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05-30张洋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人才计算机思维的主要渠道,为实现对课程教育效果的优化,以“互联网+”作为研究背景,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从教育教学手段单一、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学生群体基础能力差异显著三个方面,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解读课程思政理念,阐述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意义。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育人目标,提出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优化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责任感与义务感;引进立德树人理念,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基于“互联网+”视域,建立交互式课程评价机制,在保证课程内容全面性的同时,提高教育过程的人性化与个性化。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的改革措施可以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互联网+”;意义;改革;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一、引言
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在响应社会教改工作号召时,已提出了多种专项改革措施,但由于现有改革政策的专项性较强,导致大部分高校的教改工作都未能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1]。为实现对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提高人才水平,教育部在组织了多次活动、召开了多次会议后,提出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此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进行融合,通过此种改革方式,使人才在学习后具有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对创新精神的深度挖掘能力、计算机上机操作实践能力[2]。为落实此项工作,使课程思想理念在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将以““互联网+””作为研究背景,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基于此种方式,实现对人才计算机思维的快速养成。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为实现在教育过程中现代化技术与“互联网+”理念的融入,教师会在课堂教学时,辅助使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没有与班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方向与内容的讨论,更是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作为参照,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开展执教工作,根本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3]。加之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此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有限,或两节计算机课程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会在没有完全理解上堂课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参与下一堂课中新内容的学习,长此以往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只会使课程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学生群体基础能力差异显著
考虑到本文此次研究的课程是一门面向校内所有学生群体的课程,即并非只针对此专业学生的课程。而且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基础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中,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水平与能力是不同的。当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过于显著时,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与能力体现,进行差异化教学。按照此种方式开展教学,只会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大。
(三)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现如今,教育市场中大部分高校在完成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后,采用完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评。例如,学生在完成了阶段性的学习后,教师会在计算机机房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教师在前端为每一名学生下发一张考卷,学生需要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理论题的测试,或根据试卷内容,完成指定的计算机操作项目[4]。学生在完成测试后,点击提交试卷,计算机的屏幕上将自动显示学生的此次测试成绩。采用此种片面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不仅会阻碍大量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形成,还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思政理念解读及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意义
为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工作中更高的效能,应在开展相关研究前,对提出的教育理念进行全面且深化地解读。在此过程中,高校执教人员应明确“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育人”,而“育人”的前提工作为“育德”,思政教育理念的本职工作便是培养人才的“道德”[5]。在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更是为了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保证学生在参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后,或在步入社会后,具有高尚的价值观。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多种现代化技术发生了融合,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与有效学习渠道越来越广。教育单位也意识到了基于多元化路径,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全新教育理念的意义。因此,在后续的课程教改工作中,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组织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与融入,实现教育的全面化、全员化、全过程化与全参与化。
四、“互联网+”视域下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优化
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育人目标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前,教师使用多媒体屏幕与数字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几个较为简单或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游戏、游戏开发现状等,通过融入与学生生活交融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产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产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在此时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我国计算机领域中的优秀IT人才,并为学生讲解其熟知人才的发展史。当学生完全融入课堂后,教师可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学生讲述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历史、在发展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如何克服外界多方的打压与制裁逐步壮大的。根据教学工作的部署与教学进度,适当在简单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综合性教育内容,逐步激发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内容学习中的求知欲望。綜上所述,对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在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后,对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实践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应设计一些单一知识点的实践项目,当班级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按照教师标准完成计算机基础性实践项目的学习后,教师再设置一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实践教学项目,或直接引进互联网中的计算机工程案例项目作为学生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时,与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或由教师进行引导,搭配班级内不同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每个人都要在完成实践项目中担任一个角色,通过此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责任感与义务感。
(二)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改革
在上述改革内容的基础上,引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活动组织的主要方向,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内容为例,由教师在讲台上使用大屏幕展示问题,由每组的小组成员在写下问题的答案,完成答案的书写后,举手示意。在下课前5~10分钟,进行小组答题数量的统计,答题速度越快、准确率越高的小组将获得胜利。除此种活动,教师还可以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线上教育平台,在平台中心论坛中发布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论坛中进行资源的分享或任务的讨论。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果或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工作的调整。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计算机思维、交流能力、主动求知能力、主动探索欲望,实现对学生严谨务实精神的培养。
(三)“互联网+”视域下建立交互式课程评价机制
建立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教育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实现对高校课程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高校应基于“互联网+”视域,建立交互式课程评价机制。例如,在线上教学平台中设置“学生评价区域”、“教师评价区域”、“综合反馈区域”等,学生可以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后,在“学生评价区域”对近期时间内个人学习情况或个人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自评。或学生认为此段时间的教学课程存在欠缺时,可以在“综合反馈区域”发表其个人对课程改革的建议。此外,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联网直接交互渠道,学生可以使用微信、QQ等网络终端,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保证学生与教师信息交互与共享的及时性。总之,要保证教学改革工作在实施后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在保证课程内容全面性的同时,提高教育过程的人性化与个性化。
五、教学实践
为证明上文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育综合水平的效果。以教育市场内某试点高校作为此次实践教学的参与对象,以某专业为例,对此班级内的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新教学。
以基础课程中的“JAVA程序设计”内容为例,在课程教学前,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班级内每名学生对JAVA课程学习的认知。通过初步与学生的交涉,掌握学生对相关方面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班级内学生按照综合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储备量,划分为不同群体。当教师掌握班级内不同群体的学习情况后,根据当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难易度不同的教学内容。下发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到班级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与个人能力,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多层次化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按照结构组织规划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统计并整理测评结果,综合学生在学习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可知: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主动与教师进行知识点的交流,并参与到教师课堂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完成教师在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与教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学生出现“迟到”与“早退”的现象,课堂中玩手机的人数逐步减少。通过本学期期末测试可知,班级内学生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在上机操作实践技能的理解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提升趋势。综上所述,本文此次提出的多种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可以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
六、结束语
本文从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优化、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改革、“互联网+”视域下建立交互式课程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开展了“互联网+”视域下融入课程思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并以教育市场内某试点高校为例,开展教育实践,通过实践证明,提出的多种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应用本文的措施,并对其进行推广,以此种方式,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
作者单位:张洋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 訾永所,容会,张才猛,等. 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0(02):179-184.
[2] 桂洁,张鹏飞,段继光,等.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8):119-124.
[3] 陳昭昭,王晓龙. 基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 戏剧之家,2020(18):173+175.
[4] 富春岩,张立铭,李微娜,等.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5):215-217.
[5] 潘惠苹,唐新宇. 基于“岗课证融通”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