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建筑的新媒体叙事及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2-05-30鲍子倩耿涛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红色文化

鲍子倩 耿涛

摘要:游览红色建筑可以了解红色革命文化。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红色建筑的新媒体叙事及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创新性地以文化传播为目的解读红色建筑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旗帜性、发展性和包容性三方面的内容。新媒体技术作为红色建筑设计可视化信息的重要传播手段,要求基于红色文化的特性运用新的叙事策略,即运用科技手段,讲好文化内容;解构历史符号,解读红色设计;把握空间节奏,明晰叙事方式。除此之外,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的传播也需要整合线上多渠道传播平台,实现文化共享;探索线下数字化传播手段,研究文化多样性;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打造中国文化形象。

关键词:红色建筑;红色文化;新媒体叙事;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4

0 引言

红色建筑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内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址故居、历史纪念建筑以及各类纪念构筑物等[1]。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红色建筑作为冷媒介,如何运用新媒体这种热媒介革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胡国胜认为红色建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载体,以此获得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合法性认同[2]。而随着革命文化的发展与红色建筑的更新,红色建筑的文化内涵亦摒弃了旧的内容。张俊从建筑功能角度出发,认为红色建筑是具有纪念、教育和宣传功能的建筑[3],李诗娟等人则从建筑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红色建筑是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建筑[4]。然而,红色文化要想获得广泛的传播与推广,建筑解读就需要把握多层次的文化特性,因此文章创新性地以文化传播为目的解读红色建筑内涵,提出红色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旗帜性、发展性与包容性的内容,并提出红色建筑的新媒体叙事与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单一被动接收信息模式的限制提出更新策略,探讨媒介融合与建筑文化传播的作用机制。

1 红色建筑的文化内涵

1.1 旗帜性

刘润为先生曾指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脊梁,是中国人民创造光辉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5]。建筑图纸化后凝练的红色故事,建构起红色教育长河。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带领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创新性地使桥头堡的局部堡体用蒸汽养护,克服了水文地质、自然灾害、桥梁钢材、建设险情等各类问题,耗时8年完成了第一座完全由新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长江大桥,作为中国红色建筑的经典作品,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外大量专家的否定下,证明了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由张彤教授带领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队伍设计的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是红色主题的乡村设计,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技术修缮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新建,复兴了整个乡村的公共生活,再塑乡村社区精神,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红色建筑旅游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宣传红色精神,弘扬革命优秀传统,积极发挥建筑的旗帜性是红色建筑的重要职能。

1.2 发展性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之一。中国建筑同样也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国家实体经济中占有大比重的建筑行业更是需要与时俱进,红色建筑文化的内涵之一则是发展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建筑还习惯将建筑的体量大小、局部内容、空间构建或者细部装饰设计成具有确定含义的具体形象,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塔顶搬上了逼真的“汉阳造”步枪和八一军旗,并非具象象征而是实物再现。1987年,齐康先生设计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在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具有相同题材的情况下,选择了具象象征主题——刺刀。齐康先生在纪念碑的地面设计了七个“枪托”印记,寓意深刻而又通俗、夸张也有度[7]。建筑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时代不断发展,建筑师的思想也在不断革新,文化传承内容为建筑师提供了创作思路,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刺激了建筑的发展,红色建筑才得以续写红色文脉。

1.3 包容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迫在眉睫,新政府需要在严峻的国内国外政治环境中探索出适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风格建筑。1958年11月初,在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周恩来指出,“我们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圈子之内,应该是古今中外,一切精华,含包并蓄,皆为我用”[8]。这一设计思想成就了红色建筑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的建筑文明存在悠久且多样的地域特征,红色建筑的创作蓝图植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技术发展、体制改革、开放交流,红色建筑也不断更新建造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红色建筑作品以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为立足点,注重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不局限于形式符号的借用,建筑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抽象再现的手法融合红色建筑,使红色建筑具有包容性。由中建西南院设计的毛泽东诗词馆立足当地本土文化,以当地传统建筑为蓝本,通过现代建筑语汇的转译,再现遵义本土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不同地域建筑造型的典型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歸纳地方特色后与红色故事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既有红色精神又有地方风格的建筑是红色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性之一。

2 红色建筑的新媒体叙事策略

2.1 运用科技手段,讲好文化内容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与发展未来,建筑师将视野、内涵聚焦于如何物化时空元素,将历史时空与现代语境交汇,传达建筑的内在生成逻辑。“时”指的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表现历史的方法,“空”则代表了遗址所在场所的空间特质及对建筑的应力作用[9]。历史不会重演,但是科技手段可以再现时空场景。数字化模拟技术重现历史建筑,利用虚拟技术与现实结合,再通过智能检测数据平台对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人机互动和多媒体展览方式等各种交互手段,增设了大幅LED显示屏、AR增强现实模拟技术,如图1所示,使用数字纪念馆沉浸式技术漫游,使党性教育的内容传播更深入浅出,提升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向观众诠释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场景。新媒体将这些场景全貌传达给无法近距离品鉴的观众,以最直观的形式投递给观众,可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拉近观众与建筑的时空距离。

2.2 解构历史符号,解读红色设计

建筑的美学并非具象美学,建筑师凭借自身优秀的创造力对造型元素进行抽象解构、重组,成为具有象征寓意的建筑母题,将其贯穿建筑设计始终。建筑师在建筑的原型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营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红色建筑形象,或者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装点于红色建筑中,于细微处见精神。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充分融合了革命寓意,主展厅入口的28根廊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的艰辛历史,同时强化了入口空间(见图2);建筑东侧二层主展厅出口设计的敞轩中采用“四梁八柱”的形式,寓意党中央在香山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

华建集团团队设计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立面设计将传统造型元素解构重组,母题保留了红砖拼花拱券,且简化拱券线脚,拱券中央雕刻着半圆形的线条,象征着初升的太阳,暗喻了从这里启航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10]。新媒体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对建筑内容进行准确解读,构建抽象的空间文本,以叙事的方式转化为可读的空间认知系统[11],带给观众独特的情感体验。

2.3 把握空间节奏,明晰叙事方式

建筑师对于空间叙事节奏性的建构对观看体验也起到关键作用。建筑师需要利用空间序列和空间布局与红色场景进行有机对接,创造出具有空间美感并且功能合理的活动场所。同时把握建筑在环境中的协调尺度,建筑与周围内容和而不同,在保持风貌特征的同时,又续写了红色文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盯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通过“U”形平面围合入口空间,从入口空间进入多边形门厅,进而引入全封闭立方体视听室,全景投影展示电影,将人们引入战争的年代;走出视听室,经过从军篇主题布展区,进入北侧单层草坡屋面覆盖下的战斗篇实景展示区;经过首层顺坡道行至二层生活篇和文艺篇展示空间,并最终通过室外走廊到达北侧草坡屋面,顺着草坡中的“Z”形坡道一路而下,同时参观布置于草坡中的新四军主题雕塑,在不知不觉中重回户外入口广场,结束文化艺术馆的参观之旅。新媒体可以根据建筑师的节奏设计,借用微纪录片形式根据建筑的设计流线带领观众走入建筑,通过远景或局部放大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历史场景。

3 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3.1 文化共享,整合线上多渠道传播平台

红色建筑类别众多,包含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史馆、名人故居以及党、政、军建筑等,但是能够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红色建筑少之又少,只有使丰富的红色遗产资源贴近生活,才能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红色建筑应该利用多渠道传播平台,打造独特的文化形象,探索红色建筑更多的可能性。如开发红色建筑周边文化产品,包括挂历、钥匙扣、建筑模型等,开发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系列产品,使这些周边贴近人们生活的同时发挥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借助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媒体等多方位宣传频道,如在中国共产党2021年的百年华诞上,中建集团联合十大红色纪念馆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红色城市新地标”融媒专项行动,征集300余项红色地标建筑,以文字、图片、视频、手绘、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融合报道,打造“结合司史学党史”的典范,进一步激发集团30多万干部职工和200多万务工人员爱党、爱国、爱企的深厚情感。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宣传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电视节目等,不局限于官方平台,通过趣味的互动平台使人们了解红色建筑,向公众传播红色文化。

3.2 文化多样,探索线下数字化传播手段

元宇宙时代,数字化的展览形式给予了文化传播深刻的影响力。红色建筑需要重视数字化展览科技传播文化的职能,运用现代科技中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VR、AI等,在虚拟世界中建造红色建筑。分类不同红色建筑的内容信息,如建筑遗址类项目以恢复旧址的原貌还原历史故事,而纪念性构筑物则以抽象语言传递红色精神。改变传统被动式的参观方式,让观众主动参与并理解红色文化。通过电影剪辑、艺术表演、场景布置等数字化技术加工,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的沉浸体验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调研团队在调研完当地红色建筑之后,计划搭建一个网络虚拟小型红色文化遗址展示平台,通过可观、可触、可衡量、可感受的四位一体的多样化传达方式,将红色文化遗址延伸到网络,突破传统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为大众提供展示和互动平台,为日后的虚拟展示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3.3 文化实力,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红色建筑作为中国与外国交往的一张名片,塑造了文化形象,提升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可以更好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红色文化,有效提升国家形象,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红色建筑不应局限于国内的受众范围,应该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大传播力度,保证内容的优质性与原创性,向国外推广文创周边产品,促进文创和国际接轨,以获得广泛的关注。在国外受众的认知中,红色代表中国,通过宣传让国外受众理解红色的多层次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打造莫斯科的六大会址使其成为红色旅游路线必到的境外旅游景点,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红色名片,促进国与国之间经贸文化合作发展的同时,输出红色文化,使红色建筑成为感知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4 结语

突破传统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改变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发挥红色建筑的教育职能,需要革新新媒体叙事与传播策略。文章创新性地结合红色建筑内容与文化传播内容,探讨了红色建筑的传播内涵,并基于内涵提出了新媒体叙事策略与传播方式的革新路径。红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发展,元宇宙概念引发全球多领域震动,建筑元宇宙时代也由此开启。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是红色建筑发展的新视界,现代传播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参考文献:

[1] 段智钧,李丹彤,赵娜冬.北京红色建筑遗产(1921-1949年)遗存类型与分布特征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21(6):187-190.

[2] 胡国胜.红色记忆丛书 红色符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46-148.

[3] 张俊.统筹保护红色建筑 弘扬传承红色精神[J].城市建筑,2021,18(24):79-82.

[4] 李詩娟,刘伟淇,段亚鹏,等.赣南红色建筑特征与价值研究:以于都县城为例[J].城市建筑,2021(S1):8-15.

[5] 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1.

[6] 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2):63-65.

[7] 杨秉德.新中国建筑创作与评论:第1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22-31.

[8] 翟睿.新中国建筑艺术史1949-198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21.

[9] 任力之,廖凯,李楚婧.时空涟漪: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J].建筑学报,2018(4):67-69.

[10] 陈名杰,薛峰,顾军,等.笔谈:革命文物红色基因解读与传承[J].中国文化遗产,2022(1):5-17.

[11] 谢天.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跨媒介空间叙事形态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4):1-5.

作者简介:鲍子倩(1996—),女,安徽铜陵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耿涛(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红色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