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伴随文本理论下RPG游戏角色造型设计研究

2022-05-30黎佳豪李栋宁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符号学

黎佳豪 李栋宁

摘要:随着中国电子游戏市场的日益繁荣,电子游戏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其中角色扮演类游戏(Role-playing game)深受玩家青睐与喜爱。在RPG游戏中,角色不仅是游戏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游戏打造品牌IP的主要载体。游戏角色对引发玩家的共情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游戏设计者通过游戏角色将设计意图精准地传递给玩家,而游戏设计与玩家之间实际上是“意义表达—意义接收”的关系,这也体现了符号学文本意义的研究方法。文章基于符号学中伴随文本的相关理论研究,对经典的RPG游戏角色造型设计进行符号学分析,为国产RPG游戏角色造型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建议,力求为中国游戏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关键词:RPG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伴随文本理论;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0 引言

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曾说,“所有的思想都是借助符号得以表达的”[1]。同时,他将逻辑学称为一般符号学,认为其是一门研究思想之必然法则的科学。尽管在符号学发展历程中,不同学者对符号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他们对符号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一致:符号学是一门研究意义的学科。例如,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二元关系理论,皮尔斯的符形、对象、解释项三元关系理论,以及罗兰·巴特的第一、第二系统,都旨在说明意义的表达与接收。

作为RPG游戏的重要构成要素,游戏角色不仅是游戏剧情与玩法机制的载体,更是游戏设计者与玩家之间最直接的情感维系,这种关系正是靠意义的表达与接收来实现的。

隨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游戏市场的日益繁荣,RPG游戏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游戏类型之一,其中不乏令玩家印象深刻的游戏形象,如《巫师3:狂猎》中的杰洛特、《艾尔登法环》中的“女武神”玛莲妮亚等,他们的造型设计均体现出强烈的符号学特点。基于此,本文通过符号学中伴随文本的相关理论,对这些游戏角色的造型设计进行分析。

1 伴随文本理论

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们所接收的符号往往是意义与意义串联组成的符号文本。在符号学研究历史中,已经有诸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阐述,如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念、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提出的跨文本性理论以及中国学者赵毅衡教授提出的伴随文本理论。

受到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影响,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中,她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来表述任何文本都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必定与其他文本存在某种联系。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在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提出跨文本性理论,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纳入其中并重新加以阐述。在《隐迹稿本》中,热奈特将跨文本性细分为五类:第一类为互文性/文本间性,指文本之间的互现关系,如引用、抄袭、用典等;第二类为副文本性,指一部作品主体与其副文本部分所呈现的关系,副文本包括前言、跋、告读者、插图等;第三类为元文本性,指联结一部文本与它所谈论的另一部文本的关系,或称为“评论关系”,如文艺批评等;第四类为广义文本性,热奈特以此说明叙事方式与文学体裁对一部作品接受度的影响;第五类为承文本性,这是热奈特研究的重点,表示联结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的关系,如改写、模仿等。

综合前人的理论研究后,中国学者赵毅衡教授提出了“伴随文本”理论,并将伴随文本分为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三类(符号学原理和推演)[2]。

符号学中关于伴随文本的研究,表明了符号并非单独存在,且人们对单一文本的接收与解释也并非孤立的,往往会受到大量社会约定以及附加因素的影响。在RPG游戏中,人们对角色的解读也受到多方面影响,不仅包括整个游戏类型与现有游戏作品的影响,还受到游戏内部诸多设计要素的影响。

2 伴随文本与RPG游戏角色造型设计的关系

对RPG游戏而言,玩家对角色的理解不仅来源于对角色造型的直观判断,还受到大量相关文本的间接影响。这些影响既来自游戏外,又存在游戏内。因此,游戏设计师在设计角色造型时,既要考虑游戏类型、先前作品等文化语境对玩家心理预期的干预,又要考虑游戏本身设计元素等符码系统在角色造型上的体现以及玩家对此的认知。

2.1 文化语境干预玩家预期

读者的“期望区”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体裁的领会,并因此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接受[3]。RPG游戏作为一种经典电子游戏类型,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出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RPG游戏积累了大量优秀案例,形成了成熟的玩法机制,比如角色等级提升机制、有深度的技能与装备设计、高自由度的游玩模式与方法。正如文学中的体裁一样,这些案例与机制无疑正以一种“纯粹秘而不宣”的方式构成一种从属关系,热奈特称其为“广义文本性”,赵毅衡教授称其为“前文本”。

游戏机制对RPG游戏设计的影响延伸到了角色设计领域。冒险是RPG游戏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玩家操控主角在冒险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简称“NPC”),为了凸显冒险旅途的漫长,这些NPC在造型设计上往往会有各自显著的种群特征,如《上古卷轴》中的诺德人、兽人、默梭人、暗精灵、亚龙人等,又如《魔兽世界》中的人类、经理、矮人、兽人等。不同种族之间的生理特征有明显区别,职业也各具特点。他们散布于游戏世界的各处,以此使玩家获得冒险的新鲜感,同时营造出一种冒险的漫长感。在大量奇幻类文学作品和RPG游戏的影响下,矮人、半身人、精灵等角色几乎成为之后同类型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职业也开始渐渐定型。如矮人大多擅长铸造,因此胜任各类工匠的工作,而精灵往往高贵典雅、耳聪目明,往往以弓箭手造型示人。这便是文化语境带来的压力,这些定型化的角色设定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个先行可供解读的文化语境,还为游戏本身的剧情文本创造奠定了文化基础。

除此之外,RPG游戏的升级系统模式也催生了装备等级系统,同类型的装备往往会因品质不同而使得外观不同,越稀有的装备,造型越夸张、华丽。比如《巫师3:狂猎》中的装备有诸多派系,不同派系的设计充满特色,而同派系的盔甲根据品质的提升,造型上会逐渐夸张,材质表现也更为华丽。因此在角色造型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种类中角色道具的特点,同种类中也需要构建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

2.2 符码系统构建玩家认知

赵毅衡指出,艺术符号跳过对象,而游戏人物的造型设计则根据人物解释项的赋予重新创造了新的符号元素。玩家在游玩过程中,接触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色、角色造型中的每一个设计元素都是符号,而这些符号明确指向的对象则正是游戏内不同的意义文本。这些基础的、拥有明确指向的符号元素承载了符码的功能,就如同解读密文的密匙一样,为玩家对游戏进行认知提供了逻辑支持。

以《艾尔登法环》为例,游戏设计师并没有把游戏剧情直接叙述给玩家,而是通过角色、道具、场景等设计让玩家自行领会。游戏中存在不同种族所创造出的文明,而所属不同文明的角色在造型上也各具特点。如游戏中的黄金一族习惯身着雕刻华丽纹饰的金色板甲;祖灵一族只穿简单加工的皮毛制品;卡利亚一族则喜欢身披黑红相间的学院长袍。

这些迥异的造型特征不仅以符号化的形式体现了不同种族设定的差异,还构成了一套基础的符码系统,通过符码的拆解与重构,这些蕴含明确意义的符号元素组合成新的意义文本,而符码系统则保障了这些文本的可解读性。基于此,接收信息的玩家便能一窥游戏背后的隐秘剧情,比如披挂黄金铠甲的角色却身处祖灵之地,抑或是在特定地点发现特定道具。这些都能为玩家了解游戏剧情提供思路,产生“不言自明”的效果。

3 伴随文本理论下RPG游戏角色造型的设计应用

对RPG游戏来说,角色造型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符号构建的过程。在近年诸多大火的RPG游戏中,都能看到角色造型设计中的符号学特征,如《刺客信条:英灵殿》《巫师3:狂猎》《黑暗之魂3》《艾尔登法环》等,这些游戏中的经典角色很好体现了在传递与接收信息时伴随文本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影响既来源于游戏外部的文化压力与影响,又存在于游戏本体内部的指示与规约,并在游戏设计的每个环节发生作用。

3.1 游戏外部的伴随文本

一部游戏诞生之初,首先会受到游戏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在RPG游戏前期设定架构阶段,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如经典游戏作品、热门游戏玩法等前文本与型文本的制约,玩家的心理预期和期待程度也与此密切关联,因此,类似题材的游戏往往存在相似的设计特点。比如在角色职业上,西方奇幻题材游戏如《博德之门》《上古卷轴》《魔兽世界》《黑暗之魂》,总会出现盗贼、游侠、牧师、战士等职业供玩家选择,尽管作品不同,玩法也存在区别,但其功能往往大同小异。在剧情上,中国RPG游戏则往往更爱仙侠题材。从《金庸群侠传》的快意恩仇,到《仙剑奇侠传》的御剑飞升,这些游戏来源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行公司,但玩家总能从不同作品中找到熟悉的感觉,而一部作品想要摆脱这种伴随文本的限制,有时会适得其反。如“第三人称越肩式视角”已成为大部分RPG游戏中常见的游玩视角,2020年推出的游戏《赛博朋克2077》取消了这种常见视角,却引起了大量玩家的不满。

在角色造型设计阶段,同样会受到伴随文本“约定俗成”的影响。如游戏中的盔甲造型设计就较有代表性。随着RPG游戏的不断发展与经验累积,游戏盔甲设计已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因此人们能看到,在众多RPG游戏中,盔甲造型往往参考西方板甲,但游戏中的板甲往往造型更加凌厉,盔甲本身圆润的弧形设计相应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较为硬朗的外形轮廓。与此同时,在东西方游戏中,盔甲设计都会夸大肩甲的比例,使角色呈现倒三角的外形,体现出角色的威武。男女角色的性别特征也被放大,尤其是针对女性设计的铠甲,甚至出现了现实中不曾存在的“比基尼铠甲”。除此之外,RPG游戏中的盔甲设计也出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情况。在日本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西方魔幻题材RPG游戏中日式甲胄的设计越来越常见,比如头盔前部夸张的装饰物、日式甲胄标志性的裙甲等。而日式武士刀也成了另一个标志性武器,频繁出现于东西方不同题材的RPG游戏中。

3.2 游戏内部的伴随文本

同一款游戏内部存在的伴随文本,往往通过符码联结在一起。符号可以被看作是潜在的通信手段,而符号的通信是按照代码规则进行的[4],这种代码规则即符码。在一部RPG游戏作品中,符码系统往往由各种设计元素和故事设定组成。它们既可以是图腾、符文等抽象符号,又可以是服装、道具等具体符号。而符码系统将角色造型与游戏设计的各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避免了玩家接收信息成为一个孤立的过程,当玩家看到某个角色造型时,也能看到角色攜带的整部游戏的意义。

如《艾尔登法环》中“女武神”玛莲妮亚一角,她身形高大,表现出游戏中对神祇及半神的设定。而她身上所穿的黄金铠甲则表明她来自游戏中的黄金血脉一族,是正统的神之后裔。与此同时,角色造型也透露出女武神在游戏中的定位:修长的身形表明她行为敏捷,如毒蛇一般呈倒三角轮廓的头盔则体现出她强烈的攻击性。

游戏设定中,玛莲妮亚天生被一种名为“猩红腐败”的疾病所困扰,一旦恶化,她与周围的环境将一同被感染,身体腐烂,失去理智,这也在角色造型上得到了体现:玛莲妮亚双目失明,脸部皮肤溃烂,右手先天性缺失,靠义肢活动。在抑制住自己的疾病后,她生活在游戏地图东北角一处与世隔绝的城镇。然而,玩家在游玩过程中,可以在遥远的地图最南端发现“猩红腐败”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能发现一个造型上与玛莲妮亚拥有诸多共同点的女性角色。玩家通过不断探索及收集道具,便能从这些碎片信息中解锁背后的故事全貌。

在玛莲妮亚这一角色上,组成角色造型的诸多设计元素充分发挥了其符号意指作用,同时建构了一套玩家心领神会的符码系统,通过符码的排列组合以及重新解码,玩家能从游戏造型本身接收到更多游戏所传达出的意义。

4 结语

优秀的游戏角色造型并非孤立的,离不开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与游戏文本的设定息息相关。在RPG游戏中,角色造型是一个完整的符码系统,当中包含着诸多符号元素,这些符号各自携带着大量的文本意义,游戏设计师将它们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游戏角色,供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解读与代入,从而激发玩家的共情心理,增强趣味性。

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对近年来RPG游戏中的现象级游戏角色进行造型分析与探究,总结了伴随文本理论下游戏角色造型设计的普遍规律与要点,明确了游戏设计师与角色之间沟通的桥梁,以期为中国RPG游戏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创造出更多充满特色的游戏角色。

参考文献:

[1] 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3.

[2]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68-80.

[3]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1-150.

[4] 陆方.动画电影符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7.

作者简介:黎佳豪(1997—),男,湖南张家界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理论。

李栋宁(1971—),男,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法律翻译对等研究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