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榜样

2022-05-30彭震尧

藏书报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国书店王师傅书店

编者按

中国书店今年将迎来他的70岁华诞。

中国书店经营古旧书刊、文献70年间,为相当多的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了海量文献资源,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家集收购、发行、出版、拍卖为一体的老字号文化企业,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在普通读者与藏书爱好者心目中逐渐占据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位置。

而能赢得如此高的社会口碑,与中国书店那些可爱可敬的老师傅们不无关系。刘满进、田子杰、赵丙戌、马春怀、王炳文……他们以敬业专业的工作精神,以诚信友善的做人品格,在广大读者书友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火种。

王炳文老师傅生前记录了很多他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书店故事”,可展书业之盛,可资书友回忆,亦可补“店史”之阙。他所记录的,其中有很多篇是有关中央首长、北京市领导以及很多专家、学者、教授到中国书店看书、选书、购书的故事,其中涉及的名家学者有郭沫若、邓拓、启功、周绍良、汪道涵、萧乾、史树青、朱家溍、许嘉璐、侯宝林、胡厚宣等数十位。王炳文先生从新华书店调到中国书店后,一直在国子监孔庙、琉璃厂和海王村大院内工作,所以有条件接待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并为他们服务。

王炳文先生曾说,自己作为书店的一员,在书店工作了数十年,深深地感觉到中国书店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在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古籍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作为一名古旧书工作者,他感到十分自豪与光荣。对于中国书店的广大同人来说,内心莫不作如是想。

近日,中国书店老员工、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原经理彭震尧先生与王炳文先生之女王学慧女士将这些文章重新整理,本报将陆续编发。

书店生涯半世纪

王炳文师傅是天津市人,出生于1930年6月,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便进入新华书店工作。初在新华书店下属联营书店工作,1954年转入新华书店北京邮购书店,1959年调转到中国书店,并一直工作至1990年退休。退休后王师傅又应中国书店出版社聘请,继续在出版社发行部工作至2003年,后因“非典”疫情爆发,才结束了他五十余年的书店生涯,回家安度晚年。2019年王师傅去世。

王师傅在中国书店工作期间,先后在服务科、邮购部等部门任职,后专项负责接待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工作。1984年至1990年期间,王师傅曾任中国书店来薰阁书店经理,在中国书店建店四十周年、五十周年的店庆活动中担负了重要的工作,联系了大批专家学者和中央领导、北京市领导,请他们参与店庆活动,并为中国书店题写了大量的贺词,书写了贺信,赠送了绘画作品等。正是由于王师傅在数十年工作中的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人师表,受到店内、店外同事与读者的高度赞许,多次被评选为书店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王师傅荣获了北京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评选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先进工作者,同年还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即便是在返聘期间,他还在1991年、 1992年、1994年三次荣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结束返聘,回到家的他热衷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工作,直至2019年去世前,年年被评选为社区工作积极分子和先进共产党员。

寻常笔触补“店史”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我都会去王师傅家中看望他,一是感谢他当年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二是王师傅正在写自己在中国书店工作的回忆,问问有哪些地方需要我效劳,三是陪他聊聊天,他总是很关心地问问我们的拍卖情况。大约是在2018年的春节,我按响门铃后,先听到王师傅“来了,来了”的声音,但是等了一会儿门才打开,见面第一句话王师傅说道:“震尧,我这腿不行了,现在走不了道了。”我还安慰他说:“人老了,这是必然,也别太放在心上。”再隔数个月后,我想问问王师傅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了,电话打过去,但一直没有人接。我想可能是外出了?隔了几天,电话再打过去,还是没有人接,这时我想到可能是身体不好,或许住到子女家中去了。

2021年7月初,我突然接到王师傅女儿王学慧的电话,告知他父亲已经在2019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了,享年89岁。并说道:“父亲生前写了些东西,他一直想出本书,为完成父亲生前之遗愿,母亲让找你联系,看看如何办?”我责无旁贷,便立刻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但遗憾的是数月后稿子退了回来。我便与王学慧协商:是否可以把王师傅写的一部分东西先发来看看,然后再想办法?稿子随后发了过来,静下心细看,我认为王师傅记录的很多有关中国书店的故事都非常有意义,细细道来,很有滋味。但是由于王师傅终究是高中毕业,文化有限,所以在用笔、排序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花费大力去整理。于是我便与她商量,由她负责将手稿打印成文字,然后由我进行整理是否可以?她十分高兴地同意了。经过一番整理后,已经形成了一些像样的文稿。

今年是中国书店建店70周年,书店也计划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我很希望王师傅这些文章的发表,可以成为此次庆典的一部分。

不竭余力勉后人

我1977年到中國书店工作后,初期并不认识王师傅,直到1988年后在中国书店每年举办的书市上,总看到一位忙碌的老师傅,说话声音比较洪亮,有时在陈列的书史展板前给读者和来宾进行讲解,这才得知他叫王炳文,是中国书店的一位老同事了。1993年底,我调到琉璃厂,在中国书店新成立的基础部任职,由于离王师傅工作的来薰阁书店相距比较近,中午休息的时候有时就到他那看看书,这样才逐渐熟悉了起来。相谈之间,我感觉他不仅热爱书店,熟悉业务,而且对中国书店的发展有着很多自己的看法,颇为受益。从此后,我与王师傅的接触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1996年12月,中国书店对所属各个部门实行了新一轮的承包人招聘工作,各部门负责人实行竞聘上岗。我参与了中国书店拍卖部负责人的投标竞聘,但是此岗位当时中国书店主要领导心中另有人选。后来我听说在店评议会上,作为职工代表的王师傅和很多同事一致推我担任此职,最终总经理不得不顺应民意,任命我为拍卖部经理。事后王师傅见到我说:“震尧,大家信任你,你也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我坚定地回答道:“王师傅,请您放心,我会尽力的。”至此我肩负起了中国书店的拍卖业务,也可以说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中国书店的拍卖基础,后又创办了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拍卖界专项从事古旧书拍卖业务的一面旗帜。

在我的拍卖工作中,王师傅继续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他曾交给我一份名单,我一看上面写的都是一些名人,他说:“我希望你们每期的拍卖图录都邮寄给这些人,一是让他们了解一下拍卖,二是看看拍品中是否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三是说不定他们有些藏品会通过你们转让。”王师傅想得可真周到啊!后来启功先生就是接到我们的图录后在拍卖会上买到了一些藏品。启功先生的藏品买到后,王师傅又跟我说:“震尧,等哪天我联系好了,我带你一起去启老爷子家,到时我把你介绍给他。”果然没过几天,王师傅就带我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拜见了启功先生,此后我便有了几次与启功先生的交往。还有一次我在其他一家拍卖公司的图录上看到有一批周绍良先生的藏书上拍了,但是没有成交,于是我请王师傅帮助联系周先生,看看他的藏书是否可以委托我们进行拍卖。王师傅一口答应了下来,也是数日后他便带我去了位于通县(现在为通州区)黑庄户旭日花园周先生的家。经过王师傅的介绍,周先生便很放心地将他的藏书交给了我,此后才有了周先生所藏两千余件唐墓志分别进入国家图书馆和天津市图书馆,丰富了两馆馆藏的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书店王师傅书店
井 道
维权遭反诉
印象·琉璃厂
捆绑10年
“美不胜收”“值得珍视”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最美书店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