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22-05-30付晖

求知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语文素养背景

摘 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最直接的体现是,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压力,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既要落实“双减”政策,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下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这就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从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出发,分析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作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付晖(1982—),男,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态度及情感体验等,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汉语的认同感。因此,“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应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构成,可简单概括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而是贯穿于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生活实践等每一个环节中,逐渐发展成为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建构、积累而成的,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作为感知汉语言文字的课程,承载着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特征。语文学科学习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看似独立存在,实则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实践性。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汉语言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的本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特征,促使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健全自身人格,提升综合能力,保持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

第三,发展性。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养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会受到自身能力、经验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每一个学龄段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都不相同,学生随着一个目标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向着更高要求发展的过程。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机会,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也随之提升。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

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教学主体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学主体开始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在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学生缺乏参与感,使得课堂氛围沉闷。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其写作兴趣自然不高,学习的自主性降低。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尤其注重对学生作文得分点和写作技巧的教学。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容易使小学作文教学走进程序化的误区,扼杀学生的创作灵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3]。

第三,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一篇好的文章凝聚着写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情况,一些学生盲目模仿他人作品,甚至不惜去背诵,在写作实践中又不加思考地照搬,使得所写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另一种则是触及皮毛,内容空洞,究其原因是学生脑中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脑袋空空自然无话可说。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对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其本质是“提质增效”,而不是单纯减少作文布置的数量或减少作文的字数。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写作,激发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一)创新写作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达到相对统一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的机会和平台,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也就是教师不能单纯教授学生作文的得分点或写作技巧,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已经教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拓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另外,“双减”背景下要想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提质增效”,教师就要优化作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比如,教师可以转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先讲解、学生后写作”的教学模式,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解疑,扩大作文教学的张力,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發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能使作文教学更高效,达到“减负增效”的最终目的[4]。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

教学氛围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若处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更为活跃,写作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单向的知识传递状态,增强与学生的交流,达成知识的双向传递。对此,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在讲解知识和提出问题时,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游戏或故事情境中领悟作文主题,让学生在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写作知识。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满足个体化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榜样的力量,彰显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好的文章是有灵魂的,能够传递情感和价值理念。写作能力不是天生的,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双减”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一方面,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教师在以“美”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如学校、公园、小区等,让学生按照顺序介绍所观察的景物,并指导学生说出美的感受。另一方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实践性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以“美”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事件表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让学生重点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理念。“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组织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真情实感。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观察中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从中促进自身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四)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阅读,学生的文学视野也会更开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以及情感态度应用于写作中。

一方面,教师要重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找到阅读活动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将阅读活动合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形成读写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和写作素材,并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阅读素材,有效拓展课内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解读。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艺术性的写作手法、传递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底蕴等进行解读,让学生在优秀作品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此外,“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作时自然“下笔如有神”。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修改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使教学更高效。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效的作文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要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情,形成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评价机制。首先,学生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在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写作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利用积极正面的评价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当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5]。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实现作文教学目标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且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也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根本目标,才能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何福.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家长,2021(4):159-160.

田庆云,曹广霞.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试题与研究,2021(24):193-194.

俞冠慧.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2020(32):106-107.

郁卫华.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J]. 文理导航(下旬),2020(11):59,90.

许国艳.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途径[J]. 试题与研究,2020(28):185-186.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教学语文素养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侧重习作讲评,观照“后作文”教学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作文教学中有关“审美”的探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