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渡过雪原》的独特创作视角分析
2022-05-30罗黎
摘要:宫泽贤治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编入日本的中小学教材,并入选高中国语教材。《渡过雪原》是其创作的童话,自1921年12月至次年1月分期刊登在日本《爱国妇女》杂志上,是他生前唯一领到稿费的作品。文章从特殊的“奇幻世界”、歌谣的魅力、创新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以及“仅限十一岁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宫泽贤治独特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宫泽贤治;《渡过雪原》;创作视角;奇幻;歌谣;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0 引言
《渡过雪原》[1]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创作的童话,自1921年12月至次年1月分期刊登在日本《愛国妇女》杂志上,是他生前唯一一部领到稿费的作品。宫泽贤治(作家、诗人,1896—1933年),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年仅37岁就因肺结核去世的他,创作了无数作品,但未受到世人关注,生前曾自费发行了两部作品,分别是诗集《春与修罗》和童话集《要求太多的餐馆》。而《银河铁道之夜》《风之又三郎》等代表作,都是他去世以后才发行出版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
《渡过雪原》是一部奇幻作品,故事主要围绕主人公四郎和康子两兄妹展开。某个冬天,户外一片冰天雪地,地上的积雪已经被冻硬,四郎和妹妹康子在森林里遇到了白色的小狐狸绀三郎。刚开始四郎和康子对绀三郎不太信任,但通过愉快的沟通交流,两兄妹打消了顾虑,和其愉快地玩在了一起。之后,绀三郎想要请兄妹俩品尝“狐界”①的食物——黄米面团子,四郎以刚吃过粘糕为由,委婉地拒绝了。然后,绀三郎给了兄妹俩幻灯会的入场券,邀请他们去参加,顺便在那个时候品尝黄米面团子。过了几日,四郎和康子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小狐狸们筹办的仅限十一岁以下小朋友参加的幻灯会,并在活动结束后品尝了黄米面团子。小狐狸们因为得到了人类的信任而留下了开心的泪水,四郎和康子也为此感动。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了童话集《渡过雪原》,除了同名童话之外,还收录了《水仙月四日》《橡子与山猫》《山梨》《夜鹰之星》等作品,同样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
在日本,宫泽贤治的诗和童话作品不仅被编入中小学教材,还入选了高中国语教材。宫泽贤治在农业、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科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所以除了儿童,成年人也很喜爱他的作品。读者的年龄层不同,对作品的解读自然也就不同,这也构成了宫泽贤治独特的文学世界。本文从特殊的“奇幻世界”、歌谣的魅力、创新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以及“仅限十一岁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宫泽贤治独特的创作视角。
1 特殊的“奇幻世界”
这是一篇弥漫着奇幻味道的童话,纯真、诗意,美好而温暖。“雪冻得比大理石还要坚硬,天空像是一块冰冷光滑的青石板”,“树枝上挂满了白霜,如同撒了一层粗砂糖,亮晶晶的”,“不论是平时不能去的玉米地,还是长满了芒草的原野,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雪原平坦得就像是一块木板,上面镶嵌着无数块小镜片,一闪一闪的”,“一只白色的小狐狸咯吱咯吱地踩着雪跑了出来”。从上述节选可知,玉米地平时是不能去的,长满了芒草的原野一望无垠,对孩子来说也是陌生又恐惧的地方。但就在这个雪已经被冻得比大理石还坚硬的日子,四郎和康子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去寻找属于他们的乐趣,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无拘无束地畅玩,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才是愉快美好的童年。
故事的上半部分,四郎、康子与小狐狸绀三郎碰面的场景被设定成一个特别的日子。就像小狐狸说的,“雪变软了就不好走了,你俩赶紧回去吧”,只有在雪的表面被冻硬这段有限的时间内,才能在冰天雪地中移动,走向狐狸的世界,走回人类世界。也许这与童话题目“渡过雪原”有关。作者希望读者能明白“渡过雪原”这个时间的特殊性,平时不能去的地方,在这一天便可自由地来去。这一构想展现了儿童独有的“淘气”,是他们内心的一种解放。
故事的下半部分,以冬雪为背景的舞台从白天转到了黑夜。“雪地上泛着一片青光,今天的雪地也冻得如同寒水石一般坚硬”,“今晚是个美好的月夜,月亮像一块珍珠盘,星星如同原野上凝固的晶莹露珠”等句子,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一般来说,夜晚是静谧而神秘的。而在这部作品中,森林深处的幻灯会热闹非凡,狐狸学校的学生们有的在打架,有的在摔跤。宫泽贤治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只属于夜晚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世界。人、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宁静、温馨又和谐。
2 歌谣的魅力
《渡过雪原》的开头部分,以一段很鲜明的风景描述和歌谣式的句子相结合来展开。
“硬雪硬邦邦,冻雪叮叮当”,这句歌谣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一共出现了四次。在对天气和四周环境的描写中反复穿插这句,朗朗上口的歌谣不断重复着,很快在读者的脑海中扎根,使其继续读下去的欲望越发强烈。一般来说,童谣都比较短,节奏和韵律感强,很好记。通过不断重复某几个音,能够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在日本的童话作品中常常会有歌谣式的句子出现,可以说其已经成为童话的一个必要成分,并且被固定下来。这一类歌谣式句子,能够唤起孩子们内心的律动,同时歌谣的意思也能悄悄潜入其内心深处,使其体会语言所带来的乐趣。
文章开头部分的“硬雪硬邦邦,冻雪叮叮当”,这句歌谣是典型的七七调形式。同样在开头部分,小狐狸出现以后,四郎对小狐狸说“小狐狸,白狐狸,你想媳妇,我来帮你找” ,这一句则是七五调形式。在日语歌谣中,将七音和五音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比较常见,绘本、童话等面向少儿的读物自不必说,其还会被应用于各种广告及标语中。众所周知,七音、五音在日本的传统诗歌——短歌、俳句中经常出现。除此之外,在各种韵文和散文中也会大量使用。因此,七五调可以说是日语语言表达的黄金定律。
短歌、俳句是日本人独特的语言文化,短歌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五、七、五、七、七”,而俳句为“五、七、五”。其中,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②,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传统艺能之一。俳句的一个规律是,里面含有“季语”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日本人的内心总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波动,热爱自然、尊重规律。在这样短小精悍的句子中,浓缩着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自然观、哲学观以及思想情趣等。
宫泽贤治的童话中到处都有短歌、俳句的影子,这是他对传统文学的喜爱,也是对日语的喜爱,更是对国家的热爱。他深知,语言是一国之根基,只有将它紧紧握在手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他把对日语的这份喜爱揉进了文字中,希望将语言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3 创新性拟声词、拟态词
《渡过雪原》以美丽、辽阔的雪原为背景,描述了小狐狸和人类小朋友之间的暖心交流。文章独特的节奏感和形形色色的比喻表达,以及拟声词、拟态词的运用,正是其魅力所在。徐泓颖(2013)指出,宫泽贤治用极其独特的拟声词、拟态词来诠释每一个细节,使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形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临场感,引人入胜[2]。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拟声词、拟态词,并且不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被大家熟知的那一类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从无到有,重新创造出来的新词。
拟声词泛指描写事物、动物、人的声音的词;拟态词则是描写状态的词。拟声词、拟态词能将事物原本的姿态和声音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如“硬雪硬邦邦,冻雪叮叮当”这一句,单独看这两个拟声词“硬邦邦”“叮叮当”,好像很难理解其指什么,但是和前面的“硬雪”“冻雪”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让人印象深刻。仔细想想,这两个词和日常生活中的拟声词不同,并不是形容下雪的声音,而读者却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让人不得不佩服宫泽贤治的智慧。
“四郎和康子穿着小雪靴,咯吱咯吱④地走在原野上”。“咯吱咯吱”是ABAB型拟声词,用于描写连续的、反复的声音和动作,具有强调的意味,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生活在雪国的人,或者在雪国待过的人应该了解踩在已经冻硬了的雪上面会发出的声音。要表现鞋子踩在雪上的声音,必须突出零碎、短促、干脆、利落,甚至带一点冷冰冰的感觉。这个词用得十分贴切,让人感觉到两人的脚步声非常逼真。该词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用来描写人物踩雪的声音,或是四郎、康子,或是小狐狸绀三郎,抑或是三者一起,甚至是狐狸学校的学生们,他们手舞足蹈、欢欣雀跃。
除以上两个拟声词的例子外,文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日语拟态词。如形容醉酒人类的“东倒西歪”、形容日光的“白灿灿”等。在故事中反复使用独具一格、富有创新性思维的拟声词、拟态词,是宫泽贤治特有的创作手法。
4 “仅限十一岁以下”
在这篇童话中有两种对立关系,第一种是人和动物的对立,即四郎、康子与小狐狸绀三郎的对立关系;第二种是孩子与大人的对立关系。
“喝醉了酒的太右卫门,东倒西歪。喝醉了酒的清作,东倒西歪。”小狐狸绀三郎目睹了太右卫门喝醉酒出丑的行为。“去年狐狸绀兵卫,左爪被套住了。去年狐狸绀助,想偷吃烤鱼,屁股被火烧着了。”这是幻灯会上放映的幻灯片,这些令人羞耻的行为,都是人类和狐狸中的大人们做的事情。因此幻灯会的来宾,有“十一岁以下”这个年龄限制。宫泽贤治把大人和孩子的界限劃分在了十一岁。一般来说,小学毕业是十二岁左右。在宫泽贤治生活的那个年代,很多人读完小学就出社会工作了,出了社会也就意味着长大成人。因此,可以理解为“十一岁以下”才是孩子们的世界。四郎的哥哥们已经年满十二岁,即使想参加狐狸小学的幻灯会也去不了。这样一来,出席幻灯会的就只有人类的孩子和狐狸的孩子了。
在幻灯会上播放的幻灯片,展示的全是人类世界和狐界的大人们的一些丢脸行为。之后,狐狸学生们齐声唱着“宁肯被撕成两半,狐狸学生也绝不说谎”“宁肯冻倒在地,狐狸学生也绝不偷摸”“宁肯粉身碎骨,狐狸学生也绝不嫉妒”。“说谎、偷摸、嫉妒”其实就是成年人对狐狸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成年人总想用自己内心的标尺来衡量别人,分出优劣,年龄越大,这一点就越明显。将幻灯会来宾年龄设定在十一岁以下,也表明了一点,在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前,只有天真烂漫、内心单纯的孩子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狐狸,才会勇敢迈出第一步,和狐狸学生们打成一片。
人类和狐狸的孩子们一起唱着、闹着、吃着、玩着,在幻灯会上进行了深入的心灵交流。最终,小狐狸们因获得人类的信任而流下了欣慰的泪水,人类儿童也为此所感动,这就是宫泽贤治想要传达给读者们的信息。
也许,四郎和妹妹康子最终鼓起勇气吃下黄米面团子,不是因为真正相信了绀三郎,而是因为当时的氛围。四郎和康子的周围是充满期待的狐狸学生,他们一直在小声嘀咕,焦急地盼望着两人吃下团子。在这种情况下,四郎和妹妹也很难将“不想吃”说出口。他们即使考虑到小狐狸们做的团子有可能是兔粪⑤,也还是选择了吃下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吃狐狸做的团子,就有可能吃坏肚子。预先设想好最坏情况,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作出判断,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由自己来承受。
5 结语
《渡过雪原》用浅显易懂的语句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雪景图,小狐狸和兄妹两人哼唱着童谣,在幻灯会上品尝黄米面团子,一切充满了童趣。与此同时,故事中的道理引人深思。人类总是对狐狸抱有不好的印象,觉得它们是坏的动物。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小狐狸绀三郎,因为被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所以它和同伴们想要正直踏实地生活,以消除身上的“恶名”。不仅是日本,在中国,狐狸也给人一种奸诈狡猾、诡计多端(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印象,如“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等都是负面词。人类不应对别人带有偏见,也不应随便怀疑他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现实社会。
本文着眼于《渡过雪原》这部童话作品,深入分析了其主要内容,挖掘了作者宫泽贤治独特的创作视角。故事的背景设定为仅限十一岁以下的孩子参加狐狸学生们举办的幻灯会,利用富于变化的词、恰如其分的比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奇幻世界。文笔虽然较为简练,但四郎、康子、小狐狸绀三郎、狐狸学生们反复吟诵的日本传统歌谣,“硬邦邦”“叮叮当”等创新性拟声词、拟态词的使用,让这个童话更加清新明快、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 宫泽贤治.渡过雪原[M].周龙梅,彭懿,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1-16.
[2] 徐泓颖.关于宫泽贤治作品中拟声拟态语的翻译研究报告[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 吕佳妮.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比较研究:以《银河铁道之夜》、《要求太多的餐厅》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2.
作者简介:罗黎(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