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造型的视觉呈现研究

2022-05-30唐荣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

摘要: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优秀的纪录片往往能够通过对影像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影像成为富有“含义”的形象。纪录片《四个春天》视觉呈现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的情感呈现、构图技巧的多样表达、声音元素的巧妙处理上,借助影像构成独特的“话语方式”,实现了意义的传达,纪录片对修辞手法的化用是一个关键步骤。文章探究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影像修辞,以研究影像造型的视觉呈现。

关键词:影像修辞;影像造型;《四个春天》;视觉呈现;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修辞是一种传达创作者“话语”的手段,其最早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有其适用的语言传达的修辞手法,纪录片导演也有其适用的影像修辞方式。影像和文学修辞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影像不像文字那样,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影像如果要像文字那样传达特定的意义,一般要通过影像、构图以及声音的相互组合。《四个春天》是陆庆屹导演兼摄影的首部纪录长片,以生活在贵州独山县麻尾镇的一对老夫妻为主要拍摄对象,他们正是导演的父亲陆运坤和母亲李桂贤,该片以2013年至2016年的四个春节为时间节点,真实记录了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温暖朴素的晚年生活,是近年来少有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院线纪录片。

1 镜头语言下的情感叙事

镜头语言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在纪录片创作中,镜头语言是叙事的基础,所有故事的叙述、人物刻画、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都需要通过合适的真实镜头语言来传达[1]。

在拍摄与剪辑纪录片的过程中,镜头是基础单位,通过基础单位的拼接才能一点点创造出整部片子。同时,纪录片的叙事主要依靠镜头语言来呈现,因此导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应该注重镜头语言的应用。

1.1 空镜头:情感隐喻与意义表达

空镜头又叫“景物镜头”,常常用来介绍环境和故事发生背景、交代时间与空间、抒发情绪等,一般画面中没有拍摄主体,只有景物,这样能够向观众传达纪录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导演陆庆屹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就有丰富的图片摄影经验,加之其在决定创作影片之后进行了大量观影,为扎实的视听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影片重视对空镜头的使用,涵盖了常见的几种空镜头用法。第一,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全篇第二个镜头用空镜交代了纪录片主角生活的小镇风光,父亲二哥生病回老家寻访时也使用了几个空镜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父亲送别儿子后,插入下雪的空镜,起到过渡时间的作用,并续接下一事件。第二,时空转换,空镜头的基本作用就是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四个春天》在镜头过渡的处理上多采用家乡周围的空镜头进行转场,如广阔的田野、空荡的街道、院子里的天井等。在第一年春天中,白天父亲坐在炉子前熏制腊肠,下一个画面接一个月亮的空镜头,紧接着就是父亲拿出熏制好的腊肠,代表着时间从白天过渡到夜晚。第三,隐喻暗示,纪录片中不止一次出现燕子,第一年春天,导演在姐姐回家时就拍摄了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的空镜头,建立了人物和燕子之间的相关性。第二年春天,虽然没有出现燕子的画面,但镜头前姐姐唱的歌曲《婚誓》中的歌词“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打秋千,秋千荡到晴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加深了燕子与人物之间的相关性。第三个春天,姐姐去世后,导演则插入过去家庭录像带中拍摄燕子的空镜头来怀念姐姐。最后一年春天,再次拍摄燕子归来给雏鸟喂食的镜头,导演有意使用离巢的燕子隐喻外出打拼的游子,燕子每年秋天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而游子同样也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离开与归来,燕子与游子的轨迹是吻合的,由此能够引起人们对当代社会环境背后的乡愁的思考。

1.2 长镜头:再现流动的真实情感

长镜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拍摄长镜头需要导演花费较长的时间,对某个场景或某场戏连续进行拍摄,因此,长镜头的拍摄时长往往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相等,能夠较好地再现事件的原貌。长镜头内容不会经过后期剪辑,较大程度地还原被摄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完整性,给人比较真实的感觉。

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多运用长镜头的纪实手段,比如在第一个春节,电脑里的音乐响起,父亲跟着节奏打拍子、哼唱。距离父亲一墙之隔的母亲正在缝纫机前劳作,导演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分屏蒙太奇,此时,两个人物并置在房间两侧,观众的视线也在两个人物之间来回往返,镜头体现了父母认真经营生活的和谐感。

第二年春天中,有一个将近两分钟的长镜头,母亲在田垄上走着,父亲紧随其后,母亲随口唱起歌曲,随后父亲紧接着唱下一句,一段词结束,母亲又唱起第二段。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来串门的姨妈吃饭时哼唱歌曲,在父亲二哥家一起合唱《婚誓》等等。《四个春天》的叙事节奏相对缓慢,很少运用蒙太奇剪辑叙事,因为镜头的频繁切换往往会削弱影片的真实感。导演通过长镜头,将父母与亲人日常生活的精神风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家庭中的深层情感。

1.3 特写镜头:日常生活的细节化

特写镜头就是通过镜头捕捉和呈现事物的关键细节,使观众在动作、表情等细节中把握角色的情绪状态,以此从局部得以窥见影片的整体基调,基于其聚焦物体的功能性,特写镜头能够通过展现细节进而深化影像背后的文化内涵[2]。

导演在片中运用较多的特写镜头来展现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凸显人物情感。小景别的使用也是纪录片一大特色,因为被摄对象更易于接受拍摄者以及相机的靠近。例如,每年春节新鲜出炉的熏制香肠、在厨房案板上准备端上桌的腊肉、安静地在客厅手写春联的父亲等等,这些带着满满的年味、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俗习惯,能够勾起观众对传统节日的回忆和对家的思念。不过《四个春天》并没有因为小景别的频繁出现而显得过分煽情,相当多的特写被用来表现手之类的局部画面或制作美食而产生的生活情绪,而非始终强调人物的面部神态。

2 构图方式的多样表达

《辞海》中将“构图”的概念界定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3]。导演陆庆屹在拍摄《四个春天》时很重视利用前景深线条、图形等构图来营造视觉美感,比如影片开始,导演就运用了平衡式构图,利用院子里的天井空间和水池展现父母的日常生活镜头,在交代故事发生地点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除了美感,导演还通过框架式构图明确画面内容,引导观众视线,比如父亲在走道吹箫,通过低机位拍摄,使线条出现汇聚式的特点,吸引观众注意。此外,一些构图方式完成了意义的传达,如父亲送哥哥去车站后独自回家时,画面中车站楼梯占据整个画幅的五分之四,挤压了人物的空间,此刻父亲对儿子的惦念以及送走儿子后的落寞情绪满溢而出。

前文提到,父母位于墙壁两侧,一个在电脑前唱歌,一个在缝纫机前辛勤劳作,将父亲与母亲的活动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形成类似蒙太奇的画面效果,如果此时的背景是二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则能通过这个构图交代人物的隔阂感,但是在《四个春天》的叙事情境下,营造了在物质(缝纫)和精神(唱歌)两方面二人合力经营生活的和谐感,此时的画面带给观众的感受是父母日常生活的温馨甜蜜,导演用特别的构图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特殊的视觉体验。在第四个春天,父母给姐姐扫墓,在途中导演大量使用了远景、全景的静态构图,通过画面中环境与人的结合,能够轻易感受到父母此刻沉重悲痛的心情。在姐姐的墓前,导演通过侧面拍摄、仰拍,让大面积的天空入画,模糊了父亲和纸扎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视觉上形成错位的对话感,加上影片本就有用燕子意象指代姐姐的做法,通过视觉表现,将相对内敛的父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传达了出来。

一般的电影或电视剧都是基于一定的虚构文学作品展开的,但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纪录片导演不可能提前计划好演员往哪里走、镜头往哪里移动,除非拍摄频繁重复的动作或者搬演。因此,在纪录片的调度上,导演除了要有丰富的拍摄经验,还需要一些运气的加持,而在《四个春天》中恰好就有几个巧妙的时刻造就了调度上的亮点。在第二个春天中,父母走在田间地头,镜头跟随边走边唱的两人,随后两人的距离逐渐拉开,父亲出画,此时镜头跟随显得有点手忙脚乱,巧妙之处在于母亲突然放慢脚步,随歌声起舞,出画的父亲重新入画,在这个情景下,双人入画比单人镜头要更加合适。此外,在父亲送儿子和外孙上出租车的这个片段中,镜头先展示父亲的反应,片刻后跟摇离开的出租车,巧妙的是出租车在前方路口掉头,镜头跟着往回摇,已经出画的父亲就这样重新入画,正看向出租车的方向,后面再接两个回家路上的背面镜头,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父亲独自回家,可以充分体会到父亲送走儿女的苦涩心情,老人的孤单失落在镜头里满溢而出。

3 声音元素的巧妙处理

声音是纪录片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触元素之一,好的配乐可以触及观众内心深处,因此,配乐是一部纪录片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四个春天》中,音乐更多是作为一种直接的叙事元素,而不是烘托情绪的工具。

3.1 有声源音乐

有声源音乐是指不以后期配音的方式出现,而是在拍摄时所记录的音乐。这种音乐就像现场的背景,可以算作现场的画面配乐,能够让观众体会到画面的鲜活感染力。

纪录片《四个春天》没有旁白式的解说词,以人物之间的同期声对话为主,且片中配乐比较少,除了片尾处,全篇没有采用配乐,片中父母的歌声贯穿始终,他们的歌舞声、弹奏乐器的声音和日常家庭中的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延续了几十年。父亲是一个能够熟练使用乐器的人,纪录片中的他站在自家楼顶,沐浴在月光下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舒缓的音乐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个场景不仅体现了父母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画面,还有衔接下一个镜头的作用。而片中母亲常常一边劳作一边哼唱民间小调,这也是纪录片中存在的音乐之一,当父亲在二楼晾晒刚熏制好的腊肠时,母亲的歌声作为画外音出现,随即镜头切到正在跟唱的母亲,创造了时间上的连续,说明两个镜头之间不存在省略,同时在纪录片中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此外,连贯的鞭炮声使观众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即使下一个镜头切到正在摆年夜饭的父亲身上也丝毫没有违和感,这里的鞭炮声烘托了浓浓的过年氛围,同时也让画面外的观众不知不觉被这种氛围感染。

3.2 无声源音乐

通过后期配音与画面结合起来的音乐叫无声源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这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配乐方式,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配乐,因此绝大多数纪录片都会采用后期配乐的方式。

纪录片《四个春天》鲜少使用无声源配乐,除了全片仅仅出现一次的片尾配乐以及纪录片的宣传曲《我的春天》,宣传曲是由哥哥陆庆松弹奏的。导演与哥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即对生活和对家人深沉的爱。在第三个春节中插入家庭录像带,这个时候画面也出现了配乐,通过字幕可知,這里的配乐是由父亲完成的。导演使用哥哥和父亲自制的音乐来升华内涵,刻画了导演一家人受艺术影响,温暖美好的生活场景,纪录片不仅有一个美满的结尾,也贴合了纪录片温情的主题——家庭成员之间相知相敬,生活温暖而美好。

整部纪录片中大多数时间都有同期录音的人物对话和环境音,但在影片中有两处静态照片的展示。在探访老家这一段,登山的路上,姐姐欢快地唱《童年》,画面刚开始是正常的环境音加上人物的对话,随着一家人来到一处险峻暗河的山洞,此时激流的水声逐渐变弱,越来越小,随着几张静态照片的出现,画面的声音完全消失,令人不安的气氛逐渐产生,后接姐姐痛苦的喊声,情感冲击力极强,也将纪录片的情节推向了高潮。另外,在第一个春天中也出现了静态照片的展示,在导演陆庆屹的提议下,父母做好登山的准备并在镜头前合影,在此时的画面里,导演加入了摄像机快门的音效以及后一个镜头的环境音,展示父母有趣的一面,与上处静音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完全不同。

4 结语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影片固然存在一些缺憾,如主要集中在第一年的春天,存在画面晃动以及户外收音上的问题,以及在叙事上有些琐碎同时,父亲陆运坤退休教师的身份仍有挖掘更多方面的可能性,但这些情况丝毫不影响影片的动人程度。相较于其他叙事宏大的纪录片,《四个春天》将题材落地,以平视的目光注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将镜头对准千家万户中的一个,扩展了镜头记录的范围。此外,该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获得2018年金马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两项提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陆庆屹对镜头语言的情感呈现、构图技巧的多样表达、配乐声音的巧妙处理三方面的联合运用,导演用简单的镜头记录了一家人四年的诗意生活,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温暖与感动,而且也是陆庆屹导演首部纪录长片的一次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 罗慧钧.浅谈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J].视听,2018(6):30-31.

[2] 刘凤田,梁永慈.纪录片特写镜头的运用:浅析大型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J].当代电视,2014(2):22-23.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77.

作者简介:唐荣(1999—),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制作。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