文化内涵,有效构建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的文化引领体系,使群众对法治文化乐见、乐闻、乐学、乐传、乐用。洛阳市司法局在2020年和2021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基层“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名单,截至2021年,洛阳市内已建成174个各具特色的基层“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真正实现了“一镇一品”“一村一韵”。
3.5 扩大洛阳法治文化国际交流
“十三五”以来,洛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合理利用当地作为陆上絲绸之路起点的独特优势,抓牢“一带一路”这个机遇,不断延伸自己的开放领域、扩大自己的开放格局,让开放贯穿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并促进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洛阳在扩大与国际法治文化交流时,须重视洛阳与世界拥抱的桥梁建设。应重视洛阳自贸区建设、保税区建设、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多样化智慧物流中心。
洛阳自古就有开放和交流的基因,交流学习可以让传统的河洛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在建设洛阳法治文化时,应该扩大洛阳法治文化国际交流,汲取国际社会中的优秀法治文化建设经验,打造洛阳独有的法治文化。
4 结语
洛阳,河山拱戴,历史厚重,古老的河洛文化光辉灿烂。近年来,洛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着重发力,开通牡丹地铁,实现5G网络建设全覆盖,极力打造宜居城市。同时大力开展优秀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洛阳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了满意度,也给前来观光的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提升了城市口碑,展现了城市的胸襟和格局。总之,现代的洛阳在努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向世界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采。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洛阳从来都是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近年来,洛阳更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展新模式,全力以赴地建设法治洛阳。悠久而厚重的洛阳正承载起千年的梦想,以新的担当和新的作为,铸就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蔡宝刚.新时代地方法治文化的建设路向[J].地方法治评论,2019,5(0):41-52.
[2] 程新晓.近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综述[J].文化学刊,2019(10):31-34.
[3] 徐祥民,王斐.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36(6):9-19.
[4] 王璐航.社会治理视域下人民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263-268.
作者简介:张玉鸽(199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