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换教师角色凸显学生主体

2022-05-30张鹏魏高荣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方式解题

张鹏 魏高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而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融入、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学发展给予了更大的支持与引导,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转换教师角色,凸显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去钻研数学知识的内涵。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如果在教学时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弱,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初中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要,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发展的基本需要,进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生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而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有问题意识,不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后不敢发问、不敢回答,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课过程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只是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只能听讲,在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提出问题,也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完全占据着数学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得到实现。

二、问题意识培养对初中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叛逆时期,缺乏问题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数学知识中的兴趣点,不会自主、自愿地深度剖析疑难题,更不愿意去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也不会进行提问。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疑问,并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较难理解,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对数学内容的分析就越深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持续性研究越高,在这种持续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猜测、验证、思考等思维能力得以长足发展。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学习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起着一定的导向调控作用。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就会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高效学习,深入研究,从而能够更加顺畅地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提问方式,产生问题意识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影响,且不易被改变。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可以构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并产生疑问,进而形成问题意识。同时,在以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喜欢询问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其实教师可以更加注重提问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他们求解方程根的方法,并展示最终答案,提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解出这个答案的?使用了什么解题方法?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会对当时的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另一种解答方式。另外,由于出现了其他答案,一些学生就会学习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并进行思考,然后与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可以学习更多的解决方法。

(二)融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生活当中会发现很多现实事例中都体现了数学知识,教师应尽可能从生活中找出数学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贴近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数学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数学生活化的感受。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搜集生活中的数学要素,强化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例如,在讲解“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真实案例,提出问题:“你们在上学途中遇到过红灯吗?”“连续2到3次遇到红灯的概率是多少呢?”等。这时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会说,在路口很容易遇到红灯;有遇到一次红灯的情况;连续好几个路口都会遇到红灯;等等。跟随着学生的思考,教师可引出概率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存在数学知识。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组建活动小組,强化问题意识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讨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其他学生也会积极思考,并带着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有利于学生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组建活动小组,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分式求解”的学习过程中,“分母不能为零”是这一数学内容的重点以及关联条件,而大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忽略这一知识点,导致发生错误。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答案在小组中进行分享,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答案,随后回想自己的解题方式以及解题步骤,进一步思考如何掌握解题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通过活动小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能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四)注重情感激励,使学生敢问

通过研究发现,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主体意识更强烈,进而有勇气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做好老师的职责,还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亲近学生,给予学生尊重和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温暖。面对学生,教师不要过于严厉,尽量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互动。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及时鼓励,在互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也更积极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有勇气发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从而推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激发兴趣,使学生好奇

兴趣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永动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以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兴趣调动下产生提问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组织一些形式新颖、内容有趣且符合需要的教学活动,如数学实验、图形裁剪制作、趣味化数学游戏等。总之,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问题意识的发展做好准备。

(六)实施情境体验,使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疑问,才能够有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可以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引导下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创设较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成功转换教师的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问题意识的养成。

四、结语

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思维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促使教学有效开展。因此我们就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带领学生共同融入整个课堂,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探究,以更好地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学得以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方式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