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任理论的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探索
2022-05-30叶鹏宇许传宏
叶鹏宇 许传宏
关键词:信任理论 老龄化 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互动 西美尔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76-03
引言
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和规模进行了划分,当老年人年龄达到65岁及以上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超过7%的程度时就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我国政府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新型养老体系,通过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减弱衰老孤独感。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提出信任对社会关系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信任作为社会综合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结合信任理论可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营造健康积极的友好社区。
一、关于信任理论
(一)西美尔的信任理论
1900年西美尔发表《货币哲学》,著作从货币信任的维度阐述了公众信任。离开了个体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2]。书中篇幅不多的信任研究思想启发了后世哲学家,谱写了信任研究的新篇章。1903年,西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把都市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小镇人际关系的活力做了比较。在小镇上的人几乎认识周围所有人并且积极建立和他们的联系,然而在城市中的个体在空间上距离很近,情感和文化上的距离却很遥远[3]。1908年《社会学》中西美尔说道,“我们的现代的生存都建立在笃信对方的诚实之上,经济也越来越变成信贷经济[4]”。社会中的各种团体正常运作都建立在多种多样的信任前提之上,只有个人或群体选择信任,社会才能正常运作。
互動是信任理论的起点,形成了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脱离人们的信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社会经济也将分化瓦解。而今信任理论研究不仅运用在社会学领域,也在设计等领域影响了卢曼、埃佐等人,启发了后世思想家。
(二)从卢曼到曼奇尼
尼克拉斯·卢曼在其著作《信任:一个复杂社会的简化机制》中详细地论述了信任的形成、分类、发展以及带来的影响。信任是复杂社会的前提,失去信任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无法进行的[5]。卢曼和西美尔两个社会学家都论述了互动在信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互动进程中产生信任,个体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熟悉建立信任拉近彼此情感和文化的距离,为社会学做出了极大贡献。
埃佐·曼奇尼教授是国际社会创新领域最权威学者和理念先驱,被誉为设计界的思想家。在《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中他指出合作与创建社会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信任。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信任关系不断变化,从组织创立之初人员的相互熟悉彼此信任,到组织发展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弱化。如何能在发展的同时又能创造相互信任的群体关系,文章定义了两条设计策略:“以一种有效、真诚、透明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以及创造一个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系统 [6]”。这两条策略从社会关系的营造层面提供了全新设计思路,2004年“家有学生”在米兰开展,考虑到独居在家的老人无人照顾以及一些学生想寻求廉价住处,埃佐推动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协作解决问题。老人提供给学生廉价的住处,学生帮助老人,两个群体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相互理解共同生活,协作互助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两个群体建立信任的平台,信任又使这个设计有真实的可行性。
从西美尔和卢曼的理论层面到埃佐的设计实践层面信任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良好的社会关系推动设计实践的实施,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构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发展的同时设计需求也在改变,不变的是如何在理论意义的指导下改善为人服务的社会环境,现代设计需利用信任理论指导,在满足生理安全等需要的基础上由低到高满足人的社交需要,使设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服务。
二、社会与社区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
“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7]。“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人口急速增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0%[8]。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年群体主要养老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独居老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危害健康,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二)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问题
首先,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划分不尽合理是设计的通病。20世纪80年代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概念: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9]。而今社区公共空间中的不合理交往空间,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交往需求使老年人缺乏社区归属感;植物景观配置不完善,空间动静分区不合理不适宜老年人进行群体活动。“养老”这一概念最大的矛盾就是把老年人当作被动的客体[10]。老年人被剥夺其主动性、主体性,缺乏尊重与爱的需要。家庭与社区两者结合减弱老年群体的居家孤独感,营造自然、温馨的老年群体交流氛围使老年人在群体活动中满足尊重需要,通过设计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二是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安全性问题。老旧社区活动空间在建立之初并未考虑到老年人无障碍通行,公共空间标识不醒目以及配套服务不完善都给老年群体活动带来阻碍。
设施单一也是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空间中的健身设施通常只有少数几种且不全部适宜老年人使用,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需加强体育锻炼,应在社区公共空间内设置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以照顾到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如何通过设计建造一个适宜老年群体活动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互动”+“协作”——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构思
(一)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现状—以上海市大金丰小区为例
1.调研社区选择
上海市嘉定区大金丰小区于1994年在金沙江路2753弄建成,建筑面积38728平方米,小区内户外活动空间缺乏管理已废弃,健身设施无规划,虽小区内部有休息座椅,但是设施老化缺乏维护,日常使用率低。
2.调研问题
调研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数为50人,采取问询、自主答卷、替代答卷等多样化方式获取资料。调研问题如下:
(1)您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分布是否满意。
(2)您对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满意。
(3)您对社区运动空间和体育设施是否满意。
(4)您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改进建议。
大金丰小区共走访50人,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98%,本次报告以48份调研问卷为素材,分析小区适老性现状并设计解决方案。
3.调研结果分析
受访群体对社区公共空间需求分为两点,一是规划设计:景观小品差、活动场所少、活动设施老旧且数量不足、庇荫空间少、绿化过少;二是人群活动情况:活动空间分布不合理且集体活动少。
(二)老龄化公共空间的“互动”+“协作”
为多层次满足老年群体身体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设计将信任理论中群体关系的构建放在首位,围绕“互动”+“协作”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互动交流场所,使其在协作中强化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交流活动场所。
“利基社交网络”发展兴起了“利基养老社区”,在传统养老设施的基础上,增添了社区特色吸引兴趣相近的老年人住进来[11]。为使老人更快融入群体,社区公共空间提供多区域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如私密交流空间、健身活动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老年群体根据自己的交往需求积极选择互动场所参与群体活动,相近的爱好和观念使老年人在互动中快速熟悉建立信任,在群体交往中建立信任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个体在交往中通过协作创造相互信任的群体关系,如社区书法编织交流沙龙、休闲养生座谈会、体育锻炼小组等,从生理心理多层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一个人人共建共享的群体社区。
难以享受家庭赡养又不适应机构养老的老年群体如同一座孤岛,在居家养老过程中日益衰老孤独。社区提供的互动空间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使老年人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熟悉建立信任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并通过协作开展活动提高老年群体公众参与感,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营造“互动+协作”的社区生活圈。
四、老龄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创新实践
(一)“互动”的群体活动场所
社会互动意指个体偏好、期望和约束受到他人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行为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依赖[12]。互动是信任理论的起点,社会中的互动形成了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满足老年群体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设计中提供互动场所尤为重要。
1. 区域划分使设计中互动场所空间合理化
小区中公园面积为仅为1000平米,从使用主体的角度出发强化人际关系的构建满足居民休闲功能和交流会友功能以丰富居民生活。马斯洛认为“归属与爱”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只有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交往才能产生[13]。为营造多元化、有活力的交往互动空间,设计分为动态区域、静态区域和过渡区域三个区域。老年人可以在动态区域打太极,跳广场舞,在健身区域锻炼身体等群体活动。为使老年群体在阴雨天气也可出门活动,过渡区域为室内,在此空间老年人可以进行打牌下棋书法等活动。静态区域有长廊,休闲座椅,老年人可在此区域聊天,撸猫等。有针对性的群体活动场所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多元化诉求,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有益于老年群体的互动交往使社区变得更加活力,如图1。
2.人与自然的共生使互动场所生态化
设计提供了老年人接触自然的场所,通过物质空间建设构建多元化、生态化的空间环境。绿植的置入增加绿荫空间、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减弱社区中的噪音,如雪松、龙柏等的绿植能吸收音量并将噪音反射出去减弱噪音。春冬风大季节绿色植物形成天然景观墙为老年人提供避风环境,夏秋阳光照射时提供庇荫场所供老年人活动,老年人沐浴在自然的氛围中呼吸新鲜空气,在绿植成荫的互动场所中提升地域归属感,调动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人性化的设计空间使得老年人对其产生信任,当老年人与自然接触、人群接触的同时,社区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空间产生联系,建立信任,促进社区空间环境和谐发展,社区提供的场所使社区中老年人置身于绿色自然之中并且相互认识熟悉,增强其归属感的同时与社区成员建立信任,在绿色舒适的自然空间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如图2。
3.设计中的良性循环使互动场所可持续化
公园中的铺装是重要的汇水面,透水铺装可以加快雨水渗透,加快自然水文循环[14]。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出行安全,地面采用耐磨、持久、防滑的透水路面砖材质,避免因为路面湿滑而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解决下雨积水情况给公共空间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减少维修管理成本有利于长期使用。廊架柱子选用坚固好清理的石材,顶层选用不开裂变形的防腐木与场地座椅材质相搭配使整体空间氛围统一。公共空间中的座椅和房屋选用添加化学防腐剂的防潮防腐蚀木,使用周期更长的同时更加环保安全,木材质淳朴自然纹理美观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公共空间环境,以供老年人舒适的在此空间内进行互动交往,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二)“协作”的社会共同体
1.群体活动中的协作促进了老年群体人际关系的构建
积极老龄化在保障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尤为注重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基于社会学角度,社区生活多元化、个性化的建构,都强调了“社区凝聚力”“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等概念是构成社区归属感的基础[15]。老年群体生理上和社会地位的转变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变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与亲朋好友信息交流不畅,来往频率下降而产生孤独情绪[16]。动态区域的平台提供打太极跳广场舞等群体活动场所,老年群体在运动过程中扩宽生活圈子减弱其孤独感,室内过渡区域场所定期开展编织、書法等活动,老年群体在协作互助中发展自身兴趣爱好满足社交需求,如图3。
2.体育锻炼中的协作提升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活跃度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身体机能下降,进行体育运动既提高身体新陈代谢水平,也在锻炼过程中构建有活力的社区关系。设计增加健身活动场地设施,老年群体自发成立健身锻炼组织,使用乒乓球台、太空漫步机及扭腰器等适宜老年群体锻炼的器材锻炼肩周膝盖等部位的活动能力。进行体育活动时个体之间产生联结,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在彼此信任的交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要,如图4。
(三)“互动”+“协作”的社会创新设计
作为老年群体交往互动的主要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提升及良好社区氛围的营造是建设健康社区的必要条件。信任理论中的“互动”与“协作”满足老年群体身体、社会、精神三方面的需求,设计旨在为老年群体提供合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无障碍的互动场所,建设物质与精神空间并重的交往空间,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群体交往,营造有归属感的社区文化。
无障碍的互动场所适宜老年群体活动,老年人肌肉、骨骼萎缩伴随的生理感觉功能和反应能力的下降使互动场所需把活动风险考虑入内。因老年群体行走迟缓,设计中减少不必要分岔路减少活动风险,设置平坦活动场地避免活动时的安全隐患。考虑到部分老年群体轮椅出行,场所中设置坡道路面、增设安全扶手,对道路功能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考量。进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减弱产生疲劳,为提升老年群体的活动舒适度设计中各个区域均设有休息座椅,营造动静结合的场所氛围。设计细节既体现了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情感关怀,也考虑到了老年群体实际使用时的情况,自然舒适环境的使老年人信任这个场所,在此空间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并在协作互助中构建良好社会关系。
现代设计不只为解决问题,还应考虑意义建构。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中提供“互动”场所不只为解决老年群体社交需求,还应在社会发展中建立“协作”友好大环境,使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能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建立友好老龄环境。
结论及展望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问题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的过程中需求的不断改变伴随设计的更新,本次研究仅从社会关系构建角度改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但如何在老龄化的大环境下整体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还需进一步探讨,例如社区空间的代际和谐问题、医疗护理问题、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还需完善。我国老龄化已势不可挡,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信任理论的指导,建设多样化、低风险、具有场所归属感的公共空间是激发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力措施。通过设计推动全社会公民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关注度,建立老龄友好环境满足弱势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需求,才能实现健康积极老龄化,建立一個人人共享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