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2-05-30王天祎
摘 要:在美育改革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民间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时代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充分利用民间美育资源,通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将具有东北民间文化特色的故事和音乐相融合,可以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在开展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民族性、趣味性、适宜性的原则,筛选合适的民间音乐和故事陶冶幼儿情操,通过选、听、讲、赏、唱、创、演、画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这既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促进幼儿与教师音乐文化素养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民间故事;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美育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研究”(GJB13201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天祎(1996—),女,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園主题式课程
学者虞永平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主题”是课程在某一单元、某个时间段要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一种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主题课程又称为主题教学活动[1]。学者朱家雄认为,主题教学活动是将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状的主题之中[2]。学者冯晓霞认为,单元主题活动是指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3]。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围绕一个核心内涵展开的生活性、趣味性、游戏性、综合性、多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
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属于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一部分,学者张婧将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界定如下:教师以幼儿日常生活中熟知且感兴趣的某个或多个主题为中心,构建系统性的,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课程体系[4]。故本文将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界定为以幼儿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能力为基础,选择幼儿感兴趣且贴近生活的中心主题,围绕中心主题开展的培养幼儿音乐感知、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一系列音乐活动。
(三)东北民间故事
学者杨艳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过东北民间故事。广义的东北民间故事是指生活在东北三省的人民创作的,具有幻想或虚构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有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和童话等,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文学作品。狭义的东北民间故事是指该地区除神话、民间传说以外的口头文学作品[5]。故本文将东北民间故事界定如下: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东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创作的、口耳相传的、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现实故事、民间童话等。
二、将东北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意义
(一)顺应国家大力倡导的美育改革政策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改进与加强学校美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应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科学定位课程内容。”2021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4号(教育类009号)提案答复的函》,文件指出:“要加强学科融合,有机整合文学等相关学科,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因此,充分利用民间美育资源,开展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将具有东北民间文化特色的故事和音乐进行有效融合,正顺应了近年来国家对美育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东北各民族的音乐是我国本土音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之一,是在长期的历史变化中逐渐形成的,是基于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文化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东北民间故事中蕴含着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这些本土音乐的传承不应从中小学或大学阶段才开始,而应该从幼儿阶段便开始。因为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3—6岁这一年龄段接受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不仅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未来艺术素养的提升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结合东北民间故事开展主题式音乐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接受本土音乐文化,从而促进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促进幼儿与教师音乐素养的双向提升
将东北民间故事与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相融合是东北民间文学与东北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幼儿通过聆听多样化的东北民歌、器乐曲等,可以感受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认识不同的民族乐器,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通过游戏化方式开展音乐课程,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音乐,并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也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丰富自己对民间故事和音乐的了解,有时甚至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民间音乐的类型和结构,选择具有代表性且适合幼儿欣赏的东北民间音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能得到提升。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东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运用服饰、乐器、音视频等材料,采用示范演唱、音乐表演、器乐演奏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也能使教师的音乐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将东北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原则
(一)民族性原则
文化自信是民族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增加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幼儿的民族归属感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受林区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东北民间故事往往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因此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本民族中幼儿熟悉的民间故事,通过主题式音乐课程加强幼儿对于民族的认同感。
(二)趣味性原则
受学前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往往不长。保持幼儿对主题式音乐课程的兴趣是成功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高效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歌曲《乌苏里船歌》描绘了乌苏里江边赫哲族人民撒网捕鱼的丰收场景。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触发其听觉与视觉的感受,如边听音乐边描绘乘风破浪的小舟形象,以增加幼儿的情境体验感。
(三)适宜性原则
在选择故事、音乐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使课程目标、环节设计都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主题式音乐课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时要保证活动的安排有一定的连续性,使活动目标和内容、课程的评价体系都与课程总体大纲相适宜并在难度上呈现递增关系。另外,在选择故事和歌曲时,教师要保证内容积极向上,促使幼儿全身心感受本土音乐的美感和力量。
四、将东北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策略
(一)选一选适宜的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众多,题材广泛,极具地方特色,教师需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开展教学。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小动物的形象居多,其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多被幼儿喜爱。如《猎人与小鹿》这则民间故事讲述了达斡尔猎人在打猎的过程中,用箭误伤了一只“神鹿”,看到带伤的“神鹿”在泉水边治愈自己,便率族人来此“神泉”饮水治疗。此后每年,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人民便欢聚药泉,饮水泡泉,篝火狂欢。这种类型的故事就体现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扬了邻里乡亲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并与自然联系紧密,很适合幼儿欣赏。
(二)听一听优美的音乐作品
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需要考虑所选择的歌曲内涵与故事主题是否相契合,要选择有正能量的音乐曲目给幼儿赏析。教师可以将歌词简短、旋律性强的音乐融入歌唱活动,将民族文化性强、歌词旋律复杂的歌曲融入音乐欣赏活动。以《猎人与小鹿》故事线索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将此主题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故事情节可概括为“猎人开心出去打猎”。此时教师可以选取《勇敢的鄂伦春》等欢快的鄂伦春族民歌开展幼儿歌唱活动。此歌曲由四个方整乐句构成一段体,每句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部分故事情节可概括为“众人发现了圣水的神奇力量”。此时教师可以选取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来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赫哲族小调优美动听,曲式结构为三段体,6/8、2/4 混合节拍,十分适合幼儿欣赏。第三部分在感知《猎人与小鹿》故事尾端情节“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这一故事场景时,教师可以通过《鄂呼兰,德呼兰》这首欢快活泼的2/4拍鄂温克族民歌,开展幼儿韵律教学活动。
(三)讲一讲有趣的故事
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多为口耳相传。同一个故事在不同讲述者的口中阐释出来的韵味皆不相同。在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时,教师应提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故事内容进行再创造,使故事内容与音乐相呼应。如教师在组织歌唱活动之前,可以给幼儿讲一讲歌曲的故事内容,有助于幼儿了解歌曲内容并辅助其记忆歌词。
(四)赏一赏好听的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也许不容易让幼儿产生直观感受,而将歌曲可视化是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音乐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图谱将音乐画出来,引导幼儿掌握声音的强弱、旋律的高低、歌词的形象、乐曲的节奏。例如,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乐句,用符号的粗细表示声音的强弱,用简单的民族图案表示歌词中的形象。另外,让幼儿现场聆听乐器演奏也是一种欣赏音乐的好方式,但现场演奏对教师个人音乐素养的要求较高,所以幼儿园可以借助其他社会资源,如带幼儿到剧院等场所进行美育熏陶,在音乐现场感受艺术之美。
(五)唱一唱动听的儿歌
在選择歌曲时,教师需尽量挑选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合的音乐,避免选择音调过高或过低以及歌词过于复杂的乐曲。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复述歌词,可以采用听故事、讲故事等方法降低歌词记忆难度。如对于《高高的兴安岭》这首歌曲表达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图谱符号来替代文字提示。另外,教师要丰富演唱环节的表现形式,避免多次重复演唱导致幼儿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唱前半句、幼儿接唱后半句的方式。如在歌唱活动《高高的兴安岭》中,教师可以先唱“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幼儿再接“大森林”,教师再唱“森林里住着勇敢的”,幼儿再接“鄂伦春”。
(六)创一创崭新的故事
如何创一创崭新的故事?其一是故事续编。在了解故事情节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让幼儿从单方面的接受者变成故事的讲述者。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达的同时,也要接受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以对错来对幼儿续编故事的环节进行评价。教师在请幼儿进行故事创编时,也要给幼儿讲一讲故事的逻辑性。比如对幼儿进行提问“我们在哪?”“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从而引导幼儿使用关联词语进行逻辑表述。其二是音乐续编。教师可在乐曲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对歌曲的内容进行续编,通过改动歌词中的名词、动词等延续不同的故事内容。
(七)演一演创编的故事
儿童戏剧是一种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通过扮演获得自信心,从角色思考中获得生活经验以及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的戏剧形式。教师以幼儿熟悉的带有本土特色的故事为台本设计戏剧活动,不仅能够树立文化自信,也能丰富艺术活动的形式。以《猎人和小鹿》为例,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猎人射中了梅花鹿,再请幼儿扮演梅花鹿来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创设宽松的、适合幼儿表演的区角环境,如在表演区投放民族特色服饰、角色表演所需的配饰等,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体验故事情节。
(八)画一画看得到的音乐
如何画一画看得到的音乐?其一是画故事情节。歌曲的歌词、音乐的旋律往往饱含不同的故事情节,如《高高的兴安岭》就描绘了鄂伦春族人民在山野中打猎的情境。教师在了解歌曲的故事内容后,可以用画笔画出鄂伦春族人打猎的情景和森林中动物游戏的情景,以更深层次地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辅助其记忆歌词。其二是随音乐作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身对乐曲中音调、旋律、歌词的理解,跟随音乐的走向,用画笔将乐曲呈现出来。幼儿可以不用画出具体的形象,而是以点线面等形式将身体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表达在纸上。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曲线表示舒缓的乐段,用顿点表示有节奏的乐段等,让幼儿用不同的色彩和绘画工具大胆地表达和创造音乐画面。
总之,在美育改革应从幼儿抓起的大背景下,在幼儿园主题式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听、讲、赏、唱、创、演、画等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了解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音乐,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艺术基础。
[参考文献]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2(6):13-15.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婧.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杨艳梅.东北民间故事特征浅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