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精品出版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2022-05-30郧军涛

出版广角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品图书

【摘要】中华文化传播具有持久性、开放性、广泛性、多元性、多介质性五大特性,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方面,精品出版面临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丰富厚重的出版积累、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数字化生产和传播等机遇。新时代,精品出版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以精品意识为出发点,以全媒体传播为重点,以立体化营销为途径,以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关  键  词】精品出版;中华文化传播力;内涵;策略

【作者单位】郧军涛,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8.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5.006

一、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内涵

持久繁荣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自信源泉。文化传播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演变进程,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繁荣。所谓文化传播,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以文化信息(信源)为传播内容,通过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共享、重组和流变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1]。随着文化产业进入多媒体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日趋丰富,传播媒介更趋多元,文化传播力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文化传播力,是指通过传播方式的组合而得到彰显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2]。20世纪90年代迄今,全球化时代到来,文化竞争渐趋激烈,传播媒介丰富、传播方式先进的文化类型呈现了更为强大的传播力。

当前,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堅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回顾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变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化传播力具有诸多鲜明的特性。

1.持久性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承续迄今,呈现独有的持久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究其缘由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华民族以文字为传承载体,在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滋养下筚路蓝缕、广开先河,创造传承着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有力维持着中华文明的赓续;另一方面,广开胸襟、面向世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众多思想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频繁的传播和交流,中华文化史是兼容并蓄、交流互动、弘扬传播优秀文化的历史。

2.开放性

中华文化以开放性和包容性而著称于世,这种文化传播的开放性,来源于中华文化的哲学体系。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坚持 “和而不同”的文化传承理念,积极参与人类文明互动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成果面向全世界开放。当前,开放自信的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包容的体系,在主动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时,将中华文化通过各类精品图书、期刊、影视作品、数字产品、网络出版物、文创等向外辐射,以满足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互通需求。由此,加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也是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所在。

3.广泛性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类型多样,中华文化的传播更是覆盖世界各地,在传播地域上具有广泛性。纵览史籍,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如汉字、哲学思想等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世界各地形成了中华文化圈。进入新时代,每年都有大量优秀出版物实现版权输出,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代表中华文化符号的精品图书,从规模到精品,从扩散面到影响力,都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4.多元性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呈现明显的多元性。以图书出版传播为例,已由相对较为单一的版权输出逐渐实现升级。中宣部统筹布局的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成为图书出版走出去的风向标,引领各出版机构积极申报实施项目,将精品图书推广至全球,提升中国出版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同时,中华文化的传播主体覆盖了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和个人五大主体,各主体全面参与,以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在中宣部和各地新闻出版主管机构的统筹部署下,各出版机构以精品书刊为媒介,将内容质量俱佳的精品出版物以版权输出、对外推广、实物输出等形式传播至国外,成效卓著,中华文化传播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5.多介质性

就传播载体而言,中华文化的传播呈现多种介质并存的特点。以图书为例,各出版机构以精品图书为展现中华文化蕴涵的优质载体,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丰富、厚德载物的特质,以及中华民族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国际形象。在此基础上,各出版机构积极向融合出版转型,开始研发有声读物、AR读物、VR读物等新兴传播介质,同时,尝试借助数字出版物、网络游戏和文创产品等载体,实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介质的多元化。例如,一些精品出版物借助数字融媒体平台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了线上传播;在线阅读平台、视讯平台及区块链等新技术逐渐进入文化传播领域,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

精品出版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出版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前提。精品出版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方面面临诸多机遇。

1.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态势、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中华文化传播创造了雄厚的条件,增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文化贸易日趋频繁,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文化资源逐步突破国别界限,呈现全球共享的趋势。全新的开放格局,为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内容精良、质量上乘的精品出版物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认可,我国精品出版物全球消费市场逐步形成。

2.丰富厚重的出版积累

新时代,囊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3]。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将精品出版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出版机构以精品出版为基本定位,优化选题、整合资源、精选作者、突出特色,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古籍整理、地域文化、主题出版等重点方向加大选题策划力度,诸多选题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其中,大量精品图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这些精品出版物或实现实物输出,被有关机构和读者购买收藏,或实现版权输出,翻译为多个语种在国外发行,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丰富的出版种类,雄厚的出版积累,使精品出版在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针对中华文化传播,以精品图书为轴心,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宣部高度重视精品图书走出去工作,鼓励引导各出版单位申报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诸多精品图书项目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彰显国力、凝聚民心,在广泛传播和多元融合中影响世界,获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同和积极响应。

4.数字化生产和传播的新机遇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由此,以精品图书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战略,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激发中华文化传播力和精品图书的活力,让精品内容实现多元化衍生、全方位传播,显得极为重要。精品出版要抓住数字时代机遇,推进出版数字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之美,使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实现全球共享。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开创了多语种网络版本[4],数字化时代为中华文化更广泛、更高效地向全世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 精品出版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1.以国家政策为引领,做好科学统筹规划

党和政府关于精品图书走出去的一系列政策,是国家意志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方面的集中体现,立足政策、宏观统筹、策划精品,是出版机构以精品出版为抓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关键。出版机构应站在国家意志高度,立足全球视野,加强精品出版战略顶层设计,聚焦走出去,突出自有优势和重点,提升统筹规划的水平,使更多代表中华文化特有标识的精品图书,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名片,发挥文明纽带的作用;深入研究、深刻领会相关政策,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全局出发,坚持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精品出版方向,推出凸显本社特色、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精品图书,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对话与合作。

2.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全力推进精品图书国际传播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出版机构必须站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角度,精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经典之作,充分发挥精品图书在鼓舞国内外读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作用。要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同步推进[5],让精品图书“以讲代说”,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通过精品图书承载的文化力量和中国故事,运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让国外读者充分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以精品意识为出发点,加大选题研发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需求。近年来,我国走出去的图书产品,客观上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对此,出版机构要树牢精品意识,立足原创,开阔视野,将代表中华文化元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文化独特标识的选题,作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重点选题,为大国形象的构筑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要坚持差异化思路,明确自身定位,发挥专业优势,凸显品牌效应[6],立足长期的出版积累,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经久不衰的精品选题,实现“以小见大、以特见新”的出版效果;要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者队伍,将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扎实、文化情怀浓烈、创作能力突出的优质作者纳入精品图书的创作阵营,确保走出去的图书符合中华文化的传播要求;要坚持审慎精研的编校思路,将出版经验丰富、编校能力全面、职业素养过硬的编辑人员纳入精品图书编校团队,坚持审慎精研的工匠精神,在编校方面举一反三、精雕细琢,确保走出去的图书均代表的是国家出版的最高水准,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文化桥梁作用。

4.以“五个结合”为重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进入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国内与国际传播力的提升,需要传统纸媒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实现“精品图书+数字产品+新媒体推广”的模式,全力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效果。出版机构要全力整合传统纸媒的优势和新兴媒体的潜力,以精品图书内容为基础,实现数字化加工和研发,利用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加大中华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多维度、多视角增强中华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出版机构具体可在全媒体传播方面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传统图书和数字产品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传播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拓宽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三是主流媒體和商业平台相结合,实现最优质的传播效果;四是专业化媒体和大众化媒体相结合,真正凸显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五是国内社交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相结合,拓宽中华文化传播的覆盖面。通过“五个结合”,出版机构逐步形成资源立体、结构科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最大范围、最高效的传播方式,满足国内外读者对中华文化的多层次需求。

5.以立体化营销为途径,凸显文化传播效果

在立足国家政策、打造精品图书、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基础上,出版机构要以多元化、立体化的宣传营销为途径,将有思想、有深度、有潜力的精品图书作为宣传营销的拳头产品,或实现版权输出,或实现海外实物销售,或以全媒体的形式走出去。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提升,需要以精品为轴心、以翻译和营销为“两翼”,实现“一轴两翼”的传播效果。出版机构需着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化、国际化的逻辑运营理念,坚持立体化、大众化、时效化的营销思路,开拓精品图书及相关延伸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二是立足国外图书市场现状,创新发行模式,构建营销网络,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发行的效果;三是注重开拓国内、国际两大渠道,以国内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推介方式,如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博览会、举办线上线下首发式、举办作者见面会等;四是充分利用微信、视频、网络直播等网络营销方式,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范围,使走出去的出版物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6.以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走中华文化可持续传播之路

出版机构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主体之一,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职责。出版机构要以完善、科学、严密的工作机制为保障,构建中华文化传播长效机制;要建立精品图书及延伸产品孵化机制,将精品意识贯穿于文化传播的始终,以强化中国出版话语权为职业追求,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要建立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针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精品项目,实现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制定落实选题策划制度、精品图书编校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项目绩效管理制度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管理流程科学合理;要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有爱国情怀、有出版追求、有专业素养、有国际视野、有运营能力的人才队伍,使其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生存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文明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就要从诸多方面完成文化走出去并走进去的任务,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7]。作为出版人,要主动担当、勇敢作为,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故事,让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朝莉.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的策略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03-207.

[2]邵爱华. 提升文化传播力 增强文化软实力[J]. 中国商界,2013(7):21-24.

[3]徐海.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出版选题[J]. 出版广角,2021(10)6-9.

[4]盖翠杰,杨上元.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J]. 理论学刊,2013(9):106-111.

[5]李小希.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多元开发路径:以近年来《史记》类图书为例[J]. 出版广角,2020(22):57-59.

[6]张华. 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浅谈中小型出版社精品出版战略的实施[J]. 出版发行研究,2013(8):59-61.

[7]辛晓磊,周斌,池瑶. 以出题出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J]. 出版广角,2021(10):13-16.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精品图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图书推荐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