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便性状辨识腹泻
2022-05-30隆红艳
隆红艳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1岁以内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高度重视本病的防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家长对于小儿腹泻的认知存在不少误区,常常不顾大便性状如何便急于止泻,往往延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那么,不同性状的大便,提示着什么样的疾病呢?
正常的大便
1.胎儿出生后数小时内(一般10小时)首次排出胎粪,呈墨绿色,有点发亮,无臭味,进食后2~3日逐渐过渡为婴儿正常粪便。
2.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珠,有酸味,每日2~3次。如果大便次数达到每日3~5次,但含水分不多,呈糊状,也视为正常。
3.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呈淡黄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量多,较臭,每日1~2次。
4.混合喂养的婴儿粪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相似,但较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每日1次。
异常的大便
在没有改变食物量及种类的情况下,宝宝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加、粪质变稀,即视为异常。通常情况下,宝宝的大便性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变。
稀薄便
宝宝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4~10次,每次量不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稀便或水便,常混杂有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可有泡沫和少量黏液。同时宝宝可出现食欲不振,偶有溢奶或呕吐,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精神尚可。
这种情况一般由三种原因导致:①饮食因素,包括喂养不当、食物过敏、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活性降低等;②气候因素,天气寒冷,腹部受凉,导致肠蠕动增加或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③肠道外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有时也可引起腹泻表现,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可伴有腹泻症状,是发热和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所致,有时病原体也可同时感染肠道。
此外,还有生理性腹泻的可能,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水样便
水样便常见于各种病毒性肠炎和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
①病毒性肠炎。感染肠道可致腹泻的病毒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典型代表,其特点为大便次数每日10次以上,量多,呈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病毒性肠炎常在特定季节呈散发或小流行,为自限性疾病,但伴随症状较重,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②产毒素细茼引起的肠炎。轻症者仅大便次数增多,性状稍改变;重症次数频繁,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量多。大便镜检无白细胞,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多发于夏季(5~8月份),潜伏期1~2天,起病急,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或更长。
③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多为无症状感染,潜伏期1~2周。急性感染者常呈暴发性腹泻,恶臭水样便,黏液或脓血便少见。每日大便3~10次或更多,伴上腹或脐周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急性期仅数日,慢性感染者可间歇排稀便,持续数月或数年,并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落后等。
黏液便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呈绿色稀水便,带黏液,有腥臭味。多发生在气温较高季节,5~8月份最多,传染源为母亲、产婴室工作人员及与腹泻患者密切接触者;传播快,潜伏期为1~2天,轻型多见,病情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②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有长期、大量抗生素应用病史。轻症可见水样便或黏液便,病程较长或反复不愈,呈迁延性腹泻过程,可对患儿食欲、精神和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重症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或血便,粪便中甚至出现伪膜样渗出物;有的患者可出现豆腐渣样粪便或海水样粪便。极其严重的伪膜性结肠炎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肠梗阻、肠穿孔等。
③真菌性肠炎。腹泻轻者每日3~4次,重者20余次。大便泡沫较多且带有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发酵味。可有低热、纳差、精神萎靡,严重者排血便,甚至发生肠穿孔、继发性腹膜炎。本病常发生于婴幼儿,特别是营养不良小儿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后。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有排便不尽感,伴腹痛腹胀,腹痛于排便后缓解。
黏冻样便
①肠套叠。见黏液胶冻状果酱样血便,伴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腹部包块。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婴儿期特有的疾病,60%以上发生在1岁内,4~10个月婴儿多见。
②鼠伤寒伤门菌肠炎。本病胃肠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泻每日数次到数十次,性状多变,有时为金黄色或深绿色稀便,有时可见白色胶冻便,有时呈黏液便或脓血便,均有腥臭味,伴发热、寒战、腹痛,少数有恶心、呕吐及皮疹。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经消化道传播,易发生在产房和新生儿室,造成严重流行。夏末秋初高发,四季散发。
血样便和脓血样便
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稀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大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个别患儿可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大便呈暗红色糊状,逐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水便,常伴有休克。腹平片可见小肠呈局限性扩张充气,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直立位可有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③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病一阿米巴原虫感染。一般起病缓,腹痛伴坠胀感,大便为猪肝色血便.带少许黏液,可无全身症状,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婴儿及新生儿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肝脓肿、心包炎、脑脓肿等。
④细菌性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次,量不多,呈膿血便,伴发热。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⑤侵袭性细菌性肠炎。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以大便培养结果加以鉴别。大便呈黏液状或带脓血,有腥臭味,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惊厥、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其中空肠弯曲菌可引起剧烈腹痛,且有脓血便,易误诊为阑尾炎或肠套叠,可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
⑥溃疡性结肠炎。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常伴发热、体重减低或营养不良、贫血等全身症状,肠外表现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见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该病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